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雅俗之别(雅俗之别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

词的雅俗之别(雅俗之别的意思是什么)

网络虽然丰富了语言生态,但它对语言本身的冲击和对流行文化气质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做好引导。

让今天的互联网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环顾四周,用户用“蓝瘦香菇”张口,用“臣妾做不到”闭口。在这一边,是骄傲的甄嬛,在另一边,是承受不起伤害的婴儿。成语重新解读,诗词随诗人一起娱乐:杜甫忙碌,李白酣睡,屈原躺枪……如果以上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那么说类似于《新词语》把“大夫”写成“医兽”,用“土肥原”来消解他人的外在形象,那就另当别论了。

网络上的一些新词语和表达方式是低俗的或刻薄的,网络上的一些新文体是呻吟或虚张声势的,这些都是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的。其中,网络低俗词常被谐音或近谐音BLACKPINK用来脱敏。但是,无论它们的形式如何翻新,一旦说出口,它们的发音本身就会透露出低俗的内涵。充满戾气的新词也喜欢用谐音造句,但与脱敏的低俗词不同,暴戾词往往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来达到诋毁和攻击的目的。很多新流行的风格都比较单一和相似,比如“咆哮式”、“强行转身式”。用户只改几个字组成一个段落,表达空的内容,给人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

其实语言是有自净能力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层层过滤,淘去糟粕,提炼出真金。然而,一些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一方面,网络上的一些新词、新表达、新风格给语言本身带来了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意深刻,只满足于哗众取宠对文字内涵的消化,如一个无魂无脑的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文字是发自内心的,语言反映的是人的思想境界。每一代人都理解和再创造汉语。只是这种理解和重构的主流,应该是对汉语言之美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修养,而不是一种巧妙的戏谑。这种网络新词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特别大。未成年人的语言辨别能力还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健全,但他们追求新奇、张扬个性心理的能力较强,因此也是最容易盲目接受这类新词语、新表达而不进行理性判断的群体,或者会在不经意间种下语言所传达的“游戏词语”、“游戏人生”的种子。

纵观汉语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旧的语言成分消亡,新的语言成分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我们可以用宽容和开放的眼光对待无辜者,规范和引导低俗、暴力、夸张的恶作剧者。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的规范。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重要职责。在语言使用上,媒体首先要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力的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力的词语时,也要做到言出必行。其次,要加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家庭和学校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力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有主动筛查的意识。写作如走路,没有文字是做不了多远的。雅俗有别,低俗有别。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语言材料中求雅避俗,需要语言使用者有一双慧眼。还要注意的是,文字里什么都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写呢?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的泛表达。光有辨别雅俗的眼光是不够的,还要主动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是茂盛的,但奶油是茂盛的。语言的多样性,除了“有趣”,更多的是优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塞漏洞,引导是疏通拥堵。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疏堵为主,规范为辅。这样,构建一个干净、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付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81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