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如何进行电影鉴赏)

以下几部电影之所以被定义为高强迫感,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能提高你的强迫感(你的强迫感和电影有关吗?马鞭马鞭),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冷门的优秀影片,唤起普通电影爱好者对电影世界的希望。

如果你觉得类似《肖申克的救赎》《1900年的传奇》《这个黑仔不太冷》等等电影都是经典电影的经典,那说明你的电影不够“逼”,至少不够“文艺青年”,因为你错过了太多好电影!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一路走来空。无数好的作品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被理解或埋没。希望下面几部电影能对粉丝有一些影响,好的影响,大家一起更好的享受这个世外桃源。

1、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年) 豆瓣:8.9分

评论: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乡愁真美!我只能简单的说很美,简单的陈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他的,我无法传达。我被她深深吸引,无法完全描述她。

这似乎是一部关于静物的电影。是时候了吗?它很轻吗?不要!是一种声音。是声音突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流过它,悄悄地带走了印象,只留下一些无力抗拒,自己藏在深处,却又在蠢蠢欲动的东西。

祈祷吧。我希望这不是事实。因为真相不会对你有任何怜悯。

这部电影充满了小技巧和暗示。在平静的情况下,视觉会受到不经意的干扰。零星的语言,说着早餐空气等人的生活,它们在体外响着,永远无法进入一个孤独的世界;在颜色最鲜艳最浓重的时候,不经意间被稀释成了灰色,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提醒你不要靠得太近,这样会很危险;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执着,哪个更贴近自己的心事,一个因为被孤立而陷入黑暗沉默的个体,还是一个复杂嘈杂的世界?

2、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1957年) 豆瓣:8.3分

网友:《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的欧洲。布洛克骑士和随从杨刚刚讨伐归来,离开了阔别十年的故土。这时,瑞典被黑死病笼罩。当时据说整个欧洲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这部电影是一次旅行。事情发生在凌晨,布洛克和杨在海边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布洛克看到了前来取他性命的死神。布洛克和死神下了一盘棋。死神迷路了,布洛克得以逃脱。布洛克和杨开始往家走。一路上,他们经过村庄,经过教堂,看到自虐的基督徒在游行。杨救了一个女人,jof跟在后面,把铁匠和他的妻子也带来了,于是一起把他们带回家。电影在晚上结束(这是一个漫长的夏日)。整整一天,布洛克和死神下了三盘棋,最后输给了死神。不过,没关系,他为jof一家赢得了逃跑的时间。于是jof,他的妻子mia和婴儿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心。

他能把恐惧、残酷、死亡和美丽、自然、欢乐、生命和婴儿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所谓的“笑中带泪”,而是生活本身。而这种能力并不局限于《第七封印》,而是《野草莓》开启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梦,这并不影响伯格教授在片中对快乐少年时代的回忆,甚至连吵闹的双胞胎也各有可爱之处。在芬尼和亚历山大身上,三个不同世界的结合一点也不突兀。

3、八部半 8½ (1963年) 豆瓣:8.4分

网友:看费里尼的电影就像做了一个荒诞却真实的梦。藏在心底的孤独,悲伤,焦虑,邪恶,快乐,留恋,向往,都出来了。马戏式的风光,嘉年华式的喧嚣,与空摇摆的广场,孤独的灵魂相映成趣。在尼诺罗塔的轻音乐中,有欢笑有悲伤的场景。

现代社会令人窒息的贫困、挥之不去的精神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思想在费里尼的形象中被净化为冷漠和大度。他拒绝批判,执着地用一种自传式的感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呈现出来,把我们不敢面对或者不想面对的现实生活描述出来。所以他把真理变得荒诞,把荒诞变得真实,最终超越了表面的是非,到达了内在的本质。就像这样,戏剧情节对费里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一个类似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结构应运而生。没有固定流向的剧情和没有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混乱多变的主观思想引导下,迎来最终结局。

4、精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1960年)豆瓣:8.3分

点评:与特吕弗同名的另一位新浪潮之王葛达尔,应该是影片拍摄手法中最具实验性的一位。这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浪潮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在葛达尔的电影中,摒弃了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技术,大量使用了跳片、手持摄像机和现场拍摄。虽然影片结尾的场景是最经典的,但我更喜欢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她声讨他的那一长段场景。长镜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以女主角为中心,第二部以男主角为中心。他们每个人说话的时候,画面之外都有另一个对方的回复,每个人似乎都不是在回应对方,而是在自言自语。“问”与“答”的交错,诗意的对话,镜头的流动,让我觉得这个镜头更像是一场舞蹈。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欣赏的是他有太多精辟的对话。悲伤和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我选择虚无。因为悲伤是一种妥协,而我想要的要么是全部,要么是一无所有。

5、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年)豆瓣:8.7分

网友:一部电影的伟大绝不是因为它的优越,更不是因为它的默默无闻。所以,虽然“四百击”这个名字会让人不明所以,而“法国电影新浪潮”这个称号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但可能就是在这些人为的阻隔之后,你错过了一部不该错过的饱含深情的电影。

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端,一个是死(精疲力尽),一个是四百击。在推动电影现代化的新浪潮(尤其是“电影手册派”)的起点上,已经划分出了两种不同的出路。一个是葛达尔,他打破了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用新的电影语言和技术冲击了人们对电影的既有认识。他革命性的主张和技术让观众目瞪口呆,叙事与情感的断裂时刻提醒着人们进行主观思考。

6、2001太空漫游 2001: (1968年)豆瓣:8.6分

因为这部电影,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是蓝色多瑙河。

因为这部电影,卢卡斯拍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成了导演。

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踏上真正的月球土地后,说“就像那部电影一样”。库布里克设计的too 空飞船和空空间站基本上都来自NASA。当一个小学老师打开教室里的录音机,放蓝色多瑙河的时候,孩子们说:“哦,是太空音乐。”

7、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年)豆瓣:8.5分

评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从场景选择到拍摄手法,独特的旁白到前卫的剪辑,影片的深度和演员的魅力都让人印象深刻。知道这是一部70年前的老电影,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只有25岁的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相比之下,我们在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上浪费了时间。

那些流畅的长镜头,从构图到灯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城堡中鲜明的对比所透露出的孤立和悲伤,给视觉和情感带来了最大的冲击。Leland在Susn演出时撕碎的纸条也体现了他对感情的细腻处理。不说剧情,光是视觉效果就能给你足够的情感。

8、七武士 七人の侍 (1954年)豆瓣:9.2分

网友:乱世,最难的是坚持,正直,心火。

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只想在家安居乐业的普通人来说,这句话难免显得狂妄自大,但对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来说,这种坚持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精神锻炼,是无法回避的基础:坚持还是放弃,贫穷还是富裕,独身还是生存?

镜头里,有破败的城市、荒芜的村庄、脸上摆着菜的幼童、心已死的老人、沉默而骄傲的持刀人,在烟尘连绵、土匪出没的泥泞颠簸的道路上来来往往。他们辉煌的脸上充满了憔悴的颜色,饥饿和徒劳的步骤。那是一个不需要战士的时代。人们只看到了刀,却没有看到刀后面的人。于是一些人依附公爵,通过反复斗争和无休止的杀戮来获得名声。有些人自视甚高,骄傲地护着刀,听不到罢工或呻吟。有些人成了土匪,有些人流离失所。

黑泽七郎就是在这种压抑和凄凉中走过来的。

9、迷墙 Pink Floyd The Wall (1982年)豆瓣:8.7分

评论:《迷墙》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整部电影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来表达思想。看似杂乱的交错,却体现了精神大师弗洛伊德的意识流思想。电影中加入的动画效果也体现了电影的思想。战争的毁灭,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毁灭,在动画效果中完美的体现了人性的美丑,圣洁,肮脏。

《迷墙》涉及到很多方面:战争、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甚至孩子的心理障碍、毒品危机,都在影片中有所探讨和关注。尤其是这部电影的反战意识与当时越南战争后年轻人的思想相结合。他们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只好为自己的解放筑起一道墙。

影片没有采用一般编剧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精辟的批判让观众发掘其中蕴含的独特思想。也堪称一部伟大的心理意识探索片!

10、雾中风景 Τοπ?ο στην ομ?χλη(1988年)豆瓣:8.8分

网友评论:“一开始有些乱,后来就有光了。当光明和黑暗逐渐分离,就会有白天和黑夜。”圣经。起源

我从来没有看过比这更有诗意的电影,雾中的跋涉,希腊的悲惨命运,绝望的美丽。两个孩子带着他们的梦想踏上了寻找父亲的道路,他们永远也找不到父亲。一路走来,我遇到了虚伪,欺骗,偶尔的温暖,更多的是冷漠。

出门的时候在车站遇到一个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他们不懂,就继续上路了。

11、一条安达鲁狗 Un chien andalou(1929年)豆瓣:8.1分

网友:20世纪初的电影在主流艺术领域并不流行。电影艺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杂耍,并不走向主流艺术的高雅殿堂,但电影的出现是非常前卫的、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它对艺术的多元融合和运用不能让主流艺术长期忽视它。20世纪初电影的超现实主义是证明电影是一种革命艺术的极好例子。

超现实主义最初存在于文学领域。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电影人将超现实主义引入电影,对后来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作为20世纪初电影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安达卢西亚的狗》被载入了划时代的电影史册,被众多电影理论流派奉为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鼻祖。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影学校都还在用这部电影作为电影教学的教材,而其同期的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极大地推动了电影的蒙太奇理论,而《一只安达卢西亚的狗》则开创了电影的象征主义,推动了整个电影艺术的大发展。

12、昨天 (2001年) 豆瓣:8.5分

网友评论:是一部看完让人觉得不安的电影,因为和其他电影不一样,完全没意思,看着就暖心。你看到某种真相,荒谬下的真相,一个不正常的人,做着不正常的事,有着完全不正常的心理。他的生活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想追求什么,却不知道是什么。结果他跟自己较劲,吃亏,也让身边的人吃亏。越爱他的人越痛苦。

当然,这种人不是主流,他们只是极少数的典型。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死后会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受到无数富商的追捧,售价上千万,被奉为经典。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会被送到精神病院。他们有的被改造后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有的没被改造就死在某个地方。

他们所到之处都生病了。这个世界容不下他们,也许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死,然后就提醒人们,有这么一个人,拍出了这么一部电影。

13、两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豆瓣:8.3分

点评:一部耐看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是很过瘾(故事性很强的电影往往让我不想再看一遍)。但是《两朵花》已经看了三遍了。她的一些精心制作的细节,其中一些含蓄地阐述了情感。

的确,看完整部电影并没有被故事抓住的感觉,而是被一种情绪笼罩着,让人彻夜难眠。夜晚,路灯昏黄的光线从窗台涌进来,电影里仿佛通灵的歌声久久不能散去。

不是占据,不是震撼,而是弥漫。这就是艺术片的气质。

一种情绪弥漫,没有强烈的叙事性,但对光、影、湿、甚至尘埃的捕捉,以及背景音乐的引导,构成了她朦胧、柔和、忧郁又略带温暖的音色和质感。

14、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 (2001年)豆瓣:8.3分

网友:《穆赫兰道》是一部奇怪的文艺片。其揭示好莱坞梦想机器的思想内涵不含糊,但其表象却让人捉摸不透。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水”浑浊,却能“见底”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外在内容比它的深层含义更有趣。

每年,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世界各地来到好莱坞,希望能成名。但在好莱坞成名的概率并不比六合彩高多少。你再有才华,往往也没什么用。有时候好运和奉献更重要。

大多数怀着成名之梦而来的男孩和女孩最后都在餐馆里端盘子,卖毒品和卖淫。他们在苦苦挣扎的时候,会同房,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产生同舟共济的友谊,这种友谊有时是不受性别束缚的。但当其中一人成名后,维持这种“爱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穆赫兰道不难看出一点:贝蒂和戴恩是同一个人。她刚来好莱坞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才华横溢,引人注目。但不知何故,自从她失去了某部戏的机会,爱人被抢走后,她就成了“复仇女神”。

15、蚀 L’eclisse (1962年)豆瓣:8.4分

网友:看安东尼奥尼是一种极度悲伤的体验。是那种穿透一切表象后,将真相击成碎片的悲伤。当你所相信的都是虚幻的时候,那么悲伤只是表面的描述,现实空就像绝望一样深沉。

《月食》不是一部令人费解的电影,但也足够令人费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安东尼奥尼会带领你走向真相。剥开所谓的幸福,看到心灵的空洞。当我最终看到莫尼卡·维蒂走出阿兰德龙的公寓,带着不可预知的神情逃离镜头时,我更加确定了这一点。我想她此时的心情应该和影片开头躲避里卡尔多,独自站在窗前仰望天空空的心情是一样的。其实安东尼奥尼讲这个故事,过程有多混乱也没关系。他只是想让你明白,一切都将是虚无。这是极度的悲伤和残忍。

16、印度之歌 India Song (1975年)豆瓣:7.2分

点评:一切都是建立在演员和角色的分裂,声音和画面的距离上,造成一种存在的颤抖,一种奇妙的不适,一种爱的燃烧的焦虑。

17、亚利桑纳之梦 Arizona Dream (1993)豆瓣:8.0分

评论:年轻、英俊、纯洁、无与伦比的德普同时爱上了一对母女。是感性的母女,神经质的母女,随时自杀的母女,水火不容的母女。首先,我的母亲伊莲也渴望飞行。她只是偶然提到了这个想法,德普立即开始帮助她付诸实践。走倾斜的跑道,给自行车装上翅膀,反复改进飞行工具,两人一次次遍体鳞伤,却一步一步向一种叫做“爱”的东西靠近。德普不想每天站在汽车商店前练习如何性感地打招呼来吸引更多的生意。埃琳娜不想在成年的女儿面前因端庄而失去自我。其实,这一对年龄相差一代的恋人,都是在渴望和企图飞翔中寻找梦想的孩子。

18、对她说 Hable con ella(2002年)豆瓣:8.6分

网友:黄昏,看完《告诉她》,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卡耶塔诺·费洛索的“Cucurrucucu Paloma”让我的灵魂颤抖。

王家卫在《春假》中也用了这首歌。

我一直很喜欢阿尔莫多瓦电影的节奏。

一部电影是否有优美的节奏,将决定它是否有催眠作用。阿尔莫多瓦的节奏是有灵性的,往往比我快半拍,所以他很容易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感。所以,阿尔莫多瓦的电影绝对不能被冤枉为沉闷、无趣、节奏缓慢。如果你还用那些话来形容他的电影,那只能怪自己被美国电影惯坏了,粗糙、快速、缺乏质感,因为“它讲的是故事。

19、钱 L’argent(1983年)豆瓣:8.1分

评论:在布雷森的电影中,镜头似乎在生死之间交替,遵循着镜头本身的逻辑。每一个镜头都在不断地取消前一个镜头的意义,取而代之。流畅的连接与时间流逝的感觉不谋而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冷气氛。每一个结果都有吞噬之前努力的能量,所有的自大和自信都无法在这里生存。不仅仅是导演,演员甚至角色本身都退出了每一个镜头,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宣布了自己的结局。在传递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让位于某种偶然,而不是某种偶然事件推动了人物的命运,相反,人物成为了一个捆绑这种必然命运的道具。这种取消了固有联系的毁灭感,不仅充斥着影片本身,更是对现实的有力揭示。

20、天边一朵云 (2005年)豆瓣:6.7分

评论:在干渴的台北,两个沉默的人。西瓜意味着多汁的情欲,一个人过去的钥匙就凝固在柏油路里。“你还在卖手表吗?”顺流而下的西瓜,顺着镜子流下来的体液,都被当成是钢管的蒋介石。“我的睫毛呢?”

在一个满是AV的小房间里,生成的欲望突然停止了。冰箱里的西瓜成了无反应的欲望载体。看着自己喜欢的男人在AV里无休止的争斗,却又逃避自己。当一个男人最终决定不隐藏身份,而一个女人一边看一边把自己代入场景,从喉咙底部发出呻吟,最终引发一个色情的标志性结局,那种眼泪就像看着最后成为参与者,所有的荒诞和高潮都悄然崩塌。

蔡明亮是如此残酷和彻底地扮演色情。这部电影给了唯美主义一记恶毒的耳光。歌舞片中赤裸裸的器官指示和荒诞的布景,弥漫全片的饥饿和干燥,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闷热的夏夜。虽然色彩比以前的作品更鲜艳,沉闷的场景也少了,但蔡仍然坚持把故事引向绝望的结局。就像天花板上的情欲之云,在没有雨水的炎热夏夜里,让人酸痛疯狂。

2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豆瓣:8.2分

网友:《马里恩巴德的最后一年》是阿伦·雷乃导演概念中的一部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为观众,我无法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到电影的情感氛围。它以虚构的时间空为创作背景,我们无法判断影片中描述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也许他们有,也许他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是在摄像头下发生的。只是导演印象的产物,颠覆了传统电影美学中光影的形象和地位。镜头可能不仅仅具有记录的功能,它甚至可以呈现幻想的视觉产物。《去年在马里恩巴德》是空的迷宫,时间以神秘的方式流逝,神秘的事件和话语,它主要以无形的视觉,纯粹的精神感受的形式探索精神领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尊重情感,蔑视理性的电影。

22、玻璃唇 Blood of a Poet(2007年)豆瓣:7.4分

网友:在电影行业,装傻很容易,装傻很难,尤其是在先锋派中。一个电影人,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不需要神神秘秘,不需要对自己的思想一无所知,不需要搬弄是非,不需要频繁“向大师致敬”,不需要搬出一大堆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然后以“这是我个人的世界”为由,拒绝任何外界的不好评价。如今,这种趋势更甚。如果你看不懂一部电影,那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很奇怪,除非剧本本身涉及很多概念,而且故事本身很大或者概念很超前,加入了很多推理元素和细节(比如唐尼达科,比如穆赫兰道,比如Memento),一部简单到只展现一个被压抑和疯狂的精神错乱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幻觉的电影,才能如此晦涩难懂。不会讲简单故事的导演是失败的导演。如今,电影的功能虽然不再是讲故事,但讲故事永远是电影最起码的本分。

23、战舰波将金号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年)豆瓣:8.5分

评论:这部电影之所以被人们铭记至今,是因为导演爱森斯坦开创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电影中猪肉上的蛆虫、士兵仰望的桅杆、沉睡后醒来的石狮、敖德萨台阶等场景引发了电影拍摄的革命。此后,人们发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镜头,可以通过人的大脑连接在一起,并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水手抬头,第二个镜头是桅杆。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他们在仰望桅杆。我们看到牺牲水手后愤怒的人们的远程镜头和他们紧握拳头的特写镜头也是非常自然的。

24、东京物语 東京物語(1953年)豆瓣:9.2分

点评:金喜欢给剧中人起相同的名字,喜欢用相同的演员,讲相似的故事。他不怕观众困惑。可能他的目的是这样的:希望观众能把电影里不同的故事当成一个家庭的故事。归根结底,各种人生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看过几部小津电影的观众很容易得出结论,小津理想的家庭构成是这样的:一个叫平山的家庭,父亲一般叫周济,长子一般叫幸一;如果有第二个儿子,一般叫嫦娥;如果有三个儿子,一般叫京三;如果有女儿或媳妇,总有一个叫纪子的,而且是最孝顺、最乖巧的一个;如果有孙子,最好有两个,大的叫小石,小的叫肖勇;每个家庭都有几个经常来往的朋友,这个家庭也不例外。总有一个叫服部哲,总有一个叫宫古。男人去一家叫若松的餐厅吃饭,去一家叫露娜的酒吧喝酒。

《东京物语》中就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庭,但他是小津电影中最悲伤、最感伤的一个(东京的暮光之城是个例外,让残疾人家庭雪上加霜,没有普遍意义)。就连画外音也是一贯的压抑忧郁,不再像小津爱它那样轻快。这无疑是一部“遗言”片,但拍摄于小津创作中期。小津的风格从这部电影开始转向,从轻松幽默到悲凉的底层,再到逐渐放下,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最终基调。

25、持摄影机的人(1929年)豆瓣:8.9分

网友: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一个人在家居然鼓掌。这让我再次发现,真正的英雄是被忽略的。无论是电影技术上的突破,还是理论上的突破,这部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都远远优于著名的法国新浪潮。

虽然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宣传片,我不会评论它的内容,但从纯电影和摄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让我从头到尾都赞不绝口,比如:

1.蒙太奇。蒙太奇。蒙太奇。它蜂拥至让你措手不及的编辑面前,将爱森斯坦几年前创造的蒙太奇技术带到了高级实验的水平。

2.摄影师自我曝光的想法让这部电影达到了近乎哲学的深度。我们把看到的视为理所当然,认为理所当然。但其实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筛选。

3.无数面镜子几乎可以算是威尔托夫玩弄观众心理的一出大戏。无论是画面在胶片上从静止的胶片切换到这个胶片,还是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的都是电影院的观众在看电影。你在看什么电影?这是我们正在看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打油诗“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在寺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你在说什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小时候,我无数次想象着,有一天我可以跳进电视里,让里面的虚构变成现实。所以,他的一套实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当我全屏看一部电影,然后看到电影院的人也在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只是在观察自己吗?

4.强烈的反差让这个没有语言也没有故事的相机诉说着画面之外的内涵。比如结婚和离婚的结合,丧葬、生育、婚礼的结合,漂亮的女人和工作的女人的比较,都让人感触颇深。

5.别动。看到这些图片差点吐血。在法国的新浪潮中,特吕弗的祖和詹以几个停帧镜头而闻名。但没想到,早在30多年前,人家苏联兄弟就已经造出来了。但是一次次把静止的胶片变成照片展示,混淆了大家的视线,实验性和审美性都很强。

6.双重曝光。将一个镜头嵌入另一个镜头在当今电影中相当普遍,用数字技术来做也相当简单。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部电影大量使用了这种重叠效果,非常具有革命性。

7.关于画面的划分,拍摄角度等。,这些都让我觉得和《公民凯恩》比起来,后期的奥林匹亚似乎没那么牛逼。

8.最棒的是,甚至还有动画。当然不是手绘动画,而是通过镜头连接的实体动画。后来超现实动画大师石云迈耶的标签风格。说到超现实主义,这部电影里有几个场景还是蛮有味道的。比如电影开头,摄影师站在镜头上的场景,摄影师站在啤酒杯里的场景,都有很深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你能想象这是一部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吗?里面用的技术是当代电影没法比的。

26、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1972年)豆瓣:8.3分

点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他的第一部电影《一只安达卢西亚狗》奠定了他的超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在《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的中译本中,路易·布努埃尔延续了他的风格,将一群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的焦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现实与梦境交织所营造的荒诞氛围也再一次让人领略到了它的超现实主义。这部电影还获得了197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7、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年)豆瓣:8.3分

网友:我有点固执有一种导演,他的电影是给导演看的,不是给观众看的。他们应该被称为董事中的“董事”。这类经典是布列松的《驴》。布总是讲究节奏的,一部电影一定有它占优势的节奏,否则就不是电影了,可以称之为练习。节奏是以人物为主(心理人物节奏)还是以故事为主(剧情叙述节奏),取决于导演的风格和影片的目的。

老卜的长处不在以上两个方面,否则也不会是数一数二的高手。《巴尔塔萨的邂逅》的节奏体现在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的关系上。意义不是来自画面和镜头本身,而是来自它们的转折。这大概就是结构主义所提倡的艺术技巧。也就是说,只有把两个(更多)镜头和画面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影片的意义。单一的镜头和画面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意义,或者单个理解,就会形成错误的观点。它只发挥它的位置功能,不发挥它的意义。

28、城市之光 City Lights(1931年)豆瓣:9.2分

点评:卓别林抒情的悲喜剧让我们哭笑不得。在流浪汉ciarlo的故事里,除了抒情之外最好笑的故事是《淘金记》和《摩登时代》,最好笑的故事是《寻子遇仙》、《舞台生涯》、《城市之光》。

卓别林的喜剧是严肃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他人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社会批判意义。到《城市之光》开拍的时候,卓别林意识到仅仅为了迎合女性的愿望而讲述爱情故事已经不可能了。

城市微弱的灯光让我们相信人的内心是有善良的。完美的表演和动人的情节。镜头的切换和动作的安排都很到位。在30年代初,就有这样详细的故事编排结构和表演的编舞。卓别林确实是一位大师。

29、石榴的颜色(1969年)豆瓣:8.7分

评论:在诗人的梦里,流浪是最诗意的常态。石榴的颜色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流浪的梦。作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诗歌和电影杰作,这部电影无疑是前苏联光与影神庙中的一个美丽祭品。帕拉亚诺夫在童年的梦中,一瞬间将少年时代的自己投入到光影的洪流中。那一刻,少年把头贴在耳朵上,听着大地的诗句。时隔多年,他在诗人的时间空和梦想之间做了一个奇妙的结论,最终拍成了这部电影《石榴的颜色》。影片中,帕拉亚诺夫在一位诗人的帮助下,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诗人可能会死去,但他的缪斯不会。

30、谁能带我回家 (1997年)豆瓣:7.8分

网友评论: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电影的传统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范式拍摄,非常吸引人。。这部电影是天赐良机。不管后半句是真是假,都完美衔接。一个想自己一个人回家的小女孩,勇敢地继续着自己对家的印象。“你能带我去吗?”在回家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1、堕落的艺术 Sztuka spadania(2004年)豆瓣:8.6分

评论:《坠落的艺术》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短片之一。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作者并没有把对战争和暴力的反思放在“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的二元思维模式中。他关注的是集权者的内心,以及集权者如何肆无忌惮地使用暴力的“机制”。

也就是说,把死尸编舞成舞蹈的伟大领袖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的艺术在死尸的非凡动作和喷血之间臻于完美。事实上,我们认识的许多极权主义者真的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无论是希特勒的民族和建筑艺术,还是列宁与毛的斗争艺术,都是用尸体和鲜血演绎的残酷而激情的行为艺术。

那些可怜的士兵,被别人的枪胁迫,成了战争的牺牲品。(顺便说一句,《斗牛》可以算是中国49年最好的反战片)而不是被《打个大西瓜》的作者简单的当成一些面无表情的战争机器人。

32、一个和八个(1983年)豆瓣:7.2分

网友评论:我看的这个版本挺奇怪的。电影鉴赏词典里的情节是:魔鬼要强奸女卫生员,瘦子抽枪向女卫生员射出最后一发子弹,“这拯救了她作为女兵精神和肉体的神圣,那是一个让人心灵颤抖的镜头。”而我的这个版本是瘦烟鬼发威,接连杀了几个鬼子,救出女卫生员,两个人互相抱着摇摇晃晃的走了。与原始版本相差甚远。这个版本是87分钟,据说原版是100分钟。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张艺谋的摄影最重要。我特别喜欢那个长长的剪影场景。

33、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年)豆瓣:8.7分

网友评价:经典影史!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幼稚和粗糙,但在1920年,在那个依靠大型白色帆布屏幕、长方形柜式投影仪、黑白、无声的所谓“移动摄影”时代,电影只被视为没有叙事能力,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空无疑是极具创造力的,所以称之为伟大!不要让你的无知把你引向过去,要知道人类第一次走路有多难。

34、帝国大厦 Empire(1964年)豆瓣:5.0分

评论:1965年,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帝国大厦》首映时,影片开场半小时就有200多名观众离开。因为这部八小时的电影从头到尾只拍了一件事——纽约帝国大厦。这位画了一幅玛丽莲·梦露肖像,然后抄了九码做了一个画面的前卫艺术家,大概是史上最省力的导演了。他只需要在黑暗中把镜头对准帝国大厦的塔尖(金刚抓美女爬上去的那个),定时检查机器是否工作(可能导演回家睡觉了,但我就是觉得他应该检查= =),早上拍完一部前卫电影。

这部巨作先锋的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文艺青年扮成B时必谈的所谓“经典”,我一直很尊敬那些看完一部电影一分钟就能写出一万字的古装B男。为了跟着他们,所以,我盯着右边的海报图片看了十分钟,然后就以眼睛疼而告终。虽然只看了影片的1/48(噗~),但对自己的B-men还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敬佩之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我错了,我没有坚持住,但是我的眼睛质量太差了,所以我坚持不住了!尴尬的

对于像我这样出于好奇想看“经典”却找不到出处的童鞋,库里给你一个简单实用的建议:找一张帝国大厦的图片,盯着看八个小时就行了。括号:如果不怕瞎了眼睛。

35、天地玄黄 Baraka (1992年)豆瓣:9.1分

网友评论:如果有一天,“萧蔷”猖獗到统治地球,把人类吃到濒临灭绝,剩下的濒危物种“我”被萧蔷的研究所抓去研究繁殖的基因图谱,我会勇敢地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你们这些无知不信的萧蔷,去看看巴拉卡吧。你可能在宇宙中非常强大,所向披靡,但你更有可能毁灭自己。

《巴拉卡》是一部历时14个月,讲述人类文明进程与思考的纪录片,横跨五大洲,深入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是“摄影展级”图片的组合,非常震撼。在纪录片界,这是必看级别。在人文题材的世界里,这是经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128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