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周校长(李汉周个人简历)

80多年前,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浩浩荡荡的长征中,活跃着一批女红军战士。面对日益严峻恶劣的形势,这些女红军提出了一个口号:不掉队,不戴花,不不当俘虏,不要8块钱!那时候红军有铁的纪律。谁要是跟不上队伍,组织就留下8块钱作为生活费,“送到”路过的老百姓家里。这些女红军不怕艰险山河,不怕饥寒疲劳,就怕一个字“送”。

李汉周校长(李汉周个人简历)

女红军要参加长征,必须符合上级规定的三个条件:一是思想上政治上绝对可靠;第二,你要有独立工作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身体强壮,能适应艰苦的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长征中能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后来的经验证明,他们像男红军一样战斗、跋涉,为部队筹措一车车粮食,救助伤员,唱着催人奋进的战歌,在长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凭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勇气,走过了万里征程,顺利到达陕北。

最杰出的女红军是中央苏区文艺部主任李伯钊,她被誉为“红军女明星”。她能自编自导自演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剧目和歌舞,教红军战士唱革命歌曲,用嘹亮的歌声鼓舞大家的斗志,给战士们打气,使他们不掉队,不流浪。特别是长征路上,她每到一个镇,就深入群众,以标语、布告、讲话等形式宣传翻身求解放的道理。红军动员的号召力和独特魅力,往往使群众的热情迅速高涨,多年以后,经过红军长征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李伯钊1911年出生于重庆大梁子,世代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汉周是一个嗜书博学的人,他的母亲杨凤仙也是一个通晓诗词书画的名门望族。李伯钊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在家庭的熏陶下长大的她,从小就热爱文学艺术。李伯钊浑身散发着书生气,举止优雅,她的思想与时代合拍,这也为她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求学期间,李伯钊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并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她积极参加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军阀反动统治、激发群众革命觉悟的“文明剧”排练。然后她加入了一个团组织,被学校开除了。为了躲避白色恐怖,上级安排她到上海学习,参加工人运动,组织工人上夜校,耐心地教工作人员读书唱歌,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原则。

不久,李伯钊被反动警察逮捕了。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年仅15岁的李伯钊无动于衷。他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从不暴露身份,保护组织和战友。当她被监禁时,她在一间黑暗的牢房里见到了她的同胞和同志。倾向革命的青年大学生杨被军阀孙逮捕入狱。两个人都认出了对方,成了狱友,但他们都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只是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

后来,杨被取保候审,并把入狱的事告诉了组织。两个多月后,李伯钊被营救出狱。对来说,这次锒铛入狱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遇到了杨,并在他的帮助下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出狱后不久,李伯钊被组织到中山大学学习。

在被派往莫斯科后不久,杨也被派往莫斯科。在异国他乡,两人再次相遇,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1929年,他们在莫斯科结婚。这一年,李伯钊18岁。此后,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革命理论,探讨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回国后,他们分开,为革命而战。

1930年,李伯钊根据革命的需要回到中国组织工人运动。第二年春天,她搬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她组建了一个文艺小组,负责代表大会的文娱活动并组织和指导节目。她还亲自在舞台上表演了几段苏联舞蹈,表演受到了苏联军民的热烈欢迎。而且领导和同事们都对李伯钊组织的这些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节目清新活泼,精彩纷呈,台上台下,气氛十分热烈,让我感受到了革命文艺在整个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出。

中央苏区条件十分艰苦,李伯钊带领师生克服办学困难。没有教室,就在破庙里上课;如果没有排练场地,就在空平上练习;没有道具,自己做;没有教材,老师自己写;演出自带蓝衬衫;使用的剧本几乎都是李伯钊自己创作的红色题材。作为李伯钊苏区戏剧舞蹈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为中央苏区新戏剧舞蹈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苏区军民的高度赞扬。

在苏区工作期间,她凭着丰富的艺术知识和演出经验,又学过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歌舞,很快成为“舞台之柱”和演出的主要组织者。她组织了一个剧团,为红军和地方政府培养了1000多名文艺骨干,带着剧团不仅到苏区农村和红军部队演出,还到前线演出节目,特别是江西民歌自编自演的现实主义革命题材的歌曲、舞蹈和文艺晚会。李伯钊来到苏区,在博胜、兴国、杜愚等地巡回演出,被苏联人民誉为红军战区最著名的“红星”。

在红军长征途中,李伯钊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地照顾老弱病残的同志。第三次过草地时,二军已经完全断粮,战士们只能靠野菜维持。有些野菜有毒,但战士们不知道。李伯钊带了一个宣传队,收集了许多野菜样品,并向各地的士兵宣传哪些野菜有毒,哪些没有,以确保他们的食品安全。同时,她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教战士们唱歌、打快板、表演现场报戏,来回奔走,鼓舞士气,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她的歌曲《一、四方面军会歌》、《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长征途中,与杨不在一个部队,相见甚难,但彼此深深牵挂。1935年4月的一天,杨率红三军团西进,在滇作战中突然遭到敌机空袭击,右腿受伤,并不严重。没有任何预兆,突然登门拜访,杨非常高兴和激动。却说在外,只看杨安好,便匆匆出入。

李伯钊和她的部队三次穿越草原,历尽艰辛。一年后在陕北与杨相遇,虽然住在一起,但各自的领域和部队都不一样。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各自的道路上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成就。

1985年4月7日,献身于文艺工作的李伯钊逝世。杨哭了很久,感情深到能感觉到天空。只有真诚了一辈子的人,才能体会那种悲伤。三年后,杨当选国家一级,而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她去世后成为“第一夫人”的人。

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两只鸟合而为一,在大地上生长,一棵树的两个枝干..1998年,杨因病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他们的骨灰于2001年一起葬在潼南南部的青龙山脚下。这一对革命搭档,一代英雄,最终长眠地下,永远相伴。

杨绍明

李伯钊的儿子杨绍明也很优秀。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任中国国际友好促进会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副会长。此外,杨绍明平日非常喜欢摄影。曾任新华社摄影记者,工业第一任主编。1988年创办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并任会长,后创办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并任会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624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