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厘米有多长参照物(4.5厘米有多长参照物)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2014年,一则新闻引起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新疆地质学家在新疆哈密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处发现了古绿松石矿遗迹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

2014年,一则新闻引起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新疆地质学家在新疆哈密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处发现了古绿松石矿遗迹。一场为期五年的考古发掘开始了,考古人员迅速赶往线索中提到的戈壁滩。茫茫戈壁滩没有参照物,第一次搜寻因为天气突变而以失败告终。重整旗鼓后,他们再次踏入大漠戈壁。最后,他们在遍布布拉克山的采矿石器和大大小小的矿井中发现了绿松石。古代矿工生活的遗迹揭示了这个大型绿松石矿的冰山一角。

“中国几乎所有考古文化中都有绿松石文物”

“中国中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松石的地区。绿松石早在距今8600-9000年的贾湖一期就出现在中原地区,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边疆,中国几乎所有的考古文化中都有绿松石文物,绿松石被作为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中国的绿松石矿主要分布在秦岭、祁连山、天山,连接矿区,与古代西北丝绸之路中国段重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系副主任冼一恒讲述了他们5年多来在新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绿松石矿石的发现。

5厘米有多长参照物(8厘米实物图片)插图图片由收藏的绿松石仙一恒提供

“最终确定,此遗址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调查发掘。我们在黑山岭绿松石矿区发现了绿松石矿脉和古代采矿工具。根据该遗址的范围、遗物数量和出土文物,认为该遗址是中国最大的古绿松石开采遗址,也是目前新疆发现的最大的古开采遗址。根据整个遗址的位置、构造布局、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测定,黑山岭绿松石开采遗址最早开采于公元前二千年中期。也就是说,它最早开采于3000多年前,繁荣于春秋时期。”易恒首先说道。

在黑山岭绿松石开采现场,考古队员发现了许多绿松石矿石和半成品。绿松石分蓝、绿、杂色,块大小不一,并伴有玉髓,今年还发现了蓝宝石。这说明黑山岭地区是一个宝玉石种类繁多的矿区。

“黑山岭矿址的大规模开采,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材料。为了追查这些矿物材料的去向,需要建立一个基本覆盖我国绿松石主要产地的产地判别数据库。借助地球化学方法,基本找到了黑山岭绿松石的产地指纹特征。同时,初步建立的中国首个绿松石产地判别模型,成功区分了新疆绿松石产地与中原矿区的特征,从而初步找到了新疆古绿松石的追捧流向。”易恒首先说道。

新疆早期宝石开采技术的来源与东方密切相关。

“我们从2016年开始考古发掘。近五年来,特别是近两年的系统调查,我们在黑山岭发现了北、南、中、南三个方向的绿松石矿脉带。这些矿脉带存在于古矿井中,数量达113条,分布范围达20平方公里,规模巨大。整个矿区分为采矿加工区、采矿区、采矿区、生活区等。各个区域的功能都比较齐全。”说到考古发掘的结果,冼一恒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K95号矿,标示为北矿带,呈倾斜状,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淤积后深度5米,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挖掘工具。K15矿位于南矿带,长29米,由东向西掘进。坑口分布着大量的矿渣和石陶片。目前保存最好的矿是K16,被山体整体切割。矿渣堆在一个封闭的圆形结构中,有平巷和矿坑。最深的矿井是K34,深12米,东西长90米。此外,还有浅坑、石器集中的选矿点、壕沟、巷井等遗迹,共同构成矿区的采矿遗迹群。

“K16矿是整个矿区文化层最厚的区域,也是出土文物最丰富的矿井。在这里,我们发现了10多具骨灰、3栋房屋和丰富的遗物。这里最厚的地方有3.7米,最多可分为7层,为研究该地区的人口、开采技术变迁和区域环境变迁提供了很好的地层依据。”易恒首先说道。

丰富的考古发现令人惊讶。散布在整个矿区的,还有大量形状各异的石器。在这个挖掘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几处房屋遗址,其中包括踩踏房屋遗址和半地下室房屋遗址等不同形状的住宅遗址。有些房子是由石板和石头、倾斜的门道和炉子组成的。屋内出土了粗沙红陶、薄胎、细沙彩陶等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在一些房屋中还发现了半成品绿松石珠和细石加工,说明当时不仅有矿区,而且有一定规模的绿松石加工能力。此外,还发现了类似的古代矿工祭祀遗址,出土了带有牛角符号的木雕。

咸亨说:“矿区的陶器很难保存,而且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的矿区出土的完整陶片很少。黑山出土了几件形状完整的陶器,包括水器皿和烹饪器皿。这种大型陶器高约55厘米,红陶加粗砂,双腹耳,小平底,刻纹,倒三角纹,水波纹,附加叠纹,部分陶器还留有食物残渣。还有一种彩陶,胎薄砂细或泥粘土,与上面说的红陶明显不同。这两种陶器之间有明显的重叠关系。推测这两种陶器分别与河西走廊的马岐文化和四巴文化关系密切。出土的各种类型的石器有上千件。”

初步结果表明,黑山岭的绿松石不仅在周边地区使用,而且向东辐射,进入黄河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这一结论也为研究新疆早期“玉西运”和“玉道”的形成及其背后反映的早期边疆与内地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佐证。最重要的是,黑山岭的开采人口与遗址东部的河西走廊关系密切,无论是早期的四巴文化还是晚期的马倩文化,开采技术都与秦岭河口的绿松石开采遗址和河西走廊的开采技术相当一致。因此,新疆早期宝玉石开采技术的源头应该与东方有着密切的联系。

《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2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601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