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简介(对伏尔泰的历史评价)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

被誉为“法国思想之王”

“法国最好的诗人”

“欧洲的良心”

主张开明君主,强调自由平等。

代表作有《哲学对应》、《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于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家庭背景

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

Franç ois Arouet神父是公证人,后来担任审计员。

母亲玛丽·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中学接受教育。

伏尔泰高中毕业后,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法学院,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法官。

伏尔泰想成为一名诗人,“面对一切,对抗一切”,捍卫真理。

所以他很少上课,但经常写一些讽刺诗。

他善于用机智的讽刺抨击社会丑恶。

“笑声可以战胜一切。它是最强大的武器。”

成长经历

高中时,伏尔泰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后来又精通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

他从1711年到1713年学习法律。

在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曾担任法国驻荷兰大使的秘书,并与一名法国女子相恋。他们私奔的计划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被迫回国。

715年,伏尔泰因写了一首讽刺当时摄政的奥尔良公爵的诗而被流放到苏里。

创作经历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荡生活而在巴士底狱被监禁了11个月。

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路易十五摄政王俄狄浦斯和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的悲剧》。

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用“伏尔泰”作为笔名,这个笔名来源于他在法国南部家乡的一座城堡的名字。

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获得了“法国最佳诗人”的称号。

1726年,伏尔泰受到贵族德鲁昂的侮辱和诬告,再次被投入巴士底狱一年。

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放到英国。

伏尔泰从1726年到1728年流亡英国是他一生的一个新时期。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时间里,他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新成就,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观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

《哲学通信》是他在英国的印象和经历的总结,也是他的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专著。

1729年,伏尔泰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下回到法国。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悲剧《布鲁特》和《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尔斯十二史》等。

1734年,伏尔泰正式出版《哲学通信》,宣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抨击法国的专制政权。

这本书信集出版后被禁止,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到他的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席勒村的庄园,隐居了15年。

在此期间,他曾被朝廷任命为历史学家,并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隐居生活使伏尔泰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写了许多史诗、悲剧、历史和哲学著作。

如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牛顿的《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洛普,哲学小说《查迪格》等。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伏尔泰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死于难产。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前往柏林,得到了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

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受到国王赏识的科学家牟培尔堆发生了争执。伏尔泰写了一篇文章讽刺牟培尔堆的荒谬论点。

但后者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他在柏林期间发表的最重要的作品是《路易十四世纪》。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买了房子并定居下来。之后,他投身于火热的启蒙运动。

一方面,他以笔名撰写出版了大量小册子,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漠视人命的专制政府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启蒙思想家尤其是百科学派的斗争,并积极为他们撰写词条。《哲学词典》是他为百科全书编写的哲学词条的汇编。

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作品,以及《老实人》、《无辜者》等哲学小说。

伏尔泰孜孜不倦的奋斗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凡尔纳院长”。

与世长辞

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在阔别29年后回到巴黎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是伏尔泰人生发展最辉煌的巅峰。不久,他病倒了,并于同年去世。

伏尔泰临终前为自己的事情下了一道命令: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当神要他上天堂的时候,他从教会这边上了天堂;上帝把他送进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端溜走。

伏尔泰死后,他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至于他的遗体不得不被秘密运往香槟。

把它放在教堂里。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人们才将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灵车上写下:“他教会了我们自由”。

从此,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巴黎万神殿,全世界人民将永远向他致敬。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精神王子”。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奋斗,用自己的笔过着独立的生活。

思想

伏尔泰是自然法理论的倡导者。他从自然法理论的立场出发,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自然法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适用于所有人,被世界上所有人认为是公平的自然法。

伏尔泰认为,自然法是制定法律的基础,即在正义的概念上奠定法律基础。

理性主义史学

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即“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性认识自然,根据自己的理性改造社会。”

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次是理性的、值得称道的: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科学和艺术的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经成熟”。至于其他时候,世界在愚昧、野蛮和迷信的统治下呻吟。

伏尔泰在他的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深刻分析了君主专制的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重量”,主张法治,反对君主专制。

伏尔泰在他的两部历史书《路易十四的时代》和《风俗论》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教士的野蛮贪婪,以及宗教狂热和信徒的不宽容所造成的荒诞悲剧。

伏尔泰也举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猛烈抨击神学时代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世界史》的作者博须埃,肯定了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将理性主义史学置于应有的地位。

政治主张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

伏尔泰尖锐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兽”,把神父称为“文明的恶棍”,还说天主教是“某些狡猾的人安排的最可耻的欺骗陷阱”。

他呼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与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有人咬他的耳朵,有人踩他的肚子,还有人远远地大骂他。”

影响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当时的众多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著述颇丰。

在戏剧、诗歌、小说、政治理论、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伏尔泰的影响不仅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心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灵魂,被启蒙思想家公认为导师。

他漫长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启蒙时代,

他的崇高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无畏的战斗精神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将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

风格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兴趣基本上继承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遗产,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中。

史诗《亨利·亚得》(1728)以法国16世纪的宗教战争为背景,写了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在赢得内战后加冕为王,并颁布南方大赦令,保护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歌颂为开明君主的典范。

伏尔泰的哲学诗推理透彻,而他的讽刺诗则机智独特。

伏尔泰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写了50多部戏剧,其中大部分是悲剧。

他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哲学小说。

这是他创造的一种新体裁,以戏谑的风格讲述荒诞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3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