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

在婚礼之夜,当生死厮杀。多年后,亨利成为法国波旁王朝的开国国王。每当他想起圣巴塞洛缪的夜晚,他一定仍然感到害怕和毛骨悚然。

亨利四世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

那个疯狂而血腥的夜晚,整个巴黎城似乎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杀人犯,另一种是被杀的人。

成千上万的士兵和警察像割韭菜一样有组织地屠杀胡格诺派新教徒,而成千上万的天主教公民涌入胡格诺派教徒的家中,消灭他们以前的邻居和客户。许多受害者还在睡觉,而肇事者已经这样做了。杀人后,他们剥光死者的衣服,将尸体扔进塞纳河。很久以后,人们害怕吃河里的鱼…

反映圣巴塞洛缪大屠杀的油画

但问题是,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人会有如此大的仇恨,以至于挑起如此疯狂的杀戮?为什么身为新教徒的亨利四世来到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巴黎,成为新郎?那一夜,他是如何从红眼暴徒手中离开自己的生活的?

01 甜粽子·咸粽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说天主教和新教。

所谓的胡格诺派,也译作胡格诺派,本意是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追随者,实际上是新教中的加尔文主义者。这个教派的特殊标志胡格诺十字架,至今仍是法国新教的标志。

胡格诺十字架

一般认为,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此后新教从传统的罗马天主教中分离出来。而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国人,素有“春天上班,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放假”之称,在求新求变方面并没有落后于别人。

早在1508年,法国牧师勒·费弗尔(Le faivre)就发文反对教廷对《圣经》翻译的垄断,并在宗教思想和仪式上进行革新。后来,勒费弗尔甚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来宣传他的新宗教思想,并公开指责教皇是一个“反基督者”。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评论说:“在路德之前六年,尊贵的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就已经在巴黎宣扬路德教了。”

加尔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

继马丁·路德之后,法国人加尔文于1536年出版了著名的《基督教原理》,成为新教加尔文主义的创始人。后期加尔文派驻日内瓦,该城成为“新教罗马”。因此,胡格诺派是“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追随者”。

新教和天主教同源。正如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所说,“耶稣基督只有一个……其他一切争议都是小事。”但为什么后来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开始当然是因为教义的不同。就像中国人一样。我们都吃货,都过年,但是粽子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是不是小年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一言不合。这条友谊的小船也翻来覆去。

但是,一旦宗教混入政治因素,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情况马上就复杂了…

02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从教义角度来说,加尔文主义更能体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发财,在政治上主张权利的愿望,所以在当时深受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法国南部的一些大贵族也加入了胡格诺教派,也就是说,这不是酒。

法国至今一直是中央集权国家,有路易十四、太阳王、拿破仑、克里蒙梭、戴高乐等强势领袖。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权力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通过法国国王和封建贵族的不断斗争而逐渐扩大的。

在基督教覆盖全球的欧洲,一些封建贵族试图保住自己的蛋糕,于是选择加入这一新兴的宗教势力,利用加尔文主义谴责专制君主的思想来对抗王权或敌对贵族。还被讽刺为“政治胡格诺派”。

但首先挑起争端的是天主教贵族。562年3月1日,大批新教徒聚集在瓦思镇举行宗教仪式。天主教的吉斯公爵率兵突袭,现场死伤百余人,史称“瓦西大屠杀”。于是,法国各地掀起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狂潮。胡格诺派这边,自然是以牙还牙,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内战。这就是所谓的“胡格诺战争”。

在宗教的光辉照耀下,新老教派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决心。一方认为“天亡,黄天将立”,另一方名义上是“以令谋反,镇压黄巾贼寇”。

东汉黄巾军起义是一场以宗教为基础的政治斗争。

那些虎视眈眈的邻居就更不用说了,还不是大到看热闹,已经插手了。英国、荷兰和德国的新教统治者支持胡格诺派,西班牙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至于法国王室,则是从中央集权和平衡的角度来把握倾向的。因此,战局是复杂而连续的。

每一次血战疲惫,双方都会体面的进行会谈,都能达成一些协议。然而墨迹未干,他们就舔伤口,弄外援,然后扑上去。

胡格诺战争形势

在此期间,法国王室也颁布了敕令,给予胡格诺派适度的宗教自由和有限的自治权,但颁布了几次,又几次被战争吞没。眼看局势失控,法国太后凯瑟琳想出了新的策略。这一招在欧洲是很棒的点子,但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那就是——嫁人。

03 圣巴托罗缪屠杀夜

今天看来,“胡格诺战争”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法国内战。权贵诸侯对外反抗王权,对内争权夺利,不死不休。其中,胡格诺派以孔戴王子、纳瓦拉国王等贵族为代表。

凯瑟琳的策略是安排她身为天主教徒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当时的纳瓦拉王储、新教徒亨利·德·波旁,以拉拢当地势力派系,稳固王室统治,通过两派联姻实现国内和平。

经过前期紧张的谈判和运作,于1572年8月18日举行了婚礼。新教徒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仪式,大家狂欢——胡格诺派领袖成了当今国王的妹夫。新教在全国合法化还会远吗?

但这个梦想在8月22日破灭了。胡诺的主要人物,海军上将科利尼遇刺,身受重伤。各种证据表明,叶卡捷琳娜女王指使一名天主教狂热分子这么做,是为了摆脱科利尼对国家事务的影响,防止他蛊惑国王并派兵支持荷兰独立战争。事实上,婚礼之后,大量的新教徒仍然滞留在巴黎,也就是说,他们准备响应科利尼的号召,前往荷兰与西班牙这个天主教大国作战。

当时掌权的凯瑟琳王后。

然而这次不成功的暗杀成功撕开了旧伤疤,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又开始互相谩骂。胡诺派要求严惩凶手,他们的情绪越来越激昂。巴黎成了一个随时会喷发的火山口,那些滞留的新教徒就像翻滚的岩浆。

危急时刻,铁腕女凯萨琳说服了儿子查理九世,下令执行对新教徒的屠杀计划。8月24日凌晨,以教堂钟声为信号,吉斯公爵和王迪·安茹公爵率部突袭,杀死了包括科利尼在内的12名胡格诺派领袖。此前,巴黎的天主教市民已经在胡格诺派教徒的住所内标注了白十字符号。这些胡格诺派都将在“人民战争”中被清除在汪洋大海中,没有生还的机会。

太后事后查看了现场。

矛盾的是,8月25日是法国的圣巴塞洛缪节,而在8月24日,就像春节前的除夕一样,全国都要组织盛大的狂欢节,但在1572年的这一天,却发生了疯狂的大屠杀。这个夜晚就是后世所谓的“圣巴塞洛缪之夜”。

据最保守的统计,2000多人在“圣巴塞洛缪之夜”中丧生。此后,大屠杀遍及全国。当时法国大概有7-10万受害者,人口只有1800万,可见举国为之疯狂!直到二百多年后,启蒙运动的运动大师·伏尔泰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然而,就在那天晚上,有一个胡格诺教徒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就是新婚的亨利·德·波旁。

04亨利打亨利打亨利

在圣巴塞洛缪之夜,亨利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斩首无所谓,只要是真的”,这也是科利尼上将的选择。据说这位海军上将被杀时“表现得像个圣人”。然而,亨利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向妻子求助,恳求国王和太后,最后,以当场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为条件,保住了性命。

此后,亨利一直被软禁在卢浮宫。

那段时间,对亨利来说,真的是屈辱和黑暗。事件发生几天后,查理九世国王与天主教贵族举行了“胜利游行”,他也带着亨利一起去了。终点是在塞纳河岸边悬挂科利尼和其他人尸体的绞刑架。还在度蜜月的亨利,面对这种情况,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真的不知道他当时做了什么。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简直是一片混乱。

两年后,查理九世去世,王迪公爵安如继承了亨利三世的王位。一年多后,亨利·德·波旁逃离巴黎,立即改回新教信仰,公开瓜分领地,与中央政府对抗。在法国北部,有吉斯公爵组织的“天主教神圣联盟”,自行收税、招兵、决策战争,成了“国中之国”。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安茹公爵的继承人弗朗索瓦去世,王室所有男性至此全部死亡。以家谱为计算,纳瓦拉国王亨利作为国王的堂弟和妹夫,竟然是最合适的血缘继承人。

皇室关系图

于是,同样有亲戚朋友关系、觊觎王位的吉斯公爵亨利·德·洛林(Henry de Lorraine)辞去了工作,撕下了“尊王与洋人熙攘”的面具,与法王亨利三世发生了冲突。另一方面,胡格诺派的亨利自然继续战斗。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亨利击败亨利,史称“三亨利之战”。详见下图。但是我无能为力。在欧洲,人名是稀缺资源,一个大家庭共用一个名字很正常。太艰难了。

三亨利战役速写

长话短说。

588年,吉斯公爵亨利占领巴黎,法王亨利仓皇出逃。吉斯公爵承认掌管这个国家。同年12月,战场上的失败者亨利三世派人在吉斯公爵亨利的卧室里刺杀了他。然而,报应并不好。仅一年后,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暗杀了亨利三世。

三个亨利都被翻了一倍,只剩下在刺刀下瑟瑟发抖的新郎亨利,他成为了法国国王,被称为亨利四世。这就是著名的法国波旁王朝的开始。

然而,亨利四世能收拾这一带的鸡毛吗?

05 抛弃信仰,只为“晚上吃鸡”?

历史证明,亨利四世是一个识时务、忍气吞声的人。他一生中两次改变了信仰。第一次,是在圣巴塞洛缪的夜晚,只是为了恢复名誉而苟且偷生。此后,他在巴黎被软禁了三年多。像越王勾践一样,隐藏自己的秘密,寻找机会出逃。后来“三亨利之战”爆发,他不顾过去的恩怨情仇,向当时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大屠杀的刽子手。他同舟共济,成了皇太子。

593年7月,已经成为国王的亨利四世宣布第二次改变信仰,并在圣丹尼大教堂举行仪式,正式皈依天主教。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亨利主动出击。毕竟法国90%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无论一个人的信仰多么坚定,一个国家的君主坚持自己的“青山”不放松都是不合时宜的。

当然,必须有新教徒的忏悔。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一方面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又将胡格诺派合法化,尤其是在担任公职方面,双方享有同等权利。现代社会的一种普世价值,即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就源于此。同年5月,法国主动与西班牙媾和,平息了外部干涉势力。至此,持续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终于结束。

亨利四世在位二十余年,名为守成,实为先锋。他对内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积蓄国力,对外大力推动海外贸易,建立东印度公司,殖民魁北克,使法国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应有面貌。日后他的孙子路易十四成为世界“太阳王”,法国成为欧洲霸主,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亨利的曾孙“太阳王”路易十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法国的邻居。就在胡格诺战争后几十年,因为同样的宗教纷争,爆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国家名存实亡。直到两个多世纪后,德国才真正统一,成为欧洲强国。亨利四世对法国历史的贡献,从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亨利四世有句名言:“让农民每个周末每锅都有一只鸡。”后来,他几乎做到了。这句话作为改善民生的政治名言,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比如美国胡佛总统在大萧条前夕预言,美国人民将“每口锅里有一只鸡,车库里停着两辆车”。

你可以说,当年抛弃个人信仰的是亨利四世,只为得到国家锅里的鸡。但或许,一生睿智隐忍的亨利四世,真的相信给大家“好运气,晚上吃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647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