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是什么意思(提升前瞻性)

近十年来,随着智库领域的快速发展,智库研究的特点是独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站得高、看得远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成为智库研究追求的智慧高点。 目前学术界对智库研究中“

近十年来,随着智库领域的快速发展,智库研究的特点是独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站得高、看得远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成为智库研究追求的智慧高点。 目前学术界对智库研究中“前瞻性”这一概念的讨论很少。本文就前瞻性智库的定义做如下探讨,并探索发展智库的前瞻性研究途径。 关于智库前瞻性研究的思考在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前瞻性研究主要是指以至少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形成新科学、新学科或颠覆性、新产品(产业)为目的的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 相比较而言,在智库领域,前瞻性研究应该是指对某一学派的理论或未来几年影响公共政策的重大创新分析报告的预测和评估研究。 纵观过去十年,中国智库在一些重大国际和经济问题的研究、评估和预测上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缺乏独立的前瞻性研究报告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独立是一个无止境的话题。 为什么智库要在这里强调前瞻性研究?报告的初心是发现国家治理中的问题,评估和判断未来形势,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因此,前瞻性成为智库研究报告的应有特征。 另一方面,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智库研究失去了前瞻性,那么研究报告就会成为决策者的事后诸葛亮!关于智库的前瞻性研究通过自然科学研究与智库研究的前瞻性比较,可以大致勾勒出前瞻性思维的表现。 1.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前瞻性研究方向是指站在学科前沿,开拓人类思想的视野,引领探索新事物的方向,如量子通信、概念车等。 在智库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方向也与硬科学有很多共性,比如“超越前人,开拓后者”,提出前人没有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开辟前沿阵地,引导成果;如“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研究一些目前不急需,但未来可能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储备研究报告。 2.研究内容前瞻智库的研究内容有三个前瞻性表现:一是制定5-10年发展规划;二是针对当前公共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公共政策的修订和调整建议;第三,对5-10年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和预测,提交“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三项在智库研究中的重要性依次增加。 尤其是最后一条,做好发展规划的评估和预测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根据什么样的规划和公共政策出台,就要评估预测出什么样的情况结果,从而做出一些关键性的预警指标,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在多年后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口红利拐点;然后提出多种对策。 这就像设计一个国际象棋的乐谱。不能一步看一步。你至少应该看两步,最好是三步。 3.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首先要有创新性。 创新的表现就是科学要有新发现,技术要有新发明,社会科学要有新树。 当然,这里所说的创新,一定是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益的。在科技上,就像生物武器一样,它不是一个好的创新。 在社科智库领域,无视事实,抛弃常识,刻意为结论设计指标,不是好的创新。 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创新性的成果,还要有“潜科学”的性质。目前可能不会被业内大部分学者接受,但未来可能会被他们接受,其先进性会有很长的半衰期。 4.时间有先见之明。智库前瞻性研究的所有内容,都涉及一个前瞻性时间的推进。前瞻性一般不研究未来10年以后的具体事情(人口红利问题是另外一点)。如果前瞻性的时间太超前,观点和结论就可能成为“先烈”或海市蜃楼。 比如预测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学习中心。这个预测结论太超前了,神秘元素太明显了,简直是子虚乌有。 论现代智库建设我国的智库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10多年,但仍处于培育和成长阶段,这个过程不会太短。有很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理清智库的一些基本认知,对于智库的核心能力建设——前瞻性研究,应该是有益的。 1.误读TTCSP报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囊团和公民社会项目(TTC SP)成立于2006年。自2008年起,每年发布“20XX全球走向智库指数报告”。这份报告在中国被简单翻译为《全球智库报告20xx》,备受推崇。 2018年,也有媒体对TTCSP及其报告使用了“智库中的智库”、“权威报告”等著名词汇。 问题是,第一,TTCSP是智库的研究团队,不是智库机构,在美国的学术影响力很小。我们称之为“智库中的智库”是不是太好了?第二,全美研究智库的学术团队只有TTCSP,没有同行。这能算是权威吗?再次,其年度报告标题中有“Go To”和“Index”两个字,但在中国的翻译中有意无意省略,可能会误导中国读者,将研究型智库报告与智库报告混为一谈。 根据这份报告的内容,有业内学者认为,应该翻译成《全球跟踪智库指数报告20XX》,虽然并不是全球所有的智库都可以从中进行指数化。 至于有些媒体把TTCSP每年发布报告的那一天称为“智库日”,显然不太严肃。 如此推崇TTCSP,难免让人有浮躁和忽悠的感觉。 2.智库为什么不叫思想库?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智库的原名是智库。既然“某某思想”的标准翻译是“某某思想”,那么人们必然会问为什么智库不用智库?其实这不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因为智库的价值在于创造思想。思考的意义是动态的。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答案,而思想的意义就是既定的理论或思想逻辑。 思考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固定或单一的思想。 这大概就是西方使用智库的原因。似乎用这个词来表达智库的内涵更准确。 有学者批评中国智库没有发挥真正智库的作用,说“图书馆里没有智慧”,“图书馆里的智慧比图书馆里的多”。但纵观国内众多智库,确实存在一些思考不足、思考较多的问题。 原因恐怕是对“思想统一”的片面理解 全面准确地理解“思想统一”应该是国家和社会治理大方向上的目标统一,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的路径和方法统一。 3.对智库理念的质疑。在中国智库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智库的一些基本理念还有一些疑问:(1)中国是智库大国吗?一般来说,智库的发展阶段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大致成正比。虽然中国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中国智库总数排名第二(基于美国TTCSP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智库的发展水平能排到世界第二吗?(2)智库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吗?关于国际外交和宏观经济的报告通常由高层领导批准。这是高端智库的标准吗?我们看到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国外智库。为什么没有高端和低端的?(3)智库报告一定要追求领导的指示吗?不可否认,智库报告的目的之一是影响公共政策,但我们经常看到,在科技领域,一切以追求科技奖项为初心的科学研究,基本都涉及科学造假。 在智库领域,领导对智库报告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一个智库报告是否被认可,取决于很多个人因素。另外,一份智库报告的审批内容是什么?政策影响到什么程度?(4)智库研究报告有“时态”吗?蓝皮书的“过去完美”情况报告是智库研究报告吗?各种蓝图的“未来进展”算不算智库研究报告?(5)智库排名如何?中国的大学,甚至中学都热衷于排名,这无非是为了争取好学生。 但是智库的排名是怎样的呢?是为了有限的政府客户资源吗?是为了影响人心吗?但为什么全世界的智库都对此掉以轻心?(6)智库联盟对智库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行业协会一般是在行业组织充分发展之后才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统一行业标准和自律。 为什么今天中国急于建立智库联盟?而美国智库那么发达,为什么没有智库联盟?4.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客观地说,中国智库研究的实践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政策解读多,发现问题少,政策评价更少。 可行性研究多,可行性研究少。 总结的成绩多,反思的错误少。 计划很多,但评估和预测很少。 (2)智库建设过于依赖外部条件,如资金援助、公开信息数据、与政府沟通等。,而忽略了他们的内在素质、研究能力和思想水平。 (3)建设智库建设智库。 智库数量与智库报告的产出严重失衡。 为发布智库研究文章而写文章,导致智库文章水平低,同质化。 (4)智库的文章产量很大。各类社科期刊和众多媒体都开设了智库专栏,尤其是关于智库建设的文章远远多于智库研究报告的文章。智库行业表面看起来欣欣向荣,欣欣向荣,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权力危机。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中国智库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5.智库的价值是什么,智库建设的动力?智库的基本功能是“咨询政治、启迪民众”,以弥合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知识鸿沟,发现、分析和预测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问题,提供影响公共政策的报告。 由此看来,智库的价值显然在于发现社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所以问题意识应该是智库的驱动力。 意识与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有关,但更多的是与思想层面有关。 培养问题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笔杆子直的求真精神。 6.智库建设的生态环境智库的发展壮大与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国家提出的加快智库建设的口号是正确的。 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智库还没有一个权威严谨的定义,不同体制的国家对智库的认知标准也不尽相同。 纵观西方发达智库国家的智库发展,几乎没有一个知名智库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发展的。 现代智库的受欢迎程度取决于其报告的水平和质量。刻意追求排名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会阻碍引领智库研究走向高瞻远瞩、高瞻远瞩状态的步伐。 智库的研究一旦染上功利色彩,就会走下坡路。 智库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文化的交流不完全像重力场中向下流动的水,但基本上是新的优秀的文化会向旧的落后的文化传播和扩散。 在国际智库文化领域,智库文化和文明的传播方向也大致相同。 基于此,业内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智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促进了智库的交流融合和智库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我国智库的发展。 结论前瞻性研究是智库报告的精髓。其作文需要独立思考为基础,问题意识为支撑。换句话说,智库研究报告不仅是对现实问题的总结,也是一种演绎推理。原因看似并不复杂,归纳一般都能做到,但进一步的思考、推理和预测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中国的智库建设热潮中,高端、一流、有特色、新型的智库非常流行。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归入现代智库的范畴,因为建设现代国家需要现代智库的参与。 笔者对目前中国智库的一些过热情况做出了这些冷思考。 智库的应用大于理论,所以我们的智库不仅要挽起袖子,举起胳膊给人看,更要脚踏实地,弯腰做实事。 (作者程虹是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21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