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在中文里是什么意思(VS什么意思)

广东有三种方言:客家话、潮汕话(闽方言)和粤语。客家话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等客家地区,以梅县话为代表。汕头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地区,以潮州话或汕头话为代

广东有三种方言:客家话、潮汕话(闽方言)和粤语。客家话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等客家地区,以梅县话为代表。汕头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地区,以潮州话或汕头话为代表。粤语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的广府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这三种方言的词汇相同但不同。

总的来说,三种方言中有大量相同的方言词。据笔者考证,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字,三种方言说法相同。

主要原因是三种方言都源于古汉语,是由北方带到南方,在吸收南方原语言(百越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主语来源相同,自然很多词的表达方式也相同,几乎所有相同的方言词都来源于上古汉语,比如动词:落(下)、是(吃)、之(按)、揽(抱)、伏(折、断)、行(走)、挂(立)。

另外,三个方言区在地理上是相通的,属于同一个省,所以更容易相互影响和渗透,造成方言的同音化。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相互影响会越来越多,相同的词语也会越来越多。确切地说,进入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的粤语方言词越来越多。

当然,三种方言之间是有区别的。据笔者考证,三种方言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词语说法不一。为什么会有这种「同而不同」的词?区别在于主要方言词的来源或创造。比如同样来自古汉语的词,因为具体接受者不同,形成不同版本的方言词。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三种方言继承了不同的古汉语词汇。比如客家话说“分”,潮汕话说“起”,粤语说“罗”,词源都一样,只是对古汉语不同说法的吸收不同。另外,由于三大方言区的地理、气候、历史、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认知差异(包括认知心理、角度、方式、对象的差异),自然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词语。

同异之间也有词,即“部分相同”,或三种方言中成对相同的词。

客家话和潮汕话有相同的词,如黑阴天(阴天)、白天(中午)、马谷(雄马),等等;客家话有和粤语一样的词,如月光(月亮)、头显(刚才)、上田(上午)、夏添(下午)、大年初一(大年初一),等等;汕头话和广东话里的词是一样的,比如(锈)、(破)、(臭虫)、(核桃),等等。

从数量上看,客家话和广州话中相同表达的词比客家话和潮汕话中相同表达的词多得多,比潮汕话和广州话中相同表达的词多得多。这说明客家话与广州话的关系比客家话与潮汕话或潮汕话的关系更密切。

历史上,客家话与粤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彝语的前身和作为客家话母体的古赣语的前身,都是楚语(或南楚语);第二,从粤北大渔岭过来的诸暨乡移民,是粤方言区的先民,他们的祖先和客家人的祖先是一样的,主要是从金永嘉之乱到宋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粤语的强势地位,无论是客家话还是潮汕话,都受到它的强烈影响,吸收了大量的粤语方言词,如“漂亮”、“约会”(谈恋爱)、“打边”(吃火锅)。从长远来看,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的个性可能会部分消失。

三种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从总体上看,三个方言区都属于水稻种植区,而不是小麦种植区,所以方言词汇中与水稻相关的词多,与小麦相关的词少。米饭是所有饮食中的主食,所以有很多“米食”的说法,但有些说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关于各种用米做的食物和糕点,客家话指的是“旦”,潮汕话指的是“钱”,广东话指的是“分”、“高”,有详细的区分。比如大米和小米在三地方言中是不同的,大米叫“米”;小米,客家话说“小米”,粤语说“小米”,潮汕话说“tai1”,都不归入米类,而干米不同于粥,干米都说“米”;粥,客家话,粤语说“粥”,潮汕话说“米”,都不归米。

三大方言区的人都喜欢喝茶,所以方言中与“茶”有关的词很多。但三地方言都位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区,霜雪稀少,所以三地方言往往难以区分霜雪:广东方言称“雪”,表示冰雪难分;在汕头方言中,冰被称为“霜”,意思是没有霜和霜之分。在客家话中,霜除了“霜”之外,还叫“霜凝”(“凝”是指冰),冰和霜交织在一起。

从差异来看,在地理文化方面,客家话词汇体现的是“山”文化,与山有关的词很多,如“吉”(小山)、“蛟”(山脊);汕头方言的词汇体现了“海滨”文化,与海有关的词汇很多,如海介绍(海浪)、海脊(海滨)、咸草坪(海泥滩带咸草);广东方言体现了“河”文化,有很多与河有关的词,比如叫(小河湾)、用(小河)、拓(小坑、小池子)。

文化上,客家人有“滚茶”,潮汕人有“功夫茶”,广府人有“早茶”、“下午茶”、“晚茶”。广东人和潮汕人喜欢喝粥。粤语中的“粥”和潮汕话中的“米”有很多种,而客家人不太喜欢粥,所以类似的词很少。就小吃和糕点而言,广东话的关联词非常多,远远超过客家话和潮汕话,也算是从侧面印证了“食在广州”这句谚语。

在外来词方面,粤语方言中有很多来自英语的外来词,而客家话和潮汕方言吸收了更多的南洋文化。鸦片战争后,粤东很多客家人、潮汕人去东南亚谋生,所以他们的语言中有很多来自马来语的借词。

文化上,潮汕方言和粤语反映了潮汕地区和广府地区发达的商业文化。潮汕谚语说“三年猪屎熬不过一个潮头”,意思是在家务农不如在南洋做生意;广东方言谚语说“薄利多销,一绝生意经”,意思是多做生意,不要怕利润。客家话反映了“重农轻商”观念下不发达的商业文化,如客家谚语:商钱要在当下支付;钱,一万年。所以潮汕方言和粤语中有很多总结经验或传授知识的商务成语,而客家话中很少有类似的说法。在潮汕方言和粤语中,后者表现出比前者更发达的商业文化,这从它的禁忌词和象征词就可以看出来。用粤语来说,谋利尤其重要,尤其是要避免吃、干、亏。所以猪舌说“诸里”(方言词为“应”),猪肝说“诸润”(方言词为“越+闰”),扁担(极)说。而“水”则象征着富贵,有“锅淹瓦——盆满”“猪笼淹水——四周”等说法。这种以水为财的观念,把广州人的亲水爱水的心态和重商主义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此外,数字“八”因其谐音关联和“发财”的象征而特别受欢迎。(原作者文,以《广东客家、闽粤方言有异同》为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6日第545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866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