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简介(唐僧取经是为了干嘛)

《西游记》的主人公唐嫣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西天取经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难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西游记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唐僧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本名陈,伊,洛阳(今河南偃师苟镇)苟氏人。生于隋朝十六年(公元596年),祖上为官。他的父亲陈晖在隋朝担任江陵县令。

玄奘从十一岁开始接触佛教,熟读《北京经》、《维摩诘经》。隋朝十三年、四年(公元608年),大理寺秘书郑出家。结果他看上了玄奘,年龄不达标却一心出家。郑对身边的人说:“你若花时间与这个儿子在一起,它将是一件华丽的释门之器,但我怕果子和王公们看不到它飞上青天,洒下甘露!”郑以见识广为人知,但在当时,他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被他录取的年轻人,日后不仅成为了“佛学大师”,还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历史。

出家后,玄奘潜心修行佛法,很快精通《大涅槃经》等重要佛经,修大乘理论等。然而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尤其是隋朝东都洛阳。玄奘为了躲避战祸和深造,离开洛阳,前往著名寺庙学佛。直到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才来到长安。

经过近十年的学习,玄奘获得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发现各地对佛教的理解不同,各个寺院的佛经翻译版本也有很多矛盾之处,玄奘觉得相当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玄奘得知天竺(今印度次大陆北部,包括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那烂陀寺是佛教圣地,决定西行天竺取经。

玄奘向朝廷申请去天竺。但在唐代,道教被视为国教,佛教相对被忽视。而且当时唐人出国审批非常严格,所以玄奘的申请被朝廷驳回,但是玄奘并没有放弃。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长安及其周边地区闹饥荒。为了缓解粮食压力,朝廷允许百姓出城谋生。玄奘借此机会偷偷出城,开始了万里取经之旅。

玄奘的西游记不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但他的旅途并不轻松。西行途中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迷路的危险。甚至粮食往往难以为继,但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玄奘西行的脚步。经过四年的艰苦跋涉,玄奘终于在贞观五年(公元627年)到达那烂陀寺,并接受了当地高僧的建议。此后十余年,玄奘先是学习梵文和各种佛教经典,后又参加天竺周边的学习和旅游。

关雎十六年(公元642年),玄奘在天竺佛寺国王举行的屈女城裸辞会上,与天竺各地高僧展开辩论,最终成功驳倒了所有对手。从此,来自中国东部唐朝的玄奘成为天竺佛教最著名的法师。

关雎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带着657部珍贵的佛教经典踏上回国之旅。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月二十四日抵达长安。玄奘一个人偷渡出境,这次回国却得到了异常隆重的接待。长安城内从贵族官员到普通百姓,都怀着无比的敬意迎接这位高僧的归来。

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玄奘大加赞赏,给予他各种礼遇,并要求他记录下自己在西方的所有经历。一年后,玄奘在弟子辩机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大唐西域记》。该书记载了玄奘下西洋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信息,是后人研究当时中亚、印度历史的珍贵资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雄宝殿落成,玄奘被任命为该寺首任住持。十几年来,玄奘潜心翻译他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直到去世,玄奘和他的弟子们翻译了75部佛经,共1335卷,共计1300万字。

我国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一代高僧玄奘圆寂,享年六十九岁。

后世很多人称玄奘为唐三藏。其实“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集、法集、论集。称玄奘为唐三藏,是指他精通各种佛教经典,表达了人们对玄奘的尊敬和敬意。

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42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