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ppt)

编者按:本文根据贾旭东教授2019年11月24日做客深圳三鼎文化公司“传记作家论”活动时,在深圳吴彤山的演讲《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整理修改而成。连载出版,为读者提供晚餐。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六篇。见上文: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1)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2)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3)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4)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5)

求同与求异

第四个关系,求同存异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是科学与国学关系的延伸。我把科学和国学对比了一下,发现中国的学术研究和西方的学术研究有六个方面的明显差异。求同存异是最突出的分歧。

中国学术研究和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一个是求同,一个是求异。

中国的治学是“求同”。它在哪里?上同“道”。不管儒家、道家、佛家说的是什么字,道都是同一个道。

儒家叫“明德”,宋明理学讲太极的无极,“无极”,或者说“道”,这是大学之道。

道家又叫“道”、“无极”,无中生有,有的叫“气”。

佛教叫自性,佛,法身,净土,如来,等等,都是一个东西。每个人,无论是学儒、道、佛,最终都要达到圆心,掌握本体,这就是“求同”。

西方的学术,因为是形而上的,所以一开始就要“与众不同”。

求异才能创新,求同不应创新。很多人用科学的标准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中国文化没有创新。路上有什么新鲜事?道,你只能去体验,去认识。根本不存在创新的问题。创新是破的,但它是错的。

在形而上的手法上,当然要创新。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项创新。

中国的学习是“恒”的。这个“不变”是平常心,是道,是不变的。董仲舒说,“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如此——“赐善人之策”,这就是中国学术“求同”,西方学术则求新求变。

中国之学是“通”,西方之学是“专”。学习中国文化,一定要学好。那你怎么理解这个“通”呢?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只能学。我说不是,交流就是交流,融会贯通,只有掌握了中间的本体,才能达到交流。因为核心和圆心通向球体的各个角落,所以你不可能站在圆的任何地方。你必须站在圆心向四面八方延伸。

但是在西方,学有所专,专的越来越细。所以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专家都是专家,很少有通才。

中国学术的“无我”和西方学术的“有我”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标准。我常说的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你的“我”应该越小越好。这个自我越小,你的自我就越大,你的“明”就越亮,这样你就可以被称为明师。你越强,你就越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你越强,你的个性越强,这个人就越远,他连中国文化都不会碰。

所以,看一些所谓的高手。你判断这个人的水平,要看他日常待人接物。你认为他的自我意识强吗?

中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摧毁这个自我,这样我们才能看到那个自我,才能这样理解。当然,西学是属于我的,我在这方面太强了,因为还没到大我的程度。

中国的学问是“模糊”的。我前面说过,中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现实,但这个现实很难准确表达,所以不可能准确。只能用各种方式,名词,话语体系来表达。但是,我怕你“看话”,只好再次否认,说我什么都没说。

但是西学为了精确,必须尝试用数学公式来表达一些所谓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现在科学的逻辑。

中国的“求行”之学,就是知行并重,善于行,力求知行合一;西方学术“求知”,只是知道,不一定做到。

所以我们的科学家们,这些专家们都知道,这很好。知道这些专业知识,或者掌握某个专业领域更多的知识,他就是专家,并不强调一定要做。

继承与创新

第五个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上四种关系都与我们自身的修养有关。接下来讲的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2017年两办的“文件”中很好地阐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今后要弘扬传统文化,把握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这将永远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一方面你要找到不变不变的东西,即“道”,但另一方面,你要在表达和交流上有所创新。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创新,我说这是不懂的人说的。谁说没有创新?你看,百丈淮海禅师有一句话,“遇师,师德减半。遇到老师,就教不出来了。”你什么意思?如果你的见识和理解水平和你老师一样,你老师就少了一半功德。

所以,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要向曾老师学习。如果你学的和说的都和曾老师一样,曾老师一半的优点都会失去。为什么?要教好这个学生,你必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以前见过你。你有信心吗?努力工作吧?

综上所述,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要创新,要坚持。我有三个字:掌握与时俱进的技术,根器不同的人,持之以恒不容易。

道不变,术需创新,你得掌握与时俱进的技术和方法。科学一直在进步。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用的都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技术吗?有麦克风,投影仪,电脑吧?没有科技,怎么会有这些手段?你为什么排斥科学?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科学的环境中,并从中受益,所以我们不必与之对抗。

这个技术是干什么用的?根器官不同的人。今后,大家都要出去普及曾老师的心法。当他们走出去,带着他们前进的时候,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同根源,不同条件的人。你需要用各种方式教他。

在我们现在学习的方法中,我经常打个比方,就像爬山一样。当你爬山时,你必须选择一条上山的路。走儒家路线,就是从儒家上去的。从道教走,就从道教上去,从佛教走,就从佛教上去。它的路线不一样,但是如果你想到达山顶,这个目标是一样的。

但是到了山顶,你就成了老师。你要教导别人,带领别人登上山顶。你就会知道有多少条路可以通往山顶。而且,这些路你都要走,都要看,都要学会看;当你遇到不同的人,你可以教他们不同的方法,对不对?

比如你体力好,你爬上了一个陡坡,但是后来来了一个学生,他体力差,你教他的方法不管用,那你就给他介绍一个比较慢的坡,让他慢慢爬。

所以你要了解这些,掌握这些方法,这样你才能教好各种人,把这种不断努力的方式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437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