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谁让张学良不抵抗)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铁轨。他们把事件归咎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攻击中国东北军第7旅。

之后日本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次年建立了伪满洲国。

事实上,刚刚从父亲张手中接过东北的张学良全副武装,本可以组织部队起来反抗,但他没有,东北沦陷了。

张学良为什么不出兵抗守东北,历来有很多说法。

张学良晚年对自己的做法也有一些特殊看法,称自己是误判。

真的是这样吗?

不抵抗是奉蒋介石之命,还是判断失误?

1931年9月18日夜22时,沈阳北大营突然响起枪炮声。

当时北大营有八千守军,日本只有三百兵。如果当时东北军组织了有效的抵抗,北大营可能不会沦陷。

然而东北军接到上级命令:“不要反抗,不要动,把枪放在仓库里,去死。每个人都会为国捐躯。”

结果北大营的武器全部被收回仓库,300名日本兵大张旗鼓地突破北大营。之后日军侵占沈阳,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

事实上,沈阳失陷后,东北并没有完全失守。

黑龙江还在中国手里,吉林有杜丽、丁超的武装,辽西辽东有残存的抗日武装。如果张学良此时下令抵抗日本侵略,事情或许就有转机了。

但张学良没有这么做,他很快下令东北军全部撤回。

“东北诸王”都没了,剩下的军队根本抵抗不了日军。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日军占领了整个东北。

中国东北的这片土地就这样交给了日本。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都感叹。明明东北军还有实力,却还把大片土地拱手让人。

东北军的不抵抗成了讨论的热点。

在历史上,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没有出兵阻止日本战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张学良最终是奉蒋介石之命做出这一决定的。

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主要是蒋介石在那个历史阶段对日本的妥协和对共产党的高压政策。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蒋介石曾多次表达过这种倾向。

1929年,蒋介石提出治国无非是“外战内和”。当时“内保和平”的对象还包括反对蒋介石的军阀。随着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的胜利,军阀名义上受蒋介石统治,不再是威胁,“保内平”的主要对象变成了共产党。

1931年,共产党在江西等地发展了几个根据地和30万红军。

如此大的规模让蒋介石非常害怕。当年7月13日,他发表了著名的《告全国同胞书——致安外繁华一书》。在这份文件中,蒋介石把“安”对准了共产党和其他国内反对党。

尽管当时中国被外敌包围,他还是坚持把“安妮”放在“外面熙熙攘攘”前面。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内部的工作重心都转移到了“安妮”身上。

这时,在少帅张学良的领导下,东北已经换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

很有可能是张学良在改旗易帜后接受了蒋介石的指示。他和蒋介石交换的几封信,也可以证明他是在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一个月,蒋介石电话通知张学良:“今后无论日军在东北如何作战,我们都不应抵抗,尽量避免冲突。我的兄弟,不要一时气愤而不顾民族。”

不久,张学良给蒋介石回信说…恐怕会有不怀好意的人挑动是非。我呼吁辽宁当局更加注意保护日本海外华人。”

此后,张学良多次下令牵制东北军,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

在张学良指挥下,东北军被捆住了。日军攻占北大营时,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抵抗,整个东北很快沦陷。

张学良和家人在东北经营多年,对那片土地应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失去东北是张学良利益的第一威胁。

正因为东北对张学良的特殊意义,更难以相信他会一个人下令“不抵抗”。所以很多人相信他没有抵抗是因为蒋介石的命令。

然而,张学在晚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他说他不是因为蒋介石的命令才反抗的,而是因为他对时局判断错误。

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不是中央

Xi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获自由。

重获自由前,张学良邀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博士唐德刚为自己写回忆录。

唐德刚很高兴被邀请。他把张学良的谈话录在磁带上,编成了一本书。

在与唐德刚的对话中,张学良回忆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发生的事情。

他在回忆中说:“九一八事变没有抵抗。不仅书上这么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是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给我洗的。不是这样的。我下令不要抵抗。说不抵抗不是,绝对不是,这是中央的命令。”

张学良解释了不抵抗的原因:日本人在东北经常挑衅,过去也有不少例子,但几乎每次最后都变成了小事,没有形成严重的局面。

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栽赃到中国军队头上时,张学良认为这只是一次挑衅,就像前几次一样,中国军队忍了就可以和日本和平相处。

但他万万没想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占领中国东北,进而侵略中国。

张学良根本不想逃避自己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责任。他坚持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不抵抗的责任在自己。

然而,他的声明显然让接受采访的唐德刚大吃一惊。因为他之前接触到的信息与张学良的说法大相径庭。

唐德刚之前听到的版本是:蒋介石打电话给张学良,劝“吾兄暂且不要生气,不要理会民族国家。”张学良接到这份电报后,把它装在一个皮包里随身带着,仿佛在提醒自己必须执行蒋介石的政策。

张学良否认了这一传闻,称这是“无稽之谈”。他重申:“我不能怪别人”。

他坚持认为,不抵抗九一八事变,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是他的责任。

张学良的说法后来得到了他原配妻子于凤至的证实。

于凤至在采访中说,他从未见过蒋介石要求张学良不要抵抗的电报。

张学良夫妇的言论都表明,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并没有直接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命令。

但是他真的一点都不用为此负责吗?

结合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几封电报,不难发现他要求张学良面对日本保持克制。而张学良在接到电报后确实对东北军进行了牵制,告诉他们不要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

即使蒋介石没有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直接命令,他发来的电报和国民政府“先守内,后斗外”的政策,也必然会对张学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东北换旗了,还得听中央的命令。如果张学良不执行蒋介石的“先宅后闹”政策,无疑会与蒋介石突然产生隔阂。

从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行为来看,他的确是在遵循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政方针。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张学良受蒋介石政策的影响,最终根据之前东北日军的情况,做出了不抵抗的主观决定。

而这个决定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东北沦陷后,日本在这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试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张学良目睹了中国领土逐渐被侵占,认识到了自己不抵抗政策的错误。

他知道自己在东北沦陷中有着不可逃避的原则,对日本的态度也由不抵抗逐渐转变为坚决抗日。

但蒋介石坚持“内斗”先于“外斗”。他命令张学良在陕西“监督共产党”。

张学良回到山海关后一直跟着蒋介石,但他和东北军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所以很容易被蒋介石怀疑。

他担心蒋介石会为了消耗自己的军队而放任自己攻击共产党。

东北土地已失,张学良不能再失去东北军。他也希望自己能带领东北军回到东北,报仇雪恨。

但是蒋介石的态度非常坚决。1936年,他飞到Xi,亲自敦促张学良与共产党开战。

张学良试图与蒋介石沟通,劝其将责任从共产党身上转移到日本身上,但蒋介石拒绝接受张学良的规劝,执意要张学良“剿共”。

张学良见劝告无效,只好进谏。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前往华清池捉拿蒋介石。在成功控制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官后,通电全国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

事情终于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签订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六项协定。

Xi事变后,张学良本人被蒋介石囚禁了五十多年。

张学良在漫长的一生中,应该不止一次后悔放弃抵抗,让东北沦陷。他应该发动Xi事件来弥补他的错误。

但是犯了大错,东北沦陷给中国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

侵华日军也因为获得了东北的土地而更加嚣张,随后对中国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而他自己也没能实现“打回东北”的愿望。

客观地说,大的历史事件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轻时,张学良委屈地说,东北沦陷的责任不应该只放在他一个人身上。

的确,当时中国已经满目疮痍,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都无法与日军抗衡。即使东北军抵抗,也改变不了胜负。

所以把历史责任放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正确的。

但是,蒋介石的“先和为贵”政策,确实耗费了当时中国弱小的国力,增加了抗日战争的难度,对此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不知道张学良晚年为什么坚持东北不抗命的责任。或许是为了感谢蒋介石不杀之恩,又或许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离死不远了,不怕担责任了。

但这些张学良不解释,恐怕也没人知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247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