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热点观察】

作者: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河北沧州]馆长,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承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蓝越)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应该整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繁荣源于运河的川流不息,更源于运河沿岸人民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南北交融的文化传统、生存智慧和艺术创造。今天,我们把那些人民共享和创造的活的文化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新华社发布的山东非遗葫芦烙画

丰富和无尽的大运河是一个遗产。

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大运河流域的八个省市共有1100多个项目,约占总数的32%。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大运河核心区的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大运河非遗画卷,展现了大运河文化代代相传的蓬勃生命力。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以其强大的水运功能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崛起和繁荣。以北京为例。人们常说“北京城浮在运河上”。大运河对北京来说意义重大。古往今来,伴随着大运河的,不仅有土特产的精华,还有无数的诗人、能工巧匠和他们的文化。“燕京八绝”等宫廷技艺、北京建筑绘画、古代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独树一帜,“男妓”、“面人郎”、“天桥摔跤”等大众娱乐,雅俗共赏,共同构成了北京这座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烟火。

南北运河和海河在天津三岔口交汇,南来北往的人和物在这里调头停留,构成了一座繁华活跃的天津城。从宏大的天津御膳堂,到深受百姓喜爱的天津“泥人张”“狗不理”包子,再到茶馆里的相声,天津的地方调,把津沽运河的两岸点缀在一起。

河北作为商品的必经之地,也是水镖的主要运输路线。这里的侠客演绎了“飞镖不喊沧浪”的故事,让沧州武术名扬大江南北;瓷窑散布在运河沿岸,磁州窑通过漳州、胶州两河运往各地;吴桥的杂技演员们勇闯码头,沿着大运河走南闯北。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滑拳的光明图景

从大运河与苏鲁河交汇处的桃沟河口至山东,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蜿蜒北上。龚琳砖瓦、鲁锦从这里运往京城,而祭祀孔子的仪式、箫韶乐舞、古琴的制作技艺,则传播着先贤圣贤的名声。

隋唐大运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形成通济渠和永济渠。土罗书,洛阳宫灯,钧瓷烧制技艺,朱仙镇木刻年画,浚县泥咕咕咕…穿城而过的榕榕运河将灿烂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全中国。

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上启下,连接东西,寓意“扼汴水之咽喉,南北奔涌”。安徽在水路纵横交错中融合南北文化,形成了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徽剧等传统剧种,以及宣纸、徽笔、歙砚、徽墨等传统技艺。

大运河贯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大运河江苏段,有洪泽湖渔鼓,有棍棒木偶戏,有小热昏厥,有熙熙攘攘的秦淮灯会。这里有精美的宋金编织工艺、苏绣工艺和南京织锦工艺,还有传统木船制作和淮盐制作的人间烟火。

浙江不仅是大运河的始发地,也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佘湘剧、越剧、余杭滚花灯展现了人们质朴细腻的艺术表现,船模艺术、象山渔歌、叙府传说则展现了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在服务农耕需要、平衡南北资源、促进地区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孕育了美丽的滨江景观、繁荣的周边城镇和灿烂的运河文化。如今,大运河的一些传统功能已经逐渐退化,但见证了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代代相传。

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包容。

大运河蕴含着许多运河沿岸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智慧、价值观和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互动实践和包容的文化交流中。

在大运河的不断开凿、疏浚、修建和维护过程中,人们在长期的沿河居住、沿河航行、沿河贸易和引水灌溉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传统技艺和实用技能。例如,在江苏省兴化市朱虹镇,水乡人民为了方便旅行和工作,探索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传统木船制造技术。人们用陈年杉木为主要原料,钉、麻丝、桐油等。作为辅助材料。制造过程包括选材、备料、拼接、油罐车等十多道工序。制成的木船轻便、灵巧、坚固、耐用。这些传统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植根于人们的需求,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新华社发

比如浙江嘉兴,每年清明节、中秋节、除夕举行的网船会,就是运河系统渔民、船工的水上庙会。渔民乘船赴会,并自发表演民间艺术,如舞龙、舞狮、湖中荡船等。,不仅是祭神,更是认祖归宗,与感情相连。这些源于运河生活的节日和表演艺术,蕴含着运河沿岸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

大运河作为中国的标志性河流,涵盖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淮阳文化、吴越文化。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传统,孕育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既有沧州武术般雄浑的北国,也有苏州弹词般委婉的江南水韵。同时,因为流动的大运河,各地的文化艺术始终处于相互借鉴的状态,去芜存菁,传承与创新兼容并蓄。即使运河沿线的不同城市相距万里,但它们的文化核心仍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如南方的桃花坞年画、北方的杨柳青年画,称为“南桃北柳”。南北交融的遗产,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美好、共趣的文化态度。大运河蕴含的这些文化基因,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连接传统与当下,用非遗激发千年大运河的新活力

长长的运河,一望无际。大运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新的表现形式,离不开对运河当代价值的挖掘。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了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沿大运河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同时,推动大运河沿线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发展,以材料之美、工艺之美、视觉之美、听觉之美展示大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智慧,唤醒大运河沿线中国传统审美模式,让大运河文化在创意场景中焕发青春。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或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如邯郸市以“运河古都名镇游”为主线,开发非遗美食游等特色运河主题旅游线路;衡水以大运河沿线遗迹为基础,建设了华家口京杭运河文化村等一批运河村落。沧州正在建设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和展览馆,将成为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场所。

此外,在山东、江苏、浙江等运河沿线省份,运河小镇、运河集市、运河文物、运河旅游线路越来越多。运河文化的各种新载体、新媒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涌现。

贯穿南北,哺育人民的大运河,从历史的深处流淌。大运河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脉、记忆、乡愁,也是今人创造的基因库、物质库。我们希望大运河文化是活的,充满活力的。大运河必将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展示文化自信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6日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217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