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是什么意思(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区别)

文/卫诗,“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主体性是什么意思(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区别)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 chnstonewx)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术语。一般来说,是指主体(人)对应于人以外的客体的属性和特征,即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或者说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主动选择。80年代的文艺青年都知道,当时的文坛有一个口号叫“崇尚文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文学要回归人本身,回归人性,发现人的本质,把人从愚昧中解放出来。需求的“主体性”意味着消费者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把这个概念引入需求分析,可能是我的独创。

我们先来看看各种“非主观性”现象。第一是需求和由需求决定的消费行为是模仿和从众的。面对社会时尚和消费趋势,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喜欢追逐已经成为社会符号的消费和服务,成为个性从人群中消失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缺乏独立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第二,需求容易受到通信和信息环境的影响。需求容易塑造和诱发,也容易漂移和变形。在品牌(产品)强势传播的背景下,国内一些消费者往往不加思考、不加质疑地接受品牌(产品)的核心理念——只要新鲜、新颖、犀利,触及消费者的一个(某些)诉求。甚至一些没有事实依据、逻辑漏洞百出的概念,也被一些人深信不疑。这种扁平化的认知(没有深入思考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会转化为购买和消费的欲望和冲动。当概念的新鲜感降低,传播的边际效应降低时,需求就会降低(需求强度降低,需求数量减少)。但是江山有品牌,一阵喧嚣过后,又会出现新的喧嚣。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广告信息污染恐怕是全世界最严重的——雾霾一样的广告无处不在,压迫着人们。这不仅是消费者认知扁平化的产物:受众的思维链越短越简单,就越会不自觉地接受周围的信息;同时也强化了观众的“认知扁平化”,让观众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需求合理性低,对需求目标的投入产出比缺乏客观冷静的计算和判断。可能存在超出收入条件的过度需求,或者不合理需求(比如很多人一年不买书)。同时,消费的阶级属性不强,经常出现跨阶级消费的惊人行为。比如收入低的人更喜欢用奢侈品;有的普通人,办个婚礼,排场,一下子把自己几年的收入都投入进去了。有“虚荣”“攀比”等动机。然而,一些所谓“精英”的需求并不是“精英”,而是表现出了庸俗化的特征。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强调身份固化,“王侯将相有其类”;《泥土是万户侯》。这对今天的消费文化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非理性”需求涉及到很多感性和感性的因素。

当然,“非主观性”也不能简单否定。比如在农村市场,人们的需求普遍以“爱面子”为特征。在一些城市消费者看来,“体面而悲惨”完全是“不理智”的。但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面子”就等于尊严。这是强者成功的标志,也是弱者生存(所谓“人呼吸”)和心理补偿(“你有,我也有”)的心理基础。这几乎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比如城市年轻人往往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商品有模仿需求,这可以看作是“主体性”的丧失,但也是向外界学习的机会和前提。有些激进的朋友认为这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产物,太狭隘,太矫情。

随着“新生代”(80后、90后、00后)成为中国市场最活跃的消费群体,需求“主体性”开始形成和确立。主要迹象是:

——“新生代”消费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有怎样的消费眼光?我最需要的承诺是什么?这种自我意识意味着需求更加独立自主,个性化程度更高——不从众,不跟风,不盲从;同时也意味着价值诉求变得更加准确和清晰。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为客户提供价值方案是有一定基础的。近年来,市场上成功的品牌,在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上,大多是精准的,甚至是精妙的。

—“新生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其内部结构呈现组合性、多维性的特点。需求是一个结构,有重要、紧迫、距离、远近的顺序,是多种愿望和要求的妥协和平衡。就像一个待嫁的女孩,对未来的爱人有形象气质的期待,对职业收入的要求,对才华性格的偏好。一个理性的女孩,一方面有丰富的需求维度(不是单一的),另一方面又清晰合理地平衡组合多种需求,不去关注某些维度。理性的消费者也是如此。

—“新生代”消费者不轻易相信品牌(产品)的价值理念、价值逻辑和事实依据,不感性感知。而是经过资料搜索、事实论证、交流讨论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基于新的需求,既真实又确定。消费者的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迫使供应商提供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客户价值真实可靠,经得起考验。同时,品牌(产品)的推广必须“呈现事实和道理”(这里的道理是逻辑);供需双方必须平等互动交流,在讨论中发现和接近事情的真相。

——“新生代”消费者在一定收入约束下的需求定位更加理性,对需求实现的成本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互联网信息充分流动的背景下,“新一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明。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生代”消费者在盲目追求低价——尽管他们喜欢参与类似“双十一”这样的价格狂欢,在一些特殊领域如母婴产品、旅游体验产品、审美情感产品等。,他们比父母和哥哥有更高更强的需求预期,愿意为他们付出更高的代价。一般来说,“新生代”消费者更追求品质和细节,更追求时尚和美丽;同时更注重体验的过程,以及主客体(人与产品和服务)互动中的参与性和快捷性。

“新生代”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内部的分化和分散可能比“50后”、“60后”、“70后”更严重。面对世界“新生代”的“主体性”泛化,可能过于乐观,读者朋友们可以把它当做作者的期待。

(本文选自卫诗先生的新书《回归客户端:需求、价值与连接》)

—————————

华夏e-Insight(微信号ID: chnstonewx):由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经理、咨询行业先驱、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剑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共同创办,致力于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实践性的管理文章,是国内顶级的管理智库平台,是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权威、理性、智慧,高层管理者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64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