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间(二战时间表和重大事件)

编辑评论/注释

近日,学习时报连续发表三篇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启示,详细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留给我们的反思与启示。现学习时报微信工作室长春桥6号,微信官方账号,为读者提供收藏。

一战是如何爆发的?

作者:李成刚

有历史学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谜,它的起源和过程令人难以置信。”的确,一战前,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主要线索还是可以理清的。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大国矛盾加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德国、美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迅速超越了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帝国。189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从1900年到1910年,德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23%上升到3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从32%上升到14%,法国从10%上升到6%。

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一旦实力失衡,矛盾必然激化。主要矛盾是新兴资本主义大国和老牌殖民帝国的对抗。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然而此时殖民地已经被英法俄等旧殖民帝国瓜分完毕。其中,英国殖民地的面积是俄罗斯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德国的十一倍。新兴大国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老牌殖民帝国则竭尽全力维护既得利益。德国试图武力击败英法,瓜分其广大殖民地,同时借助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对抗法国和俄国;1882年,意大利因与法国在北非发生冲突而加入联盟,形成三国同盟。1892年,俄国和法国签署了敌对的军事同盟条约。欧洲初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抗,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俄、英、葡、奥、法力量对比不复存在。

德国的“世界政策”和英国的反德联盟导致双边关系恶化。

从1871年德国统一到19世纪末,英德关系总体正常。1890年,威廉二世上台后推行“新路线”,英德关系恶化。1897年,威廉二世将“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改变俾斯麦淡化殖民地的政策,主张通过殖民主义扩张德国领土;放弃俾斯麦的制衡战略,要求打破欧洲均势,称霸欧洲;大规模建设海军,任命提尔皮茨主持海军建设;与英国竞争将德国建成强大的殖民帝国。德国的“世界政策”与英国的世界霸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德国海军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称霸欧洲的企图与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政策背道而驰;德国对“阳光下的地盘”的争夺,必然会闯入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的势力范围。由于根本利益的对立,虽然双方试图协调,甚至进行了三次结盟谈判,但都以失败告终。

同盟失败后,英国认为德国既有实力也有挑战自己的意图,而且近在咫尺,是个威胁。为了压制和遏制德国,英国不仅在美洲与宿敌美国和解,还与昔日宿敌俄国和法国和解,在欧洲结盟——1904年4月与法国签订《英法条约》,1907年8月与俄国签订《英俄条约》。就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德奥意盟国和英法俄盟国正式形成。协约国经济、军事、综合国力占优,德国处于两面受敌的战略被动地位。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恶性军备竞赛,欧洲局势从总体和平逐渐失控。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后,双方疯狂扩军备战,试图全面压制对方。结果他们掉进了“安全陷阱”,走进了死胡同。海军竞赛是双方军备竞赛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英德之间。1998年3月和1900年6月,德国议会先后通过海军法案,计划在1917年前拥有38艘战列舰、14艘大型巡洋舰和许多其他战舰。英国坚决反击,并于1906年建造了战舰无畏号。1908年,德国要求加快建造“无畏”舰,缩短主力舰的使用寿命。这意味着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英国就建造两艘。1912年,德国颁布第五次海军扩张法案,英国议会将“双强标准”(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海军)合法化。一战爆发前,英国军舰688艘,服役人员20.12万人;德国军舰391艘,人员79400人。

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只持续了三年半,欧洲局势总体和平。但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激烈竞争使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欧洲局势的主体。特别是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重新划分了巴尔干版图: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被纳入英法俄集团;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到德国和奥地利。巴尔干地处欧、亚、非交通枢纽,小国众多,民族众多,各种矛盾交织。两大军事集团的介入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发“七月危机”,巴尔干“火药桶”引爆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都塞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引发危机。之后有一个月的时间大国谈判,但最终结果是8月全面开战。很多方面都值得深思。

一是缺乏真诚理性的沟通,玩边缘政策失败。从七月危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大国外交,都是以争取时间备战,壮大自己削弱敌人赢得战争为目的。很少有人真正尝试过调解和沟通。没有外国皇室成员或政治家来维也纳参加费迪南大公的葬礼。同时,玩边缘政策的坏习惯让双方都有侥幸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0多年,欧洲发生过几次危机,大国相持不下,直到大战边缘。但在最后时刻,他们达成妥协,使得边缘政策成为大国外交的陋习。在7月危机中,边缘政策再次被视为制服对手的利器。缘对缘,指望对方先撤退,结果“大家都掉进了战争的沸水里”。

第二,同盟有绑架效应,小国把大国拖入大战。结盟虽然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也意味着责任和克制。盟友应该为任何行动挺身而出,不管是不是正义的,不管是不是和自己的国家有切身利益。1914年7月2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25日,塞浦路斯接受了大部分条件,但奥地利和匈牙利在28日向塞浦路斯宣战。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和法国立即发起了总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奥匈同盟德国于8月1日对俄国宣战,8月3日对法国宣战。4日,俄国和法国的盟友英国对德国宣战。被小国拖入世界大战,大国在旷日持久的冲突中耗尽国力,走向衰落。

第三,极端民族主义火上浇油,威胁绑架。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当它恰当地宣扬爱国主义时,它能凝聚人心,聚集力量;当它被无限放大,就成了煽动仇恨、挑起事端的帮凶。一战前,欧洲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统治者为了满足政客和财阀的野心和欲望,操纵民族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知识分子和舆论界协作寻求理论依据。民族主义激起了人们对战争的热情,但煽动这种情绪的政府却失去了控制。

第四,观念扭曲导致自上而下的轻浮好战行为和领导的错误决策。因为知识水平已经跟不上工业时代的步伐,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统治者奉行“零和博弈”,以“弱肉强食”的理念扩大生存空。大多数国家军政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全面战争”阶段,仍然相信普法战争的经验:战争过程短暂,一两场战役就决定胜负,不会出现不可控的后果。所有国家的作战计划都是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德国计划39天攻克巴黎,法国人和英国人也认为胜利只是几个月的事情。

然而,最终双方陷入了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血腥堑壕战,涉及全球33个国家,15亿人口。战争在欧洲、非洲、亚洲、大西洋和太平洋肆虐。双方动员了7000多万军队,死亡约1000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崩溃,英法衰落。主战场欧洲已成废墟,失去了世界工厂和金融中心的地位。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霸权战争,但输家和赢家都遭受了战争给文明和社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6月6日第6版)

二战是怎么爆发的?

作者:李成刚 周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原有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到20年后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8年,涉及84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造成1亿多人伤亡,军费开支1.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4万多亿美元。与一战不同,二战是法西斯国家单方面发动的,其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二战的起因更加复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危机和矛盾的产物,但战争较量的结果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1919年1月18日,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与战败国签订和平条约,建立国际联盟。与会各国围绕重新划分世界的问题激烈争吵,最终于6月28日在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通过这个和约,英法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建立了凡尔赛体系,但却引起了德国人的普遍不满。在和会上被英法联合抵制的美国没有如愿以偿。

巴黎和会后,列强竞争的焦点转移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为解决《凡尔赛和约》无法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海军力量平衡,调整它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虽然暂时缓解了危机,但并没有消除矛盾。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引起了战败国德国的极大不满。第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意大利觉得自己在巴黎和会上的战利品太少,而日本则不满华盛顿条约对其施加的限制。

空之前的经济危机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一战后,世界一度进入和平繁荣的时代。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欧洲经济开始复苏。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秋天,人类历史上空之前的一场经济危机像飓风一样突然袭来。10月24日和29日,美国纽约见证了一系列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的股市崩盘。紧接着,一场以股灾为前兆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一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民众抑郁,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崩溃,经济进入大萧条。

西方国家急于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转移危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打货币战、关税战、贸易战。放弃英国金本位,让英镑贬值25%,增强英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英联邦成员国、北欧国家和日本相继放弃金本位制。1931年11月,英国联合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其他与英镑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英镑集团。针对英国的做法,美国罗斯福总统也宣布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并拉拢南北美洲20多个国家组成美元集团。此外,法国还与荷兰、瑞士、比利时、意大利和波兰联手组成了“黄金集团”。各个团体相互竞争,斗争激烈。这场西方国家的货币战和关税战不仅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各种人为障碍影响了贸易的发展,从而加深了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混乱。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崛起,形成了东西方战争的起源。

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英法也调整了议会民主制,防止法西斯势力发展上台。而在有着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极权制度相继建立。

法西斯运动最初起源于意大利。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意大利对凡尔赛条约非常不满。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明确表示:“要么修改条约,要么发动新的战争。”狂热的民族主义成了法西斯主义的温床。1922年10月31日,第一届法西斯内阁成立,39岁的墨索里尼被任命为总理、内政部长兼外交部长。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诞生了。

在德国,面对《凡尔赛条约》的制裁,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和极端民族主义,这为法西斯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希特勒的纳粹党充分利用经济危机和小资产阶级的怨恨,采取各种蛊惑战术,欺骗和拉拢城乡小资产阶级,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法西斯运动,于1933年1月上台。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公开挑战凡尔赛体系。1936年10月,德意签署《德意轴心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西方战争的起源就这样形成了。

与德意法西斯政党自下而上夺取国家政权的模式不同,日本法西斯政权是借助天皇制自上而下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1919年,第一个法西斯集团仍然存在于东京。与此同时,日军也开始了法西斯运动,迅速使日军法西斯化。1927年6月至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先征服满蒙,后征服中国,再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迈出武力独占中国的步伐。从此走上了与国际社会对抗的道路。1936年3月,新当选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成为军方控制和操纵的傀儡,日本法西斯政权正式建立。东方战争的起源就这样形成了。

为加强与德意勾结,牵制苏、英、美等国,日本于1936年11月与德国签订《反共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加入,标志着东西方法西斯合流,法西斯侵略集团形成。

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和利己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绥靖政策是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对法西斯侵略者绥靖纵容,退让求全;背叛,以牺牲盟国和弱国的领土和主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英法等国实力日渐衰落,但又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所以选择损人不利己的绥靖政策。二是一战后,英法等国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和和平主义幻想,影响政府决策。第三,一战后社会主义苏俄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英法等国有企业试图用法西斯势力对付社会主义势力,从而达到“东引恶水”的目的。

在东方,英国、法国、美国等。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此表示遗憾和担忧。日军攻占锦州后,美国只宣布“不承认”。英法的态度更是消极。英国甚至拒绝与美国一起向日本和中国发出照会。由英、美、法等国操纵的国际联盟派出的利顿调查小组公然站在日本一边,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

在西方,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纵容德意出兵干预西班牙内战;纵容德国重整军备,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背叛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破坏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统一,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一个个击破。英法美等国有企业试图牺牲别国利益换取自身安全,导致侵略者野心一步步得逞,实力迅速增强,加速了二战的到来,西方列强最终自食恶果。

此外,苏联的利己行为起到了催化作用。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欧洲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法西斯的变化,尤其是条约排除了希特勒最担心的两线作战的危险。条约签订后,希特勒宣布:我已完成政治准备,士兵们从此上路。9月1日,德军闪电战波兰,大战在西部爆发。(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6月27日第6版)

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启示

作者:李成钢

108年前,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终于将人类带入了世界大战。一战涉及33个国家,15亿人口,伤亡300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原来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到20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涉及8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造成1亿多军民伤亡。人类用自己的坦克、军舰、飞机自相残杀。生命在战争中枯萎,文明在战争中毁灭。两次世界大战以其规模巨大、破坏巨大、伤亡惨重、影响深远,占据了人类历史上空的前沿位置。它们不仅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大灾难,也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摒弃霸权思维和军事扩张的老路,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和平共处。

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帝国主义的霸权斗争、大国的霸权思维和武力扩张是根本原因。20世纪上半叶,人类有能力打世界大战,但仍然采用落后的方式处理利益冲突。西方大国普遍将国际关系视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新兴大国强烈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老牌殖民帝国则应全力维护既得利益。崛起国和守成国都是建立在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适应全球化新阶段的谈判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最终不得不各自为战。结果战争双方都输了: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主要战胜国则被大大削弱。

尽管经历了一战的浩劫,但主导世界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仍然没有看清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一战后,遵循强权原则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依然建立。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美、英、法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大打货币战、关税战、贸易战,使危机雪上加霜。在具有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主义不仅上台,而且表现出更加露骨的对外扩张性质。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被迫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曾经强大的法西斯被他们自己点燃的世界大战之火吞噬。

世界大战告诉世人,战争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二战后,人们开始反思,逐渐明白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以新中国为代表,人类社会出现了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发展新模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大战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前瞻。然而,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旧的安全观、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依然盛行,世界大战的阴影挥之不去。不难想象核时代世界大战的后果。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必须摒弃霸权主义思维,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和平共处。

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正能量,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蔓延和绑架。

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利益的认同。它曾经是充满活力的历史动力,但在20世纪初,它开始与帝国主义“联姻”,成为外国列强扩张的工具。一方面,各国统治者为了满足财阀政客的野心和欲望,极力诱导和操纵民族主义,将人民绑在战车上。广大人民群众被极端民族主义蛊惑,满腔热情地投入战争,但最终却遭受了生命财产损失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人民陷入战争狂热后,政府想控制却控制不了。反而被这种狂热所困,失去了最后的回旋余地,使得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逆转。经过长期的战斗,统治者和他的国家要么崩溃,要么衰落。

一战后,极端民族主义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德国、日本等国继续发酵,并与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相结合,形成法西斯国家体制,导致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二战中,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仅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日本法西斯大肆宣传“大和民族优越论”,使日本整个国家和民族陷入集体疯狂,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但这种疯狂无法避免其最终失败和痛苦的命运。

世界大战的历史表明,民族主义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导致一个国家的人民集体利己主义,盲目排外,甚至为蝇头小利而战,轻率地把国家和民族推向战争的深渊。时至今日,一些国家仍执迷于这把邪恶之剑的寒光,通过煽动民族情绪制造仇恨和对立。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必须坚持制止极端民族主义的蔓延。

反对国家利己主义,加强大国互信合作,聚合国际正义力量。

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利己主义的盛行,大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正在崛起的德国坚信自己有能力挑战英国。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后急于复仇。俄罗斯希望在巴尔干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英国则试图维持其海上霸权…在“以邻为壑”理念的指导下,欧洲列强一方面通过建立军事同盟、扩充军备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战争手段来争取利益、解决冲突。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如果各国领导人借参加斐迪南大公葬礼的机会进行沟通,危机可能会有所缓解。然而,没有一个外国王室成员或政治家来维也纳参加葬礼,欧洲列强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地区争端和军事危机演变成世界大战。所以基辛格讽刺地说,各国领导人都做好了应对任何意外的准备,却没有给外交斡旋留一点时间。

二战前,民族利己主义的盛行延缓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导致二战未能停止或推迟。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开始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在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一些国家孤军奋战,而另一些国家则袖手旁观。尤其是有能力遏制法西斯侵略的西方大国,采取了纵容妥协的绥靖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年事已高,三次飞往德国,玩弄慕尼黑危机。美国自称“孤立”或“中立”,实际上是安抚。苏联寻求集体安全失败后,转而与纳粹德国合作。由于大国间的猜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迟迟未能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利用这一点,加速了二战的发动。西方列强和苏联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直到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空之前的国际大联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大战的历史表明,民族利己主义是世界和平的敌人,国际正义力量的聚合是制止战争的手段。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必须摆脱狭隘的国家利益,根除嫁祸于人、转嫁灾难、坐收渔利的思维,把世界和平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诚沟通,平等协商,共同肩负起维护持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

谨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居安思危,做好准备。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如影随形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一战前,自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欧洲经历了一个相对和平和繁荣的世纪。人们的思想逐渐麻木,警惕性的放松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开始。一战的残酷使得一战后欧美国家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地位急剧下降。在一些国家,军人的职业被鄙视,国防工业衰落,人民的尚武精神烟消云散,许多人逃避入伍。最终不仅没有避免战争,还遭受了更大更惨烈的战争。二战初期,中国、波兰、法国、苏联、美国等。损失惨重,这也是由于他们忘战思想严重,应对突然袭击准备不足。

世界大战告诉我们:小心但不要害怕打仗!你越害怕战争,战争就会越快到来。打仗要靠备战!准备越充分,越敢打,就越能维持长久的和平。要赢得和平,我们必须有能力阻止并赢得战争。越是和平年代,国防意识就越强,对国家战备和部队战斗精神的培养也绝不会放松。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为赢得和平和战争提供根本保证。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以及持续不断的俄乌冲突表明,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历史的回声中,请记住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警告:“你要和平吗?”那就准备开战吧!”

来源|学习时报

我猜你喜欢它。

策划:余

监制:董

编辑:杨

编辑:曾郑刚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提交材料:ynwjxmt@126.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663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