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中秋节吃月饼有哪些传说)

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和“团圆节”,据说这天晚上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时期,秋天祭月就和农业丰收有关了。

《礼记》记载:“天子在晨阳之春,月在秋。朝日之日,月之夜。”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祭月。

初唐时期,秋天拜月成为固定习俗,人们开始祈求月神保佑。但是因为每年秋分的日子都不一样,不一定总会有满月,还是庆祝满月比较好。后来,“祭月节”逐渐由秋分改为中秋节。

魏晋时期,庆祝中秋节,唐朝成为固定节日,宋朝有盛会。起初,月饼是月亮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与品尝月饼结合起来,赠送和食用月饼,象征着人与月亮的团圆。

传说唐高祖汤原与文武官员一起庆祝中秋节。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的明月,说要用圆饼请明月。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开来,在宋代也被称为“月亮使命”。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拜月赏神的节日,也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弹琴唱歌,喝酒唱歌…围着孩子要钱过节。”在明清时期,中秋节和元旦一样有名。

今天,中国人仍然遵循着在8月15日庆祝中秋节的传统,向月亮献祭,欣赏月亮,崇拜土地,吃月饼,烧香,点塔灯,跳火龙…虽然各地的物候和民俗各不相同,但中秋节的满月被用来比喻人类的温暖和团聚。

▲这是9月12日的香港街舞火龙表演。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节当晚有“树中秋”的活动。灯火高挂,邀明月。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浆糊纸将竹条扎成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方灯笼,或横挂在高竿上,或背着到处走,在月下欣赏。

每年中秋节前后,香港铜锣湾大坑的居民会连续三个晚上在大街小巷跳“火龙”。“火龙”长60多米,摆满点燃的香,由100多人共舞。

火龙有固定路线,从莲花宫、浣纱街、安舒碧街、新村街到布朗街、华伦街。舞毕,火龙的香要分给围观的人,表示祝福。

据说一百年前,大坑发生过一次瘟疫。为了驱除瘟疫,人们在中秋节时跳一条装满香的草龙,祈求健康。后来瘟疫真的平息了,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中秋节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起独特的灯笼。在节日的早上,祖先会被崇拜,晚上,家人会吃团圆饭,然后人们会在户外欣赏五颜六色的灯笼。半岛上的鹿黑沙滩、竹湾、南湾湖、西湾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福州博物馆志愿者向市民介绍中秋习俗。方赵奢

闽台东南沿海中秋节有趣的“博饼”活动,据说是由郑成功设计的一种激发士兵斗志的游戏发展而来。

传统的做蛋糕活动使用月饼,通常十人一组,轮流做游戏。根据分的不同,确定获得的角色,包括一号,二号,探花,书生,举人,书生,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分发不同的月饼。

现在“中秋博饼”不再局限于争抢月饼。取而代之的是一款非常吸引人的中秋游戏,按照等级分配各种生活物品作为奖品。据记载,“月光纸”是明代台湾省中秋节的市场上出售的,上面用月光画着菩萨和男妓。

清代中秋节,男妓祭月是一种习俗,不仅有头戴盔甲的男妓,还有打扮成商贩、理发师、鞋匠的男妓。

台湾省的农民会在中秋节祭拜土地爷,在田间地头贴上“土地爷拐杖”,也就是在竹子上放上一些“土地爷钱”作为奖励丰收的礼物,祈求来年丰收。

中秋之夜,高山族要在日月潭边盛装起舞“持球”。相传是为了纪念大建和华水的献身精神,祈求日月争辉,风调雨顺。美国人和陆凯人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收庆典,载歌载舞,彻夜庆祝。

据地方志记载,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的藏族也过中秋节,相关习俗和活动与汉族相同。

新疆的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也庆祝中秋节,哈密地区的汉族在中秋节时玩锅盔,烤月饼。夜晚,全家人一起祭月、拜月、赏月,借明月共庆阖家团圆、寄乡愁。一些家庭和商店甚至挂灯笼,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灯笼上有故事。

中秋佳节,收获的紧张、兴奋、满足并存,天气凉爽、温度适宜、新鲜的季节令人心旷神怡。

皎洁的圆月温柔地俯视着大地,中国各民族以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共享佳节,感恩祈福。月亮充满了期待,秋思落到了世界的尽头。世界温暖美好,人月团圆。

来源:光明日报东大街5号

编辑:王子墨

编辑:孙晓婷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28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