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长度(淮河到底有多深)

本作品为历史博物馆专栏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这部作品不是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将被起诉。

作者:穆

如果把今天中国的疆域比作一只昂首挺胸、振翅欲飞的雄鸡,那么淮河就发源于雄鸡的心脏,在雄鸡的腹部流动,最后分成多股溪流注入大海。

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的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如何形容淮河比较贴切?

l最著名的河流

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淮河的长度远不及老大长江和老二黄河;论流域面积,只有老大的1/7,老二的1/3。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羽毛状的支流,淮河充满了人文色彩和神圣的含义,它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河流。

[1]淮河流域位置及水系示意图

在古代,淮河是中国“四大渎”之一。古人看重四渎,关键在于四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比其他河流更重要的作用。淮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蚌埠土山地区,自古流传着“大禹治水”、“三不入府”等古老传说,“禹在土山遇诸侯”、“夏之行不来土山”等历史事件也在《左传》、《史记》等文献中有所记载。

有黄河的河伯,长江的奇相,吉水的仙姑,还有淮河的水神,无依无靠的齐。吴志起神话与大禹治水的传说密切相关。相传吴志起曾被大禹囚禁在龟山(今盱眙)。淮安明代大文豪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其中孙武空的艺术形象是以吴志起为原型的。

[2]铁骑无支架雕像(宋代)

除了神话传说,淮河因其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成为南北分裂时期屏蔽东南的“水上长城”。堪称战神祭坛,无数英雄由此诞生。

[3]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200多次战役中,有四分之一发生在淮河流域。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也发生在这里。

梁启超曾经说过;“淮河流域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历史的中心,其英雄人物龙跃虎卧,是我国人物史的代表。”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淮河创新精神,从拉开中国历史上伟大农民起义序幕的大泽乡起义,到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小岗村“包产到户”,代代相传。

l下游不清楚

历史上的淮河和长江、黄河一样,都有独立的河口。自1994年黄河夺淮以来,淮河河道不断被侵蚀,淮河开始与黄河共用河道。1851年,淮河被迫南入长江;1855年,黄河在通瓦腔决口,从山东改道入海,结束了700年的夺淮历史。从此淮河失去了独立的入海通道,到达三江营后,取长江入海。

长期攻占淮河,使淮河下游淤塞淤塞,成为悬于地面的“废黄河”(黄河故道),也成为淮河干流与沂沭泗水水系的分水岭。

[4]废黄河是黄河冲入淮河形成的高水位河道,黄河向北流动后形成淮河水系。

尾闾不畅导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也影响了长江下游的安全和发展。1951年开凿苏北灌溉总渠,历时6个月完成。那是一条从洪泽湖到黄海的干渠,以灌溉为主,泄洪为辅。1998年淮河航道开挖入海,2003年沿海枢纽被淹。从此,淮河有了独立的排海通道,防洪灌溉能力得到提高。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靠近其北侧,形成两江三堤的基本格局。

[5]亚洲第一水交汇处——淮安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渠、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

从此,淮河在洪泽湖以下被一分为三,河道由长江下游注入东海。与其说是淮河下游,不如说是长江支流。苏北灌溉渠的流量是有限的,由于侧重于灌溉,很难被称为下游。入海水道可以说是淮河的一个独立航道,但它侧重于抗险和防洪。平时水量远不如河道。所以,毕竟下游是什么很难讲。淮河是一条既有下游又无下游的河流。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对淮河的长期夺占,也导致了淮河流域的不断扩张:一是黄河对淮河的夺占,极大地促进了苏北海岸线的东扩;第二,黄河下游两岸是一望无际的黄金堤坝,没有支流注入,所以把一部分属于黄河流域的土地划入了淮河流域。这样看来,这是夺取黄河流域吗?

l不同于秦岭南北分界线

淮河和秦岭一直是中国公认的自然分界线。有句话叫“生在淮南的是橘子,生在淮北的是橘子”。但是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意义其实是不一样的。

[6]中国南北边界线分布图

作为中国腹部的一座高大山脉,秦岭构成了南北气候和交通的巨大天然屏障。否则淮河对气候的影响远不如山脉。况且淮河不算太长也不算太宽。

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约2/3),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因此无法形成明显的南北分界线。淮河两岸,距离十几二十公里甚至更宽,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没有变化。

此外,淮河干流及其支流贯穿东西,沟通南北。这是一条天然的交通大动脉,盆地内部自然容易连通。在人文习俗方面,淮河南北都呈现出过渡性和兼容的特点,可谓不南不北,不南不北。因此,无论从自然角度还是人文角度,淮河南北划界的意义都是有限的。与其用淮河的“线”来划分南北,不如用淮河流域的“带”来兼容南北。

由于淮河流域的特殊性,从某些角度看,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区域。特别是黄淮地区(淮河以北),是黄河长期冲积沉积形成的三角洲,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比较接近。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曾指出:“中州荡荡平原,茫茫数千里。现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之间的多边形界线,都是靠人力来画的,并没有一开始的自然划分。”

[7]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所以这些“散装江苏”“散装安徽”的梗并不是来自空,而是有一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的。苏北、皖北属于淮河流域,苏中、皖中属于长江流域,苏南属于太湖流域,皖南属于钱塘江水系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可谓“一省之内,山川秀美,经济状况也千差万别,人民感情利益不一致”。

l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之间的联系

中国自唐宋以来,无论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元明清而言,除南京在明初短暂建都外,均在北京建都,形成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格局。从东南向京城运粮,要走水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国家大事真的是运河和水运!

[8]中国水运博物馆(位于运河之都淮安漕运总督府旧址附近)

运河和水运沟通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维系线和政治生命线。康熙帝把三藩之平、河事、水运作为国家三件大事。

由于大运河纵贯南北,淮河自东向西,北方的黄河早就跨过淮河,在清口(今淮安西南)汇合,三条河流水情各异,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由于治理黄淮总是与治理交通、保护水源联系在一起,明代潘继勋提出了黄淮交通海洋综合治理的思想。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总结出了加固黄河大堤、治水攻沙、大修高家堰和治理“蓄清水刷黄河”的交通策略。潘继勋的治水政策基本上为清代金夫所继承。

[9]潘继勋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历时二十七年。

高家堰是明末以来“蓄清水刷黄水”的产物,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安全工程:一是关系到运河交通,即政治中心的经济安全和稳定;二是关系到淮阳地区的国计民生。

[10]世界文化遗产——高家堰千年古堤

高家堰的大规模修建是洪泽湖最终形成的关键:一是淮河入流被阻挡,大量蓄存,增加了洪泽湖的入流;二是黄河长期霸占淮河,造成淮河下游淤积严重,淤塞湖底,抬高水位,扩大水域面积。

到道光初年,洪泽湖的水位比何丽霞地区高出约13米,成了地面上的“挂湖”。洪泽湖在充当“蓄清水刷黄水”使命的同时,也造成了泗州城最终的淹没。根据边淮会议的重要观点(在今盱眙县),四城是交通必经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明祖陵位于泗州城东北的淮河岸边。

明代治水的基本原则是漕运与墓葬并重,清代所有治水措施都服务于漕运的需要。1680年,黄淮大洪水,千年古城完全浸泡在洪泽湖中。

[11]东方的庞贝——古泗州城遗址。

l第一条得到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纵观我国治理淮河的历史进程,有一个从“导淮”到“治淮”的演变趋势。建国前,“复兴淮河”、“引导淮河”是主流,重在疏浚和引导。1866年,江苏淮安士绅丁贤提出了“复兴淮安”的主张。

[12]丁贤的《怀府旧路图说》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对“导淮”也有深入研究。他不仅创办了何海工程学院(现河海大学),为治淮培养人才,还用科学手段丈量淮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江淮水利局的建设方案。但由于财政和政治的原因,近代“引淮”呼声虽高,但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开始实现从“引淮”到“治淮”的转变,重点建设堤防、水库、大坝、水闸和蓄滞洪区。淮河成为中国第一条水利工程综合治理的河流。

[13]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

[14]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

1950年7月,淮河泛滥。当毛泽东读到“许多村庄沉没”、“死者被毒蛇咬伤”、“今后洪水的威胁仍然很严重”、“许多人抱着头哭”(下划线)等字样时,他忍不住哭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连续四次对淮河的救灾和治理作出指示。值得注意的是,前三条指令用了“引淮”二字,最后一条指令却用了“治淮”。一字之差,昭示着淮河流域治水战略的探索与选择。

[15]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就淮河治理问题向周恩来作出指示。

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治淮方针:“蓄、排、养,以治本”。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治理淮河”的庄严号召。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将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在国务院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注重流域机构的统一管理。此外,其确定的治淮重点工程将在2020年淮河抗洪斗争中充分发挥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水患就根除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调人水和谐,进而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带”。随着对治淮认识的深化,治淮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几千年来,治理淮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任务。淮河也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人文河流。“行万里路不如淮河两岸”,这里文化交融碰撞,文明传承积淀。

她就是这样一条让我们又喜又忧的河流,在人水和谐的道路上与我们携手前行。

参考数据

[1]长河:《淮河必须修》,节选,2019年4月11日;

[2]陈静:水利史六讲,全国优秀视频公开课,2014;

[3]葛·,主编:淮河流域文明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国家发改委: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年11月12日;

[5]郭涛:《中国古代水利科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6]纪·:《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吴春梅:从“导淮”到“治淮”——中国治淮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2日;

[8]佚名:“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是“带”而不是“线”[J]。中国国家地理,2009(6):22-22;

[9]张其昀:《国家地理》,商务印书馆,1932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85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