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危机(鲁尔危机对欧洲国际的影响)

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陆地面积只有100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国家大不了多少。然而,这个和中国差不多大的地方,却被分成了48个国家和地区。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但对于欧洲来说,似乎只有“分”,没有“合”。

纵观欧洲历史,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欧洲长期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国家和独立国家众多。

虽然在欧洲大陆寻求联合或统一的努力从未停止,从中世纪的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到近代的拿破仑帝国、近代的德国,都试图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但都以失败告终。其实就算是罗马帝国也只是统一了现在的南欧。

欧洲长期分裂的原因很多。比如欧洲在地理环境上先天不足,整个大陆被山川河流分割成很多不同的地理单元。如波河流域、罗纳河流域、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等。这种碎片化的地理结构导致欧洲大陆的文明分散,缺乏一个能够辐射整个大陆的核心区域。

比如欧洲民族分裂特征明显,整个大陆民族众多,缺乏强大的主体。和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斯拉夫人一样,大家都是玩久了,文化习俗和自我民族认同差异明显,很难尿在一个壶里。

当然,地理环境和民族认同,其实都是一些不足以影响全局的客观因素。在绝对实力面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之间的纷争有多混乱?到最后,就不一样了。秦始皇给我的。

其实在后罗马欧洲历史进程中,也有过类似秦王横扫六合的契机。比如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帝国,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等等。,都曾经战遍欧洲,有实力吞并八大荒原,统一欧洲。但是,在这些欧洲列强称霸全国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国家跑出来捣乱。

英国是欧洲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国。它所在的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被一条狭窄的英吉利海峡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英国和欧洲长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方面,他们天然的接近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欧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英吉利海峡的惊涛骇浪让英国人感觉在欧洲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英国民众的心态变得相当矛盾。他们不愿意回到大陆,跟着“原住民”走;我不想彻底脱离欧洲大陆,成为一个孤军奋战在海外的局外人。

因此,英国在处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时,一直相当“双重标准”。即英国可以随意插手欧洲大陆的事务,但欧洲大陆绝不能对英国有任何非分之想。换句话说,英国实际上是利用了岛国的海外地理位置,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超然的位置上。在没有被迫卷入欧洲纷争的同时,它能够以主人的身份主导欧洲的大势。这是典型的不亏不赚的买卖,稳操胜券。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人在外交上长期奉行对欧洲的“大陆均势”政策,成为臭名昭著的“欧洲提琴手”。

这里所谓的“大陆均势”政策,实际上是英国以武力或政治手段操纵欧洲大陆的政治平衡,使欧洲多个大国相互竞争,无法主导欧洲,从而维护自身利益。简单来说,就是防止欧洲大陆出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对英国的存在构成威胁。

至于具体操作,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四个字“抑强扶弱”,就是把力量投入到弱者一方去对抗强者。用丘吉尔的话说:

“加入实力较弱的一方,与他们团结一致,打败并击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统治哪个国家。”

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英语词典中,从来没有朋友和敌人之分。反正就是说谁强谁打我,谁弱谁帮我。纵观欧洲历史,在英国崛起之后,几乎每一个欧洲强国都遭到过英国的攻击,哪怕是前一刻还并肩作战的盟友。

比如17世纪上半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依然有其残余,依然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为了扳倒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荷兰等后起之秀一起,把哈布斯堡家族压在地上摩擦。

三十年战争打败了西班牙,但是法国人站起来了。到了18世纪初,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新的统治力量,太阳王路易十四手握荷兰,脚踩西班牙,使他称霸欧洲大陆。

追求“大陆均势”的英国人自然不能容忍法国称霸欧洲。于是他们和以前的敌人交了朋友,和哈布斯堡王朝联手对抗法国人。于是一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席卷了大半个欧洲。

虽然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英国人输了,但是消耗了法国人大量的国力,使他们无法称霸欧洲大陆。

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卷土重来,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他们拳打奥地利,脚踢普鲁士,几乎把欧洲各国都蹭到地上了。那无疑是法国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欧洲统一的最好时机。

英国人自然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无敌地位感到恐惧。为了防止法国称霸欧洲,他们不断寻求盟友,一次次组成反法联盟。最终,法国两拳对四手,拿破仑输给滑铁卢,欧洲大陆再次回归均势。

拿破仑倒台后,欧洲宪兵开始主导欧洲秩序。其中,对领土有着近乎偏执欲望的俄罗斯,正疯狂地向欧洲扩张,想要成为罗马帝国名副其实的继承人。对于这样的国家,英国自然很不习惯,马上和法国联手打击斯拉夫人。结果一打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直接被打回原形,对欧洲霸权无望。

19世纪后期,以原普鲁士王国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强势崛起。当时其军事实力几乎孤军奋战,丹麦、法国、奥地利都不堪一击。面对德军即将称霸欧洲的现实,高喊“光荣孤立”的英国人立刻又站了起来。

当时英国联合法国、俄罗斯组成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国为轴心的协约国集团对抗,并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击败德国。

一战后,欧洲并没有完全回到均势。当时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被彻底碾压,沦为欧洲的“二等公民”,而俄罗斯则因为后院起火,早早退出了霸权舞台。只剩下一个法国,凭借战胜国的优势重回欧洲之巅。

作为打败拿破仑的反法先锋,英国人自然不希望看到法国人卷土重来。所以这边战争刚结束,英国人就选择背叛盟友,开始站在法国的对立面。

俗话说,沙发的一边不会让别人睡得香。本来法国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一直在极力削弱旁边的德国。巴黎会议上,法国要求永远消除德国的工业和军事能力,甚至肢解德国,使其无法东山再起。但这一计划遭到了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度削弱德国只会让法国变得无法控制。

1923年,法国为了让德国人支付战争赔款,直接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导致鲁尔危机。英国人又一次跳出来反对法国人,一战元气大伤的法国人不敢和英国人真正对抗,只能狼狈撤退。

法国是一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几乎消灭了整整一代人,国库被一个空消耗殆尽。但是,法国人这么努力,最后还是得到了背刺这个盟友,这无疑让法国人非常心寒。后来在二战中,法国没有选择与德军作战,而是在战败后以光速投降。英国应该受到谴责。当然,德国人之所以能在一战后迅速恢复实力,成为二战发源地,英国也帮了大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本作为世界秩序核心管理的欧洲被打得稀巴烂,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只能在美苏等超级大国的阴影下瑟瑟发抖。欧洲国家为了生存,选择了抱团取暖,搞一体化合作。

1952年,在法国主导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将各自的煤钢产业集中起来,从而拉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类似的机构,进一步深化了欧洲一体化合作。

1965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这个欧洲共同体就是欧盟的前身。

在这样的欧洲一体化框架下,欧洲似乎又一次迎来了统一的契机,甚至这一次连骄傲的英国人也主动参与进来。1973年,欧盟首次扩大,英国与丹麦和爱尔兰携手。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英国人之所以加入欧盟,不过是贪图欧盟的经济优势,想搭顺风车赚钱而已。至于所谓的欧洲统一,英国人根本不考虑。他们仍然坚持“大陆均势”的政策。

总的来说,在英国人眼里,欧盟是政府间合作组织,而不是国家联合体。大家聚在一起赚钱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过多的介入政治,国防,社会政策。

所以英国加入欧盟后,一直有点不合群,经常要搞一些“破例”。比如分摊欧盟预算,英国可以得到折扣;比如欧盟搞欧元区,英国不参与,人家还是用英镑。此外,英国不受申根协议的约束,他们仍然保持一定的边境检查程序。

显然,尽管英国加入了欧盟,但它从来没有与为英国退出欧盟奠定基础的欧盟达成一致。

从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历史渊源来看,英国无疑是欧洲统一的最大障碍。其长期实行的“大陆均势”政策,使得其在欧洲大陆很难有霸权,即使有这种症状。当欧洲大陆处于均势状态,各国力量均衡平等,谁也无能为力,统一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综上所述,英国应该算是欧洲长期分裂的罪魁祸首。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是典型的“以事代人”,他们只针对那些可能主导欧洲、破坏大陆均势的国家。不会有任何个人感情或者民族感情在里面。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即使是像法国这样有百年战争历史的宿敌也可以成为朋友。相反,即使你们之前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也能立刻掉转枪头。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不变的。

所以英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和他们打交道,只能谈利益,不能谈感情。当然,这不是坏习惯,而是国家外交的“真谛”。想想英国只是欧洲边缘的一个岛国,却能长期主导欧洲大势,甚至一度称霸世界,成为著名的“不落帝国”。这与其“务实”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这一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无数好处。即使大家都说他是“欧洲搅屎棍”,但不可否认他被“搅”得很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640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