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网是做什么的(项目投资网)

果壳网创始人季晓华(季十三)文/线答我可能算是科普的“老兵”了。从2007年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到今天的创业者,我已经走过了“以科普为业”的10年。我早期的科普写作

果壳网是做什么的(项目投资网)插图果壳网创始人季晓华(季十三)文/线答

我可能算是科普的“老兵”了。从2007年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到今天的创业者,我已经走过了“以科普为业”的10年。我早期的科普写作和果壳网的创建,让我得以一窥科学传播规律在媒体中的体现,而如何不断推进科普产业化,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果壳网在成立之初,就秉承科学价值观,致力于在大众中推动科学普及,发挥专业特长,让科学更有趣、更易懂。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当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科技产品不断变化的时候,有哪些新的形式可以让科普工作更高效,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如何结合时代潮流让科普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科普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为什么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科普中来?

结合时代潮流,探索多样化的科普形式。

成立之初,果壳的主网站是在线的,并设立了论坛。

果壳网成立不久,就发生了日本东海地震和福岛核危机。在由此引发的国内“抢盐风暴”中,通过精打细算和详细的行业分析,果壳编辑团队在网站上撰文,尖锐地指出核污染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可能性很小,没有必要为此囤积食盐,从而为社会迅速平息这场风暴做出了贡献。2015年8月,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后,有传言称氰化物会随着大风进入北京,危害极大。果壳网立即安排团队,组织化工、气象、医药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分析,及时辟谣。

在多次组织此类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科学辟谣在当前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起点,强化了Shell.com一上线就开始运营的“辟谣者”子品牌,建立了“辟谣声明-线索分析-专家论证-结论-文献供给”的辟谣流程,被科普同行借鉴,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科学辟谣范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谣言的效果,收集科学谣言并有效消除,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创建了中文世界最大的科学谣言数据库“八卦百科”。目前,这个谣言数据库已经收集了近3000条科学谣言。基于这个谣言数据库,我们与多家同行合作,积极参与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的辟谣工作,为微信、微博官方辟谣产品提供专家支持。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兴起,贝壳上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现在,他们都拥有近千万粉丝,覆盖人群广泛,将科学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

现在大众越来越习惯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我们也开始尝试通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用最直观易懂的视角将科学真相呈现给大众,为用户提供更多具有阅读价值和趣味性的内容。可以说,在信息表达方面,语音、动画、视频让科学传播变得灵活,更容易理解。

在传播渠道和呈现形式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用户的交互体验也在不断提升。网站早期,我们扮演的是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而在“问答时代”,用户变成了提问者,我们不必长篇大论地重复一个问题,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回答大众的疑惑。视频直播时代的兴起,让用户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参与其中,真正拉近了大众与科学的距离。

科普需要向公众介绍科学界的重大成就和突破,特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成就,以增强公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每当国内重大科学事件发生,《Shell.com》的编辑团队总是在第一时间跟进准备和策划报道。同时也强调以互联网思维为立足点,利用各种渠道探索科普的各种新可能。

2016年2月11日,国际联合研究项目LIGO证实了引力波的重大发现。如何将这一凝聚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900多位科学家和44000名志愿者的重要发现介绍给普通读者,我们的工作团队陷入了思考。当时,参与LIGO计划的科学家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来总结和介绍他们的工作。看了这些文章,觉得很难读懂,不能直接面对普通大众,于是和编辑团队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我决定果壳的编辑对科学家的手稿进行改造,增加开场电影桥段的介绍过程和结尾抒情的前瞻论述,形成凤头豹尾的结构。

果然,这种结构大大缓解了科学内容对读者的疏离感,为普通大众深入理解引力波的原因和意义提供了可能。相关文章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近5000万次,转发量近12万次,成为科普领域的标杆文章。

近年来,在诺奖颁发的第一时间,Shell.com积极跟进,多次报道。可见我们的解读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早期的分析文章到现场图文,再到今天的原创漫画和现场视频。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期间,果壳网与科学家进行了视频直播,第一时间被大众解读,视频累计播放900万次;微信文章曝光量达6400万;微博内容总曝光量3.12亿;微话题用户数破亿。

让大众愿意“为科学买单”,

探索科普产业化之路

科普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建成可持续的产业化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果壳网从有趣、动态的传播方式入手,不断为商业化进程注入活力。

果壳网开发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周边产品,搭建了一个科技迷电商平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周边产品是知识丰富、设计精美的物种日历。2015年春节前,果壳网首次推出城市物种日历,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用品,图片精美,格调高雅;以日期为线索,每天推送一个物种的科普文章。从那以后,物种日历成为每年春节最畅销的日历之一。此外,果壳网还陆续推出量子积木、果壳Tee等周边产品,以有趣、翔实、知识丰富的方式将科学带入千家万户。

果壳网在探索知识付费的过程中,从单纯做科普到“改变人与知识的关系”,从最早的MOOC学院到实践,再到答疑、讲座、饭团,一直在这个渠道上做着各种积极的尝试。2015年,壳牌。com推出了领先的知识技能分享平台“上线”,开辟了知识付费的疆域。2016年,Shell.com推出现象级移动产品“答题”,覆盖各个领域,拥有数十万专家答题者,为用户提供付费语言答题服务,并延伸出“小讲堂”、答题社区等一系列功能。依托于碎片化的问答,分答可以有效选择小讲课和付费社区的候选人。42天的在线答题,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授权用户超过1000万,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打开了主答题页面,产生了50万个语音问答。交易总额超过1800万元,回购率达到43%。

建立一个运作科学的社区,

让科学人释放更多潜能。

贝壳的科普能在公众层面建立一定的认知,与我们得到的学术专业支持密切相关。在《Guoke.com》的原始编辑团队中,有20多名专业编辑,80多名科学顾问,1500多名科学作者,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以及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领域。果壳网在搭建科学与大众桥梁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降低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门槛。

帮助科学走向大众,科学家是源头,果壳网在帮助科学家做科普方面持续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对科学家的采访。在过去的五年里,Shell.com连续采访了近百名顶尖科学家。同时,果壳网不断为擅长科普的科学家提供平台和机会。《未来光锥》创办于2012年,打造了以国内科学家为主的剧场式讲座,包装了包括魏坤琳、李淼、姜振宇、吕雉等一大批“科学家明星”。

2016年上线的“科学家”公众号,以科学家专栏、科学家访谈、线上沙龙、线下沙龙全方位运营科学家社区。《科学家》通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科学家沙龙”等线下活动,打通和拓展了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渠道。现在,他们已经聚集了近20万社区用户,并与大量研究机构和专业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针对科学家做科普的意愿和能力较弱的情况,科学家团队为科学家提供如何做科普的培训。通过中国科协、地方科协、各类学会和学术出版机构、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中科院高能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的论坛,不断向科学家释放果壳做科普的能力。

科学不仅需要理想,更需要责任。我们这一代科普人,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优秀科普作品的影响,走上了科学之路。现在,让科普影响到更多的人,已经成为我们一生的事业使命。未来,我们将致力于让科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为中国科普产业化发展增添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153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