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博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

none

一部2500万字的巨著《中国博物通考》将于明年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国自然史通考》首发暨出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博物通考》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原始博物学百科全书。是对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体系的集中阐释和考证。一套完整的书通过历史理论总结了中国著名事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古到今,对大量传世文献和实物名物进行溯源,对不同名称和同义词进行考证和比较。考古文物证明我国历史文献(包括海外汉籍、汉学典籍)中的实物记载,用术语详细列举真名、异名,引用无数书证,探寻名物发展的起源并找出其出处,整理出自然文字的原清流。全书共36个部分,50卷,8万多字,2500万字,2万多幅图。

部分嘉宾与部分中国博物通考编纂人员合影。赞助商提供

《中国自然史通考》入选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这些书都是由10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的相关中国学者历时20多年编撰而成。编辑部主任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学委员会委员。主编张树铮,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其余编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学者担任。

这本书是按照以下顺序编写的:1。天宇,2。气象学,3。地理(上下),4。郭牧(顶部和底部),5。花(顶部和底部),6。谷类和蔬菜,7。昆虫,8。水族馆,9。鸟类(顶部和底部),11。17.城管,18。交通(顶部和底部),19。日常使用,20。项羽,21岁。资产,22。甄宝,23。钱,24。医学(上下),25。科技,26。教育,27。信件。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分别致辞。《中国自然史通考》主编张树铮教授介绍了编纂历程和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董事长钱天东汇报了编辑出版工作。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中国自然史通论》的出版发表了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自然史通考》的出版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交大出版社的合作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中国博物通考对于重建中国古典博物学学科体系,彰显中国学术研究和中国气象的风格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填补了长期以来中国博物学大书的空空白,而且为中国博物学研究和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书是目前不可多得的最丰富的中国自然史地图文献,是了解中国物质文化发展史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也有专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改进方向、内容分类等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

主编张树铮教授介绍了编写思路和过程。范江红摄

会议认为,编写出版《中国自然史通论》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博物通考》通过史学理论总结了中国著名事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古到今,对大量传世文献和实物进行溯源,对不同名称进行考证和比较。它用考古文物确认了我国历史文献(包括海外汉籍、汉学典籍)中的实物记载,并列出了实名、异名、通名、通名、专名等。术语,并列举了无数的书证。它涵盖了天文、地理、渔猎、农耕、居宫、交通、工艺、风俗礼仪等。大部分编纂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挖掘整理了几千部文化典籍中的中国传统博物学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

——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实践。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包括地理景观、人民物产、鸟兽虫鱼、物理物理、礼乐书籍、服饰器物,甚至道德伦理、历史杂事在内的知识集合。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范式。中国博物学关注的不是“物”,而是人自身对世界存在的认识方式、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中国博物通考》系统解读中国传统博物学,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展现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传统博物学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同类事物、天人合一的独立知识体系。它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传统,是理解和诠释世界的另一种视野。中国博物通考体现了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独立学术话语体系,为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科技等带来的各种麻烦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资源。中国自然历史传统不仅对今天的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自然史是全体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中国博物通考强调中国博物学是中国人认识和认知世界的基本范式之一,有助于国际学术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理论和资源。

主编:范江红文字编辑:范江红标题图片来源:俯视图图片编辑:徐嘉敏

来源:作者:范江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213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