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是什么(如何注册自己域名的邮箱)

编辑导语:在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作为异步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已经成为正式工作内容的必要功能。此外,有多少人在使用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未来发展如何?会被取代吗?作者

编辑导语:在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作为异步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已经成为正式工作内容的必要功能。此外,有多少人在使用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未来发展如何?会被取代吗?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电子邮件和前世的价值。让我们看一看。

电子邮件是什么(如何注册自己域名的邮箱)一、简介简介百科简介简单。让我们先来看看电子邮件的概念:

电子邮箱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电子信息室空。它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还可以自动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并存储收到和发出的电子邮件。但在存储邮件时,易信对邮件大小有严格的规定。

-百度百科

在信息社会,电子邮件主要解决信息的异步传输问题。既然是异步的,就给了人思考的时间,邮件的内容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正式性,为后面的工作邮件打下了基础。

在PC时代,IM软件,比如QQ,MSN等。,与之相对应。即时通讯,由于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几乎是延时的,在满足实时交互需求的背景下,自然失去了信息的沉淀价值。可以说,邮件和IM软件是某种意义上满足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的两种方式,各做各的,互不干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邮件和IM软件离开了桌面PC,来到了手持移动设备上,这两种工具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个人邮箱逐渐成为验证码接收者和登录注册其他app的接收端口,而工作邮箱则成为收发会议通知和公司重要信息的窗口,更接近于公告牌的属性。这样的定位让邮箱定位逐渐尴尬。

你可以想一想,邮件提供的价值,哪些是其他替代品无法满足的,哪些是邮件实现的太好了,而其他竞品没有优势?

尴尬的定位也缩小了邮箱的使用范围,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人群的下沉并没有给邮箱带来相应的增量。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肯定不需要,菜场卖菜的小贩也不需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不需要,更别说爷爷奶奶等银发族了。

这让我想知道2021年还有多少人在使用电子邮件。邮箱在他们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邮箱以后可以更换吗?

二、邮箱的前世今生1. 邮箱缘何兴起?

仔细想想,电子邮件的出现是非常直观的。现实中,世界上最早的远距离信息传输主要是通过邮件进行的。大致可以认为有三个锚点:一个是接收点,一个是发送点。这两点可以理解为邮局,或者说进化到用户门口的邮箱。三是邮件的“传输中介”。在现代社会,这是由邮递员和长途传输工具共同构建的。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零成本的信息传递中介,两个定位点也以可以识别个人的网络地址形式存在。这就是邮件,用来管理收发邮件的系统自然是email。

甚至在互联网完全兴起之前,电子邮件就已经出现了。1971年秋,雷·汤姆林森就已经通过“@符号,在符号前面加上用户名和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的方式固定了电子邮件地址的形式。

在国内,1998年3月,丁磊和陈磊华开发了第一套免费邮件系统,挂在163net上供当时的网民免费使用,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诞生了。可以说,电子邮件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互联网精神:平等、自由、共享、免费。这种极客精神也吸引了很多技术巨头。古代很多大神都是从邮箱起家的,我们熟悉的网易丁磊,Foxmail的张小龙。

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方便,免费,这些特点使得邮箱迅速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置之一,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标识。可以说是最早的用户账号体系之一。

我们如何定义早期的电子邮件地址?有三个关键词:

强流量、强曝光的网络入口覆盖面极广的个人身份标识通行证接收新闻、浏览信息的内容分发中介

由于电子邮件具有稳定、可靠、隐私和安全的特点,它也从企业电子邮件中衍生出来,并逐渐成为工作场所用户异步信息交流的通用标准。

2. 电子邮箱的没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邮件服务和通讯功能早已被实时、快捷的社交软件压缩,邮件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

2018年4月,艾米咨询做了一个统计,调查用户使用邮箱的目的和常用功能。

使用邮箱目的和主要功能情况使用邮箱的目的和主要功能

从上面的框图可以明显看出,电子邮件的功能正在逐渐萎缩,接收新闻和浏览信息的内容分发属性完全消失。用户使用个人邮箱更多的是用户注册登录论坛、网站、app的验证码,作为超大文件存档。

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邮件的使用体验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相反,近年来木马病毒、钓鱼网站、垃圾邮件等新问题不断涌现,从专门攻击大型服务器的恶意程序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让用户饱受信息泄露之苦。

中国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46%的用户每周收到1~5条垃圾短信,20%的用户每周收到6~10条垃圾短信。相信大家经常会收到莫名其妙的垃圾短信,久而久之邮箱里有价值的信息就会泛滥成灾。

同时,电子邮件始终没有解决商业变现与用户诉求天然对立的矛盾。

付费已经被证明不适合邮件场景,尤其是个人用户。而邮件广告和广发营销邮件的强势曝光,与用户注重收发信息、减少信息干扰的诉求相悖,使得空拥有上亿用户,但商业变现依然尴尬。邮箱格局多年未变。除了头部玩家立场坚定,商业前景一般、商业模式不清晰也是少数资本玩家入局的重要原因。

3. 电子邮箱的自救

面对这种情况,邮箱不是想自救。

在企业邮箱端,员工通过邮箱收发更正式的工作邮件和公司公告,成为职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邮箱在自我进化中找到的暂时可行的出路。

给toB发电子邮件是第二条出路。通过为企业定制基于云的邮件系统,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市场盘子有多大,企业的个性化诉求有多强烈,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值得进一步研究。

笔者最近听到了20年7月Google Gmail发邮件的消息。Google Email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瞄准了协同办公的方向,整合了消息传递、虚拟会议室、实时协作、视频聊天、文件共享等功能,把邮箱变成了一个工作平台。

按照谷歌的规划,未来的电子邮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但那时候,电子邮件还应该叫邮箱吗?

三、畅想:邮箱的独特价值与被干掉可能1. 邮箱的独特价值

虽然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一直在批判电子邮件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这也是电子邮件除了用户的惰性之外,一直没有被扼杀的重要原因。

首先,下面讨论的重点是企业邮箱。至于个人邮箱,变成了垃圾邮件接收器,验证码收发器不值一提。它还没有被取代。更多的原因是用户的惰性,作为第二身份的价值,以及注册的方便性,稳定性,易用性。从发展前景来看,笔者坚信会逐渐衰落(第二身份在未来的超宇宙时代会以更具体的形式存在,而不是邮箱)。

在我看来,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软件相比仍有两个优点:

邮件依然是一种具有清晰方向特征的信息传输方式,清晰的时间线、明确的收件人、正式的内容呈现方式,意味着更具正式感公信力,更加标准化的内容,也更方便检索和信息保存。作为一种单向的传递形式,减少了“网络聊天室”带来的共同在场的心理紧迫感,与之对应IM软件下,“永久在线”成为传播学领域公认的形态,其带来的回复焦虑是极高的。

简单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信息传递的对应性清晰,更有形式感和可信度,减少回复的焦虑”。

目前这三点相对于现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其独特的价值。

2. 电子邮箱的特性能否被取代?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一直觉得电子邮件的存在有些鸡肋,不够酷。此外,日常生活中,电子邮件的使用投诉越来越多,垃圾邮件很多(即时企业邮箱中也有很多低信息密度邮件),实际使用功能较少(主要是接收)。是否值得做一个单独的软件来实现这个想法自然就滋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目前所说的电子邮件的替代意味着电子邮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已经消亡。收发信件作为人类信息交互的自然方式,肯定会存在很多年。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思考了几种替代的可能性,但最后并没有完全说服自己,所以我就把问题抛到这里来,不做任何判断(如果有倾向性,可能更难替代)。

第一种可能:即时通讯工具统一邮箱功能。

其实现在已经做了很多整合。比如QQ可以设置接收邮件内容的提醒,不需要打开专门的邮件app就可以接收和查看邮件内容。但是,在邮件发送端,QQ已经被阉割了。一方面嵌套深度太深,邮件发送变得不太方便。发邮件自然更正式,更像PC。在个人电脑上,电子邮件是它自己的软件。打开QQ发,无异于脱裤子放屁——多余。

第二种可能:邮箱小程序。

如果想在即时通讯工具上集成邮件的能力,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使用的便捷性,功能之间的分离(既不用影响即时通讯,也不用影响邮件的异步通讯),这就让作者很自然的想到了小程序。

经查,2020年9月,网易推出网易企业邮箱小程序,支持收发邮件,附件免费下载查看。经过试用,已经可以满足90%的邮件使用场景。唯一的缺点是小程序是移动端的专属,在PC端不适用(可以用,但是比较繁琐,不符合用户的直觉)。

拆解企业邮箱的功能,笔者总结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东西:

收发开会邮件;公司公告牌,接收企业信息通知;订阅的数据报表推送展示,执行任务预警提醒;查看历史邮件内容(重要工作信息回查);

这四样东西是IM软件做不到的,比如会议信息。这个一般的办公IM都有相应的能力,企业新闻推送也可以通过IM投放,还可以推送订阅的数据报表。这个IM也可以通过订阅信息流来提供。查看历史邮件的内容,IM搜索也可以支持相应的查询。

将问题区域分开,比如接收企业信息通知,会更加清晰方便。由于IM每天接收的信息过于复杂,这些比较重要的通知消息很容易被其他即时信息流淹没,造成信息泄露。但是历史邮件查询也容易被其他不重要的聊天消息干扰,导致搜索效率降低。

正因为收发信息的时间是异步的,邮箱才产生了那么多独特的价值,自然投机的奇妙就在于此。

#专栏作家#

随夜,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进阶互联网菜鸟产品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社会轨迹和社群发展,善于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51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