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资料(秦始皇的尸骨图片)

时间追溯到45年前。011974年,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大锅饭的年代。土地是村里集体耕种的。在村干部的指挥下,农民们一起干活,一起下班。工作就是记工分,年底按

时间追溯到45年前。

兵马俑的资料(秦始皇的尸骨图片)

01

1974年,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大锅饭的年代。土地是村里集体耕种的。在村干部的指挥下,农民们一起干活,一起下班。工作就是记工分,年底按工分分饭。

当时农民都在分工分。到了年底,他们的工分都在手中,但拿到的粮食却不够吃。

1974年3月,正是春荒时节,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当时同样隶属渭南的临潼县闫寨公社号召兴修水利,各村都在如火如荼地换土打井。

阎寨公社西杨村派杨新满、杨、杨志发、杨、杨文海、、杨、杨一舟、王普志打井。

当时农村人没有专业设备打井。用来从地下运土的木架和木轮是第一次用在井里。王普志负责在井口拉滑轮、搬土,几个女人忙着在井口拖土。

这些打井的农民4天挖了4米,没水出来,让村民们纳闷,但他们没有停工。

3月29日,打到地下5米深时,杨志发在地下挖,其他人在井上抬土。找到了硬土焖土,其次是木灰土,然后往下挖。杨志发用头往下挖,发现了硬邦邦的东西。土块落地,竖井壁上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东西,随后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黑瓦人”。一个陶俑的颈部首次暴露出来,像一个黑色的圆圈一样埋在土里。还挖出了青砖等。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要挖出一个黑罐子。开玩笑说:“如果是黑罐子,我就拿回去给你装鸡蛋。”最后,他们挖出了十几个缺胳膊少腿的泥人。井上几个人看到一个被运上来的残疾小雕像头,以为是不吉利的预兆,都跑了。

有人认为挖到了砖窑,就把挖出的秦俑称为“土盆之主”。

那时候农民还不知道这些东西,也没想过会是国宝。有人把青砖拿回去当枕头,有人把兵马俑拿回去当稻草人,让他们戴破草帽吓麻雀,还有人把兵马俑的头拿回去放在红薯坑里吓老鼠。其他的扔在地上,一些善良的男女把秦俑当神一样供奉在那里烧香。

“瓦盆大人”出来28天,没人意识到它能碰“国宝”。

02

公社一名水保员在巡查时听说了此事,怀疑当时出土的这些东西与附近的秦始皇陵有关,于是向公社汇报了此事。公社和文化馆联系。

4月25日,临潼文化馆馆长、古专家赵在电话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当他听说发掘出的瓦人的头“比真人的头还大”时,他又惊又喜。

赵骑着一辆28自行车,一路疾驰到了西洋村。在打井现场,他看到了散落在井边的残俑。经过一番观察,赵判断这是一个葬坑。他告诉井边的人,那不是“土盆之主”,而是国宝。我开始收集这些挖掘出来的东西。

第二天,赵把这些残俑装上行李车,送回县文化馆保管和修复。三天后,两个身高1.78米、身穿战袍的武士俑被修复。

伟大的发现往往是偶然产生的。兵马俑重见天日,一切巧合让它出现在世人面前。

巧合的是,林,一个来自临沂的新华社记者,在这段时间回他的家乡探亲和休假。他还听说了打井和发现“瓦彭勋爵”的事。这位记者的妻子在临潼县文化馆工作。从妻子那里得知此事后,他去文化馆查看了一下。他震惊地看到这些兵马俑手持武器,穿着盔甲,和真人一样高。

后来,他联系了在《人民日报》当记者的大学同学王永安。6月7日,人民日报内参《资料汇编》整理了一批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陶俑,并撰文称,这一发现对当时的林洞批评和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价值,以引起中央重视。

1974年7月5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在办公桌上看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写的文件,认为陕西发生了打砸抢烧文物事件。看了说明书后,他得知兵马俑是在陕西发现的。李先念批示:“建议请文物局请示陕西省委,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件重点文物。”国家文物局成立了秦兵马俑坑发掘保护队,并向陕西派出了文物发掘保护队。实际上,这个小组只有五个人。因为当时谁也没想到兵马俑会有这么大的场面。

03

发掘保护队来到临潼,挖了半个月,才发现兵马俑坑是无国界的。挖了400平米,发现越挖坑越大。

几名考古人员不敢再挖了,向上级汇报,又加了几名探险者,对兵马俑坑的边缘进行勘探。探险者用洛阳铲在兵马俑坑的边缘钻孔。但是他们勘探了1000平方米,用洛阳铲勘探,每隔3米钻一个勘探孔,证明有兵马俑,钻出去100多米,证明还是有兵马俑。这些考古学家甚至一度怀疑洛阳铲工具有问题。是工具有问题还是人的判断有问题?

在挖掘工作步履蹒跚之际,一位神秘的老人、附近下河村的村民和万春提供了线索,称他10岁时,父亲在打井时看到一个怪物,并将它挂在树上并折断。指出距离井口200米就是兵马俑坑的边缘。考古学家半信半疑地顺着神秘老人的位置,找到了兵马俑坑的边缘。

经过半年的勘探,发现该洞东西长230米,宽62米,距地表4.5至6.5米处有6000个陶俑。这就是“秦俑一号坑”。

因为面积太大,文物太多,考古队报上去人手不够,所以从当地农村招了大量民工。从当地驻军借来了100多名士兵。现场如火如荼。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几十名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加入了进来。一周时间,1000米土层露出,出土陶俑500件。

然而,埋在地下的陶俑是谁的呢?考古学家无法找到这些陶俑的主人。后来,一把闪闪发光的青铜戟从破碎的陶俑上掉了下来,铭文中发现了“五岁助吕不韦作诗”的字样。后来在兵器上发现了秦始皇的日期。我才知道这些陪葬品的真正主人是秦始皇。

04

袁钟,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42岁。当时领导对他说:“临潼发现有碎陶片。去吧。估计挖掘工作将在一周内完成。给文化局写个报告。”

1974年7月17日,袁钟带着仅有4人的考古队,背着行军床来到临潼西洋村宿营,开始了发掘工作。到1975年3月,又完成了三次新的试掘,陆续出土了一批陶俑、陶马、战车、青铜兵器和车马。这时,

1976年,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埋葬坑相继被发现。三个墓葬中大约有8000个陶俑和马匹。

1975年8月初,秦兵马俑考古队向陕西省文化局和国家文物局详细汇报了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夏天,聂元帅在北戴河会见了国家文物局局长王,询问了在陕西临潼县发现秦兵马俑坑的情况。

王说,国家有困难,最好能建一个博物馆,目前这项工作还在做。“有困难,但该做的还是要做。”聂帅说。同年11月,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被列入1976年的基本建设计划。陕西省成立兵马俑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启动一号坑保护馆建设。

考虑到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我们采取修建和对外接待参观的措施,组织观众参观发掘现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在发掘的同时,多次要求将秦兵马俑博物馆建成风格独特的现场考古发掘博物馆。

1976年3月,博物馆从玉林剧团调来马清运负责博物馆观众的参观和讲解工作。那时候方法很简单。拿一个箱子,放一些文物,箭,一个弓弩机,一支断箭,边讲解边给观众看。这个方法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反响不错。

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历经千辛万苦。

05

国家原批准投资281万元,但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几经追加达到650万元。特别是1976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唐山、松潘等地发生地震,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博物馆建设难以为继。秦俑博物馆工作人员齐新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79年完成了一号坑的建设。

1976年4月底,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中国访问时,听到秦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感到震惊,提出要去参观遗址。

当时根本没有接待条件,连一条汽车能通过的路都没有。秦兵马俑博物馆得知要来参观,婉拒了。因为道路只够一辆架子车勉强通过,而且没有停车场。另一方面,为了修建遗址保护大厅,一号坑已经回填完毕。所以我当时回复说没有接收条件。

但李光耀坚持说,他不需要什么接待,只要在坑里转转就行了。我听说李光耀将在五月中旬参观秦兵马俑遗址。于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克服困难,拓宽道路,清出一个停车场,一号坑及时清理。

下午3点多,40多辆车队在洒水车的指引下进入现场。李光耀乘坐红旗轿车抵达。当时,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袁负责解释。李光耀站在一号坑的高处,久久不发一言。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和惊讶。

原本15分钟的访问,李光耀一站就是45分钟。临走时,他写道:“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6年的中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建设兵马俑博物馆的定位是什么,传播什么文化,尚无定论。李光耀的题词让大家眼前一亮,与后来“第八大奇迹”的提法不谋而合。

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如果你不去看金字塔,你就没有真正去过埃及;如果你不看秦俑,你就没有真正到过中国。”

这一评价被国际媒体广泛引用,为中国兵马俑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06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秦兵马俑丰富生动地塑造了各种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凝练,充满感人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成熟的标志。

它不仅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艺和雕塑传统,而且为唐代造型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代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过,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葬珍品之一。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过去的45年里,超过1亿的游客前来参观,争相一睹“大秦风采”。在过去的45年里,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观,一睹灿烂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化使者”和“国家名片”,兵马俑多次走出国门,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他们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2019年是秦始皇陵博物馆成立45周年,也是兵马俑发现45周年。向那些为兵马俑发掘修复付出努力的人们致敬!致敬秦始皇陵博物馆!

作者:简十一,愿和同样爱好文字的朋友一起,执笔取暖,煮字疗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204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