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

none

作者:单伟来源:学习时报

1935年,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领导红军主力,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谱写了一曲壮烈的凯歌,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根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党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抗日战争的新阶段。

(一)

根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中央红军转移到贵州北部,而不是在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红军要过的第一道坎就是乌江,自古以来就有天险之称。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水流湍急,河谷狭窄。为了打破敌人阻止红军渡乌江的妄想,中国中央军委和革命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作为先遣组,于1月1日从陇西到达回龙场渡口。调查发现,附近的村庄不仅没有船只,就连一块木桨,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都被敌人搜了个遍。团长急中生智,决定绑上竹筏,乘竹筏过河。他们挑选了8名熟悉水的士兵组成突击队,但试渡失败。红军没有被困难吓倒,立即组织1、3团36名同志组成突击队,连夜渡河。2日上午,红组用火力封锁对岸,防止敌人破坏过河绳索。红一团还和红三团一起绑了30多个竹筏,组成浮桥。当天下午,强渡开始时,红一师在雁门地区集中红一、红三团全部重、重型火力,向对岸老渡口、官农寺工事守敌猛烈射击,掩护红一团在渡口狭窄处强渡。4日,红军主力和红九军完成渡江。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余庆县回龙场、瓮安县江界河、开阳县茶山关翻越乌江天险,将国民党“追剿军”留在乌江以东和以南。敌人围歼乌江南岸红军的企图化为乌有。

1月7日凌晨,红军完全占领了遵义。在军委纵队和有关部队即将进入遵义城时,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进入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命令,要求所有部队进城时严格遵照执行。1月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致电军委各团、各纵队,命令红二师先锋团“明日赴娄山关侦查,驱逐并消灭当地敌人,相机占领桐梓”。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门户,地势十分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红军不及时控制娄山关,其下一步行动将受到极大限制。根据军委指示,刘伯承、聂和红二师领导研究决定,命令红四军为先锋,向娄山关挺进。经过一场激战,占领了娄山关,然后乘敌人溃退之机,追击桐梓,攻占桐梓城。经过十多天的战斗,中央红军控制了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广大地区。

黔北首府遵义是汉、苗、黎族商旅聚集地,市场十分繁荣。它是红军长征以来经过的第一个大中城市。红军进城时,群众兴高采烈,放鞭炮欢迎。这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来经历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1月12日,红军总政治部召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执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政策,帮助组织筹粮、筹款、制衣、印制文告,动员青年加入工农红军。在红军总政治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军团派出许多工作队,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组织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群众积极帮助红军准备物资,照顾伤病员,积极参加红军。短短十多天,遵义就有4000多人加入了红军。

(二)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也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此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基本达成共识。通过这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

会议集中研究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薄谷开来、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犯的单纯防御和战略转移上的逃避主义的错误。大多数与会者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受委托起草《中央关于总结五次“围剿”的决议》。会后不久,在前往云南扎西途中,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由张闻天代替薄谷开来全面负责中央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通过遵义会议决议,并及时传达贯彻到全军。3月中旬,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成立,周恩来任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的是非问题。同时,改变了中央特别是军队的领导,解决了党面临的最紧迫的组织和军事问题,结束了中央“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证。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断绝联系时独立取得的。此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许多困难,引导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红军的作战指挥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灵活改变作战方向,迂回曲折地突入敌重兵之中,力争战争的主动权。

强渡赤水河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主动出击的光辉典范。这一胜利是在中央军事领导层换届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蒋介石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五省抽调自己的部队和几十万地方部队,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与红二、红六方面军会合,企图从四面八方围歼遵义地区的红军。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北上,预定夺取川黔交界的土城、赤水两县。镜头从四川泸州、宜宾跨过长江。蒋介石紧急部署重兵保护川黔边境,封锁长江。1月28日,由于敌人不断增援,战斗不利,红军奉命退出土城战斗。1月29日上午,从侯元、土城地区渡过赤水河,向西行进至川滇边缘的扎西集中地。在这里,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云南的敌军很快从南北向扎西逼近。这时,红军决定暂缓从北方渡江的计划,突然转向东进,摆脱敌人。2月18日至21日,越过赤水,重新进入贵州,然后占领遵义城。遵义战役,红军取得了歼灭两个师八个团,俘虏敌军三千多人的胜利。这是长征以来中央红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经过激战,攻下了娄山关,控制了制高点金山。为了夺回失去的主阵地,敌人把兵力增加到6个团,组织了多次反攻,都被红军击退。蒋介石打败仗后,调整部署,在遵义、雅西一带安营扎寨。红军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再次调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渡过赤水,重新进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会再次渡江北上,迅速调集重兵进行牵制。突然,红军东进,折回贵州,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次过赤水。然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这时蒋介石正在贵阳指挥战事,红军的意外行动使他惊慌失措,急调滇军前来增援。滇军一调出,红军立即向云南周边进军,军前坚如昆明。此时昆明防守力量空薄弱,云南当局迅速调集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防御。红军于五月初突然北转,渡过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粉碎了蒋介石在川黔滇边界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3) 3)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和帮助。为了顺利通过彝区,刘伯承和司令员聂和政治委员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向大凉山彝区进军。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受到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和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其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度贫困。因为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们不信任汉人,不允许自己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红军很难从这里经过。为了顺利通过彝族地区,中央政府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出通知,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少数民族政策,号召彝族人民与红军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时,在部队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教育,严格要求官兵尊重彝族风俗习惯,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无犯,以模范行动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红军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首领小结盟,实现了民族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这一地区。

红军经过彝族地区后,艰难地向大渡河进发。蒋介石飞赴昆明亲自部署大渡河战役,加强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重蹈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的失败覆辙。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不会重演历史悲剧。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在大雨中行军70多公里,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战胜惊涛骇浪,冲过重重战阵,在敌人视为飞不起来的天险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大渡河水流湍急,宽到无法架桥,全军数万兵力短时间内无法渡河。由于敌情紧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转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过境点。红四团作为红军的先头部队,经过160公里的行军,于5月29日上午赶到泸定桥,不顾饥饿和疲劳,为夺桥而战。两名突击英雄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爬上铁链,冲向对岸。冲向对面时,敌人放火,桥头立即被火包围。危急时刻,战士们冲入城内,与城内的敌人展开激战。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守城的敌人大部分被消灭,剩下的都逃跑了。红四团英勇攻占泸定桥。

它是金笳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多变,素有“神山”之称。有一首歌谣说:“金笳山,金笳山,鸟不能飞,人不能爬。如果你想越过金笳山脉,你必须是不朽的。”红军以无畏的英雄气概进军金笳山区。红军官兵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阶级友谊精神,同心同德,互帮互助,艰难前行,终于征服了大雪山。

(4).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四川省毛公(今小金)县东南大圩镇,与红四方面军一部会师。6月18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十余万大军集结于此,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大增强。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第一个任务,是正确地制定发展红军的统一战略方针。

中共中央到达川西北时,他发现这里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山高谷深,人烟稀少,经济贫困,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但北面的陕甘地区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广大地区,也是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靠近抗日斗争的前线。根据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此建立北方抗日前沿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但是,张主张红军向西撤退到新疆、青海、西康等地,认为这样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军事压力。为解决这一重大战略政策问题,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公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对北上有意见。张也同意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增加张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但张提出南下四川、西康的方针,给两军会师后蒙上阴影。

8月初,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成左右两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总部与右翼军队一起行动。朱德、张和刘伯承率领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与左路军一起行动。8月21日,右路军踏上了穿越大草原的艰难征程。大草原环境险恶荒芜,沼泽杂草丛生,黑色的泥塘到处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如果你不小心陷入泥潭,你可能会被吞没。经过长途跋涉,红军官兵非常虚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交迫中,许多红军战士在穿越草原时不幸牺牲。右路军花了六天六夜才出了草地,等待左路军接应。然而,张提出各种借口,不愿意北上,并希望右翼军队南下。九月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召开俄(今高集)扩大会议,号召红四方面军干部、战士团结在中央周围,反对张的错误倾向,迫使其北进。根据俄国会议的决定,北上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俄会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红二方面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突破了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打赢了突破敌人封锁进入甘南的关键战役。穿越岷山,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南部哈达铺。在这里,据当地报纸报道,陕北仍然存在红军和根据地,毛泽东提议去陕北。这时,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的长征红25军到达陕甘根据地,与当地的红26军、红27军会师,合编为红15军团,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邦洛镇。政治局常委在这里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会后,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今吴起)。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一年的长征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行军二万五千里,跨越十几个省,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几十万敌军的围攻,实现了空前的伟大战略转移,胜利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5)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华北制造麻烦,并向国民党政府提出统治华北的权利。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与国民党华北军支部代理主席何达成《贺梅协定》,攫取了中国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11月,日本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反共自治政府”;而国民党政府则任命宋、等人成立“冀察行政委员会”,以满足日本人对“华北政权特权”的要求。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兴起。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爱国学生冲破国民党政府的恐怖统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游行,高呼“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团结对外”等口号。16日,一万多名北平学生和市民在天桥举行镇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团结,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形势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制定新的战略方针。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告全体同胞抗日救国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一宣言对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蒋介石背叛华北和中国的宣言》。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反蒋。

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讨论全国政局、党的战略路线和军事战略。会议通过了中央军事战略委员会的决议。决议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形势下,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进攻中国;在新形势下,党的战略方针是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相结合。1936年要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猛烈扩充红军。实行“抗日联军”战略。

会后两天,根据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入党积极分子会议上作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充分论证了在抗日条件下同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提出“要把敌营中的一切斗争、差距和矛盾收集起来,用来反对目前的主要敌人”。报告着重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决定性的领导作用。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后各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战略和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日战争兴起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表明党克服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战略,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主动权。表明党在遵义会议着重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后,开始努力解决政治路线问题;表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此后,中国共产党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42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