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 李白(李白恐怖照片)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这种中国式的告别让世界惊讶。

至于“送杨柳”环节,张艺谋表示,这个环节是里约奥运会以来规定的动作,为了缅怀逝者。但对中国人来说,“柳树”有告别的意思。

“柳”的形象在中国和西方都不陌生。绿柳,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意味着季节的更替和春天的来临。

在中国文化中,柳树具有驱鬼辟邪的力量,也可以用来表达少女的美丽,但用它来表达离别之意是很常见的。

79年,李白漫游金陵,与友人别离时,写了一首《老乐亭》:

世界上最悲伤的地方是这个永别的阿西·劳。

春风也会想离开离别的痛苦,而不是去催促这棵柳树变绿。

乐亭,三国时吴所建,位于今南京市西南。“春风不知苦,不送柳叶”,这是古人赠送柳叶的习俗。

中国人常说:“迎客松,送走柳。”在世界各国运动员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在冬奥会闭幕式上使用柳树的形象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人自然理解这个形象,但外国人能理解吗?

金昌送别(部分)尹明堂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柳”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和中国一样,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也有表现女性美的功能。

除此之外,缅怀逝者也是西方“柳树”的固有含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哈姆雷特》中,都可以显示出“柳树”的含义。用来表达“失去亲人”或“被爱人抛弃”的悲伤。英语习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穿柳。这是因为柳树柔软的枝条下垂,使它看起来多愁善感,使人感到悲伤。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西方人更明白闭幕式上“送杨柳”这一幕的含义。

当然,在现代英语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wickers来表达他们的悲伤。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表达,但“柳”的形象仍然是西方人日常的审美对象。东方的“柳树”对西方人也来说并不陌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东方“柳”纹装饰开始流行于欧美瓷器。

这种“柳树风格”的图案最初是通过贸易从中国传入英国的。随着茶在英国上流社会的流行,“柳叶式”瓷盘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增加。后来英国开始自己生产这种花纹瓷盘。根据文献记载,1790年左右,这种起源于中国瓷器装饰画的图案首先被西方采用。这种类似柳树的图案场景非常固定:一棵垂柳、一只船、桥、树、塔、鸳鸯等。

他们甚至为此添加了一个中国式的故事:

河对岸的穷人爱上了富家女,把她带回家,带到桥中央的柳树下。财主知道后大怒,乘船追她。在上天的帮助下,两人私奔了,最后变成小鸟飞走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柳”在这里的意思很隐晦。算是故事的背景,但同时也有被一棍子打死的悲情意味。它的意思仍然是西方的。

西方人更熟悉的东方表达柳树,也许是汉英翻译的诗歌采摘魏。诗中的刘阳有“送行/挽留”之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这首诗。《诗经》在西方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7世纪。1626年,比利时人将《诗经》翻译成拉丁文。1698年,法国人马鲁塞翻译了《诗经》中的八首诗。这八首诗后来被两次翻译成英文,英国读者接触到了《诗经》。19世纪,理雅各翻译了整部《诗经》。《诗经》逐渐成为关注中国文学的西方人的必读书籍之一。

在《采薇》这首诗里,是这样写的:

我过去常去,威洛·伊一;

道路泥泞难走,人们又渴又饿。

译者许渊冲将其翻译为:

当我离开这里的时候,

柳树流泪.

1现在回来,

雪压弯了树枝.

在这个翻译中,柳树的意思既是中国的也是西方的。在这样的早春天气,在这样的场合,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看到柳枝飘飘,“缅怀逝者”,可能会想起中国这首2500年的诗。

扬子晚报/牛子新闻记者臧磊

校对盛媛媛

来源:牛子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0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