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孙思邈)

来源:华声在线(视频拍摄/后期周林希)采访专家邓秀娟,湖南省中医研究院肺病研究所副教授新湖南客户端1华声在线记者廖慧文整理“在过去的几年里,疾病和流行病使许多亲

来源:华声在线

(视频拍摄/后期周林希)

采访专家邓秀娟,湖南省中医研究院肺病研究所副教授

新湖南客户端1华声在线记者廖慧文整理

“在过去的几年里,疾病和流行病使许多亲戚和朋友离开了他们的灾难。徐、陈、郢、刘一时都不在了,痛苦难言。”在当时的“天之骄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痛苦地回忆起刚刚过去的一场大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曹丕的朋友徐干、陈琳、杨颖、刘振以及建安的七个儿子都染病丧生。

徐、陈、应、刘等人仍属于贵族阶层,下层民众的境遇更为凄惨。曹丕的弟弟曹植在《谈疫热》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疫热盛行,家家受僵尸之苦,在房中哀号,或闭门,或合葬各家,或以为疫之鬼神所为”。

东汉末年,战乱肆虐,疫病弥漫,死亡在大地上巡逻。

这样悲惨的事情并不少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瘟疫一直伴随着,并不时成为阴影。从东汉灵帝统治到西晋武帝,大规模瘟疫爆发20余次;北宋167年发生大规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爆发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有75次大规模瘟疫,其中明末瘟疫甚至震动了明朝政权。3000多年来,中国发生过300多次大规模瘟疫。

为了生存,人类从不屈服。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瘟疫的斗争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对一些瘟疫的病因、发病、传播、防治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医学人才:在实践中摸索成长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探索各种流行病,利用植物药物治疗疾病。当时的诊疗与神秘的巫术相结合,充满了原始的宗教色彩。春秋时期,医生和女巫逐渐分离,医生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代代相传。优秀的医生也被时不时地记录下来。比如我们知道最早的名医扁鹊,后来的华佗、张仲景。

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政府创办了第一所医学院。唐朝时,政府在地方设立国立医学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专业。培养具有专门医学技能的人才。并在中央政府设立“太乙署”负责管理。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太医院工作。在那里,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鑫本草》。

宋代政府大量出版医术并下发给地方,还在中央设立太乙局、药局、方剂局等医疗机构。疫情期间,这些机构的医生由政府派遣,立即前往疫区进行防疫和治疗。

认知:隔离、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华佗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孙思邈)插图据西汉写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有一段描述一种瘟疫的特征——“...所有的人都感染了鼠疫,不分年龄。”古代医生观察到瘟疫是通过接触传播的。他们还写道:“如果你把你的义藏在里面,避开它的毒气,把它拿回来,那就是你不会作恶。”——有的人会被感染,有的人不会。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有的人有“正气”,免疫力强;注意“避毒气”,做好防护,不容易被感染。有些人免疫力弱,是易感人群。

从那以后,医生对隔离有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汉平帝曾经下过一道圣旨,说人得了瘟疫,要“空舍家取药”,于是就设立了一个临时的官办隔离医院。这样的隔离手段在后世屡有记载:东汉的“安陆”和清代的“避痘处”,都是统一隔离治疗病人的地方。

控制传染病要注意三个方面:传染源、易感人群、感染途径。古代医生还缺乏病理知识,但也意识到要注意卫生,以切断传染途径。

(李时珍)

明代名医李时珍非常重视水的卫生。他说,山里的清泉可以直接喝,但如果是靠近人们居住地的水源,就要先烧开再喝。

在湖北省浠水县,至今还流传着一则关于北宋“医王”庞安石的轶事。相传有一年大旱,习水县郭乡杨家铺瘟疫流行。但庞安石发现,他的药方在别处有效,在这里就不管用了。当他来到这里看一看,他发现这里的村民吃水和水是从肮脏的池塘。于是,他找到了在当地行医的弟子杨可。师徒二人一起上山寻找新的水源,打了一口深井。果然,药治好了病。

鼠疫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清代名医吴玄冲写《瘟疫之治》,提出要打扫屋子:“.........................................................................................................................................埋死老鼠的时候,要“捂着鼻子,转过脸,不要碰它的气。"

在战乱或饥荒、疫病频发的时期,人们大量死亡,尸体成为新的传染源。为了遏制疫情,古代医生也主张埋骨避疫。梁太祖朱全忠曾呼吁,在战争的土地上,有暴露的骨头,当地官员必须收集它们。每当有疫情发生时,官员们都必须检查医疗情况,并向人民公布。"

治疗:处方、粉剂、熏蒸剂、人工免疫。

在古代,医生用一些芳香化浊的药物来避免瘟疫。东晋名医葛洪写了一些药,可以烧,可以穿,可以抹。孙思邈的《钱进方耀》也列举了36个温君方,其中“雄黄丸”为大众所熟知。而且各种药物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佩戴、烧灼、涂抹、鼻塞、洗澡等。

还有内服的药方。开头我们提到了东汉末年的大瘟疫。当时,出身于大家族的张仲景深受瘟疫之害。他决心总结前人的经验,通过实践来验证该方的疗效,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因此,他被称为中医鼻祖。

传说张仲景被任命为长沙巡抚。很多人来求医,他对来求医的人总是热情接待,精心治疗。据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坐诊医生”,就像我们医院今天的“门诊”。

明朝崇祯年间,瘟疫肆虐全国,九族丧命。直隶北部和南部、山东、浙江等地5、6月份疫情最为严重。“一巷100多户,无一免,一户几十人,一户不剩。”医生治疗伤寒没有效果。名医吴有科亲历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理病源,潜心研究,根据治疗和检查的结果,撰写了全新的著作《鼠疫论》。

在没有现代微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情况下,他指出瘟疫是由天地之间“杂气、异气、疖气”引起的,不同的气引起不同的疾病。“百病皆因其气”和“百病皆有,而知气之不同”。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不同的物种。他对鼠疫传播方式的判断是“邪从口鼻入”,指出传播途径是空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而“有天赋、有传染性”则说明鼠疫可以从自然传播给人,也可以从人传播给人。他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药方,如“大元饮”。

中国古代医生开的药方,大多是用药物来调用人自身的免疫力来对抗瘟疫。有些方剂应用广泛,如“肺热咳喘”,可用《伤寒论》记载的麻杏石干汤治疗。

更有甚者,中国古代医生开始人工免疫治疗天花。天花大概形成于一万年前的农业社会,汉代传入中国。在古代,世界上约有60%的人受到它的威胁,死亡率约为25%。葛洪是中国最早记录天花症状的医生:“当你生病时,你仍然会在头上和身上长满疮...如果不马上治疗,会死很多人……”从那以后,几代医生对天花的病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中国明代发明了接种人痘,开启了人工免疫的新篇章。人痘接种是把天花病人的痘痂粉或脓疱的组织液吹到人的鼻子里,使其轻微感染,然后获得免疫力。

清初出现了专治天花的医生,出现了很多治疗痤疮的医学专著。这时候医生已经学会了牛痘的培育方法,经过几代的培育,牛痘的毒力降低,也更安全。清初医生张琰自称“几代人的疫苗接种”。后来中国的牛痘传入欧洲,为牛痘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古代生产生活水平低,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几千年来,战争频繁。许多瘟疫在自然灾害或战争中爆发。没有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政府来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瘟疫是很难控制的。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医生都试图通过预防、治疗、隔离等手段,将瘟疫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和一定的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捍卫了人们的生命,确保了文明的延续。

历史告诉我们,瘟疫是可以控制的,但很难被消灭。历史上有过鼠疫、霍乱、流感,今天依然存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他们卷土重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70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