蔡武()

为庆祝中国美术学院成立70周年,展示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传承和创作成果,2021年11月30日,中国美术学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美术展在炎黄美术馆隆重揭幕。

蔡武()

本次展览按创作类别分为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五个板块。展出创作人员、院外特邀艺术家、优秀校友共187件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传统积淀、创新能力和学术高度。

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学习的灵魂。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韩子勇在开幕欢迎辞中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韩子勇

他说,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始终以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初心使命,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学习脉搏,在各自的艺术创作领域深入钻研,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主题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佳作。此次展览既是对研究所成立70周年的生日礼物,也是对70年跋涉的最初回望。

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

文化部原党组书记、部长蔡武热烈祝贺中国美术学院成立70周年展览成功开幕,向70年来为中国美术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代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回顾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要以庆祝学院成立70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找准方向,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艺术的繁荣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坚定的信念、真挚的人民情怀、自觉的历史担当体现在创作实践和具体行动中。通过回顾和总结新中国艺术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重温毛泽东同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精神,为把艺术研究院建设成为我国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艺术学科理论创新的核心基地、高端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提供宝贵经验,实现更大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代表与会艺术家发言,表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走进生活,走近人民,回归艺术本身。从审美的本源出发,热爱自然,赞美生活,强化真情。7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几代文艺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各种形式、题材、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赞美生活、赞美时代、表达变化。在自然质朴的元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为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而努力创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修养和修养。本着“寻源、敬德、诚信、创新”的宗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承载民族风格和审美品格的精品绘画,努力创作无愧于人民、匹配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

开幕式后,韩子勇院长向艺术家代表颁发了收藏证书。

在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创造新时代。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题写了学院的名称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校训,激励了一代学者和艺术家,为共和国的美术学建设铺平了道路。70年后的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从最初的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单位,发展成为覆盖整个艺术领域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机构,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位一体”格局。

在艺术创作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现设有国画院、书法院、油画院、篆刻院、雕塑院、工笔画院、文艺院七个艺术创作学术机构,聚集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成就、有影响力、有担当的优秀艺术家。

展览现场

谈及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牛克成表示,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同时也要对传统和时代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应该重新思考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我们的感情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引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在传统的语境中创造新的时代。

“从今天的展览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这些年,艺术家们一方面对中国画的传统观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也用画笔描绘了今天的现实生活。无论是美丽的乡村,模范英雄,甚至是支撑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最普通的劳动者,比如快递小哥等等。,也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这些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场景,感动了艺术家,他们把感情转化为笔墨,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中国画。”牛克成说。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院即将迎来15周年校庆。中国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智敏告诉南都记者,15年来,雕塑院探索了三个学术研究方向:一是“红色革命文化的主题创作”;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研究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雕塑其实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伟大的雕塑艺术,中国的雕塑艺术也非常辉煌。”敏敏说。本次展览展示了雕塑院13位艺术家的作品,智敏用陶瓷和金属创作的“四神”系列也在展览之列。谈及“四神玄武”,智敏说:“陶瓷是一带一路交往的商业媒介和载体,已有数万年的历史。这部作品是关于中国文化的概念,但它的形式很新。”

“我们雕塑院有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也有70、80、9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每一代人对时代的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创作特色也不同。我们应该通过艺术、陶瓷和雕塑来讲述中国的故事。”敏敏告诉南都记者。

雕塑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积极探索雕塑艺术在新时代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面对更广阔的未来,与建筑、公共艺术,包括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这是未来的趋势。”

展览现场

艺术研究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大的艺术创作机构。艺术学院院长朱说,艺术学院人才济济,包括作家莫言、琵琶演奏家、油画家、中国画家、设计师、漆匠、陶艺家、舞台艺术家等…“这个部门正好符合我们今天‘大文化、大艺术’的理念,是一个多元跨界、相互融合的机构,也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艺术是不断交叉交融的,在融合与交叉交融中碰撞出了许多新的火花。

在展厅里,朱的陶瓷作品“中国牛”非常引人注目。作品采用装置艺术形式,手工成型,高温瓷器制作。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件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也是对中国人勤奋努力精神的致敬。

体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是艺术家的责任。

本次展览展示了中国美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于1999年创作的代表作《鲁超桑》。一个带着露水的早晨,几个年轻的姑娘正在采摘桑叶,画面中弥漫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和美丽的青春之美。

何家英,曾经下乡,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看来,把自己放在乡村,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后来多次深入农村,始终以农村题材为创作方向。

何家英的鲁超演唱

在展厅,何家英告诉南都记者,为了构思《鲁超桑》的主题,他去山东蒙阴观光,但画中前景的主要人物是他在河南写生时被一所中学看到的。“她有一双丹凤眼,很有个性,很漂亮。想在几个女生中塑造一个特别有威望的形象,学习好,有组织能力,年龄大,几个孩子都听她的。以后可能是女队长,生产队长…很阳光,很积极,充满健康气息。”

谈及《朝露桑葚》的画面结构,何家英表示,画面中几个女孩的组合都与这棵桑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树离人近,其强烈的质感很容易捕捉到人,使人不够饱满。因此,我把这幅画画得更厚了。这是我画过的最厚的工笔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在接受杜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的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70年艺术创作的总结和展示,在整个展厅中,你可以感受到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团队的实力,同时,今天展出的艺术家作品也反映和代表了这个时代。

“今天展出的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篆刻、书法等门类,但中国美术学院所追求的整体风格和精神表达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本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展览主题,在展厅里,每一幅画都代表了创作者的一种风格,一种自我审美追求。但在不同的追求中,有一个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守正创新’。在传统中创新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追求,也是坚持不变的学术理念。”刘万鸣说。

刘万鸣珍禽异兽系列

刘万鸣的水墨画系列“珍禽异兽”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作为参展者,他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的培养。

他说,这组作品中的每一幅画都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那就是和谐与安心。“在这样一个大繁荣时期,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感到一种幸福。我借用了传统的创作题材,用笔墨的形式传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受。老虎给人的感觉很凶,但在画面中,我展现了老虎温柔的一面。我认为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表达。如何反思生活,改善生活,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出来,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责任。”刘万鸣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中华民族正昂首迈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学院全体学者和艺术家将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用手中的笔,谱写新时代文艺的新画卷。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将持续到12月21日。

采写:南都记者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6502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