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例子(100件创意产品设计)

最近看热搜上的AI画,再次敲响了警钟:人工智能对现有工作岗位的冲击迫在眉睫。面向未来,培养AI所不具备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

创新思维的例子(100件创意产品设计)

最近看热搜上的AI画,再次敲响了警钟:人工智能对现有工作岗位的冲击迫在眉睫。面向未来,培养AI所不具备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普通孩子怎么会有这种能力?外滩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李江博士。接下来,他从态度、行动、教育理念等方面分享了如何突破限制,培养创新思维这一跳出“内卷化”的核心能力。

支持外滩王,即日起请进入微信官方账号主页面“明星”和“保持联系”。

露娜剪辑了詹妮弗。

最近冲上热搜的AI画引起了一波焦虑。

微博发布的很多AI作品,让人分不清是人画的还是AI生成的。就连日常生活中淡定的头部商业画师也焦虑了——

如果以后甲方更愿意用低成本快速度的AI画画,而不是等着画师慢慢来怎么办?

如果商业音乐创作,文学写作等需要创意和速度的行业也被AI接手了怎么办?

再者,今天还在各个领域学习的人,将来会被AI取代吗?

图为AI画作。

就在几年前,艾还被许多人认为不能胜任绘画、音乐、文学等创造性工作。今天的AI技术并不完美,但已经今非昔比。

这也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现在的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孩子的基本认知,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占了教育内容的很大一部分。至于培养创新能力,恐怕很难跟得上AI的发展。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似乎需要天赋的创造能力。大多数人通过教育能拥有吗?

以创新为特色的斯坦福大学找到了很好的答案。1959年,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美国斯坦福工程学院的约翰·阿诺德博士首次提出了“设计思维”的概念,并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创新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即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斯坦福的设计思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李江博士在《创新思维,第一作者》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方法论。

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创新设计硕士学位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后,李江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和教育的研究。曾获美国林肯设计大赛最高奖,现为斯坦福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席主席。

姜博士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教育中心主任

“‘换位思考’就是跳出大多数人思维的维度和角度,看到别人普遍看不到或注意不到的问题和创新。”在与外滩君的对话中,李江这样解释创意的诞生。“随着成长和学习,人脑中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斯坦福的设计思维提供了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让普通人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一定的方法产生想法。”

在培养创新思维这件事上,李江也和外滩君分享了几点:在态度上,要以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想法;行动上,要大胆使用不同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家长要学会挖掘孩子的潜能。

有很强的同理心,

成为一个优秀的问题发现者。

“好主意来自好问题。”

谈到创造力诞生的过程,李江多次提到他会问一个好问题。这是设计思维核心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以斯坦福的设计思维课程为例。在项目学习的模式下,学生想要学习的项目往往来自于生活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这些需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

好问题从何而来?

说方法不难,说简单就不容易了。那就是要有同理心,能够站在他人、用户、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李江在斯坦福大学为研究生上设计思维课时,在项目前期,他经常让学生用“相机测试”的方法去发现生活中被遗漏的细节。也就是用相机拍下没有布置好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问题,进而生出创意。

有一次,李江拍了一张汽车驾驶舱的照片,给学生们看。照片中,门把手处塞了一块“布”。几个同学没看清是什么。有人问他,是抹布吗?

“其实那是一双冰袖。”李江向学生们解释说,车主是一个亚洲女孩,加州的阳光非常强烈。她穿着冰袖来防晒。"所以,这张照片实际上暗示了汽车设计中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防晒."

但是很多同学都是白人,没有穿冰袖防晒的习惯,所以还没有注意到防晒的必要性。但如果她们能站在亚洲女性车主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防晒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开车过程中真实的需求。

“有时候,连产品的用户都找不出问题所在,因为大家都一样,习惯了去适应产品,而不是去适应人们的需求。”

比如“体验测试”就是开发者通过代入产品用户的生活体验来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针对残疾人的项目中,“体验测试”要求设计师模拟残疾人一天的生活状态,在穿衣、吃饭、上厕所、出门等日常活动中挖掘他们的需求。

不光培养创造力的时候需要同理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拥有同理心可以给很多事情带来新意。

以申请大学为例。“很多亚裔学生的简历都很漂亮,但是面试官总觉得他们优秀到没有特点。有的同学甚至说话像口罩,不够真诚。”李江说,“如果你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面试官的想法,你就会更加了解面试官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学生。”

在斯坦福任教的过程中,一位来自乌拉圭的留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学生坦承,在斯坦福读书压力很大,因为学生能力都很优秀,而他还是个菜鸟,什么都要学。甚至在她第一次申请的时候,她都不敢相信斯坦福会承认自己“不够好”的自己。

但当被问及为何申请斯坦福时,她说自己家乡的公立学校因为免学费而人满为患,所以经常要等两个小时,第一批学生才下课,然后第二批学生才能上课。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她和家人决定转学到私立学校,目标是去美国留学。

虽然她不是斯坦福最好的学生,但她在学习上的努力和追求足以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青少年设计思维课上,李江还会让学生尝试“模拟面试官”,以锻炼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当孩子是自己的面试官时,会认真考虑——“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优秀。如何才能让面试官耳目一新,鹤立鸡群?”

在这方面,换位思考不仅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开始。

试试“看似”不可能的方法。

成为思想解放者。

在讨论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李江经常说,创新思维不能只通过看书来学习,而是需要动手去做。因为创新不止于想法,只有实际尝试各种方案,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斯坦福大学的纸自行车挑战赛。它要求参赛者建造一辆至少能载一人的自行车,只用纸、纸板和多达500克的各种材料,如胶水或金属。成品自行车不能只留下来看,还要经得起各种比赛和考验,甚至包括湿漉漉的泳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出了自行车的想法或画了草图,而且实际上制造了汽车。很多团队也把自己的开发过程写进了论文,也有团队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写了出来,比如零件之间的摩擦导致汽车前进,汽车在水池中的把手变得很滑很难控制,胶带遇水变软变形。

加州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纸自行车挑战赛-纸自行车测试(2014年)

不实际尝试,就不知道原来的想法哪里需要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李江也提到了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打开寻找解决方案的道路。

比如“黑马原型”就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种方法,在“看似不可能”的方向上求解答。“在几十年的创新设计思维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件事。最终,30%的成功创新来自于看似完全不可能的方向。”

李江也分享了一个黑马原型的好例子。斯坦福创新设计联盟的一家联盟公司,是知名汽车企业。他们认为敞篷车启动时风力太大,所以想改善敞篷车的驾驶体验。

在创新的过程中,斯坦福的研究生团队按照大家的常规思维开始创新,但是效果并不好,没有找到好的突破口。于是斯坦福的老师让团队尝试一个被普遍认为完全不靠谱的方向,就是做一个黑马原型。于是,学生们跳出了原来的思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前挡风玻璃上开孔,看看能否改善座椅后面吹来的风。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黑马原型是所有方案中最好的。虽然这款黑马原型车因为其他原因没有用在汽车公司的新车上,但也再次说明了“尝试不可能”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毕竟“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往往是过去经验带来的一种思维限制。

能够自动扫描、读取和归档文件的设备的黑马原型(2012年)

而解放思想思考问题的习惯,像换位思考,不仅仅是在一个创意项目中有用。如果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获得远超预期的惊喜,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多维。

职业建筑师穆伟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和他的孩子建了80多栋房子。孩子盖房子,并不局限于城市里的楼房,而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和想象——他们希望房子能生长,能飞起来,大人进不来。

每个孩子都先用模型做了自己的房子。有些房子是用竹竿搭起的,有些像秋千一样荡来荡去,有些放在半个网里,有些是用蛋壳做的,有些是用气球做的...只是这些模型已经是一场艺术盛宴,还专门举办了儿童模型展。

地上建的真房子,融入了孩子们的设计:活竹子移植到房子下面做支撑,竹子间距25到30厘米,房子高度1.6到1.7米,刚好大人进不去。一位父亲后来问穆威:“你给房子浇水了吗?”在此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来形容房子。

在项目的三个月里,孩子们不再补课,而是更加专心学习,更不用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项目在法国发展起来之后,法国的孩子也在不断的寻找机会,为社区带来改变。一些孩子建造了景观装置供社区观看和玩耍,而另一些孩子为他们的祖母制作了一个可伸缩的移动展台。

一开始,恐怕很多家长会觉得“让孩子盖房子”是异想天开,但当孩子真正去尝试,甚至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尝试,创造力真的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努力。

父母需要共同进步。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件事上,除了孩子能力的一步步提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方面,家长要清楚孩子的特点,包括能力和性格,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完美”。

近年来,李江博士在中国创办了利蓝教育,并将斯坦福的创新设计思维课程带到了中国。他每年都会挑选一些中小学生,直接带领他们学习斯坦福的创新设计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组成团队来完成项目,这和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创意项目是一样的——创意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这也意味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技能。

“我孩子是文科生。他能理解什么是设计思维吗?”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能学好吗?”

“我家孩子不爱说话,能和小组成员一起头脑风暴吗?”

父母问了李江所有这些问题。在他看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点太“高”了。个人天赋确实对创新能力有影响,但在一个团队中,更重要的是是否与他人合作。

“外向的孩子很有表现力,这很好,但如果一个团队里所有人都是强势的孩子,那不一定是一个好团队。如果每个人都想掌握球队的主导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不是一件好事。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孩子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能找到与他人合作的最佳方式。”

所以,家长与其担心孩子性格的影响,不如更关注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好技能。

“5人团队有一个领导,50人和500人只有一个最高领导。团队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领导者。有的人擅长沟通,有的人擅长人事安排和后勤,有的人擅长执行,每个人的能力好,可以整体提升团队的能力。”

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进步很重要。

自从他开始向中小学生教授斯坦福创新设计思维以来,李江发现了一个现象。他发现自己不仅能教孩子,还不能教家长。

如果学生每周都向他学习,思维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家长不理解,那么往往一周后,学生改变的思维方式就被家长抓回来了。斯坦福的创新设计思维是一套不同于大家平时思维模式的思维模式。家长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工作的创新。

所以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创新思维,一起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可以击中别人打不到的目标,而一个天才可以击中别人看不到的目标。”

李江觉得这句话可以换成这样:“一个人可以击中别人打不到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可以击中别人看不到的目标。”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解决当下的教育焦虑。回到开头提到的AI绘画的话题,很多职业画家评论说,以后要想靠绘画谋生,不能只在基本功上和AI“打滚”。你可以用人类的审美创造力弥补AI的不足,你可以所向披靡。

这与李江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的“内卷”说到底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要走出这种困境,突破口在于能否找到一条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将是跳出“内卷化”困境的核心能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77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