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的修建年代是什么(颐和园建成年代)

事实上,刘荣神庙并不是它的真名。“宝庄妍寺”、“万寿寺”、“净慧寺”——庄严的宝地,长乐的长寿和纯粹的智慧。这些含义丰富的佛教术语是刘荣寺成立千年以来的正式名称

六榕寺的修建年代是什么(颐和园建成年代)插图

事实上,刘荣神庙并不是它的真名。

“宝庄妍寺”、“万寿寺”、“净慧寺”——庄严的宝地,长乐的长寿和纯粹的智慧。这些含义丰富的佛教术语是刘荣寺成立千年以来的正式名称。刘荣的名字来自东坡,被用作寺庙的名字,但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是独一无二的,是用来命名的。

第六榕寺很小。走马观花的话,十分钟可以绕塔走三圈,参观整个大厅。不过,既然已经过了山门,进了这幽静之地,不妨在榕树下坐一会儿,默默地看着古塔的“檐壁红绿白黄”,听着微风摇着铃铛,飞过榕树,吹着灰鸽子的翅膀,落在榕亭的青瓦上。它又小又弱,但你听得清清楚楚。

时间似乎慢了下来。下午的钱山,窗中有箭,闲坐良久,起身看看,不过才半个时辰。

一塔有碑留博士

“轻孝以树传,纯智以塔显”。

广州的两座古刹,相邻而立,共同存在了一千多年。光孝寺以古老的菩提树闻名,净慧寺的主角无疑是千年花塔。

第六荣寺建于南宋,原名“广州宝庄妍寺”。南朝大同三年(537年),沙门探玉大师从府南(今柬埔寨)请佛祖舍利,广州府刺史萧瑜在宝殿前建木佛塔供奉舍利,为“六榕花塔”前部。

唐高宗二年(675年),王波在交趾(今越国)拜见父亲(其父傅畴因王波的牵连被贬至交趾)。11月途经广州时,他被一名寺庙僧人要求写下3000多字的“广州宝藏庄妍寺佛塔碑”,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长的佛塔碑文。尴尬的是,次年,王波北上探望父亲,又遭遇南海风浪。不幸的是,他溺水而亡。这座纪念碑实际上成了他的杰作。戎寺山前的对联指的就是这件事:“一塔有碑留医”。

宋开宝四年(971),南汉灭宋时,“庙塔尽毁,名胜繁华”。所幸不到20年,宋端公二年(989年),该寺重修竣工,寺内铸有六祖慧能大师的塑像,崇尚禅、自净、智慧,故改名为“净慧寺”。一百多年后,绍圣四年(1097年),佛塔在原地宫上重建。因内外壁设龛,供奉劫千佛的神仙,故又称“千佛塔”,是现今所见佛塔的主体。

此后,明清两代又重建了许多古塔。自清初古塔复建以来,因其“檐壁红绿白黄,相映成趣,升腾于天,看花似美”而流传至今。

民国四年(1915年),因广州地震,塔身开裂,六祖堂倒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居士赵和铁禅和尚重修,次年开放。塔身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工字形铁架配以圆形铁板,穿过厚厚的木板夯实一千根佛铜柱。塔外,原塔檐下的木檩换成了钢筋混凝土,木栏杆也换成了铁栏杆。

该项目持续了19个月。宝塔旁,有一块刻于民国24年(1935年)的“刘荣寺花塔重建工程”的青铜碑。有宝塔的立面图和平面图,详细记录了宝塔的高度、级数以及使用的砖、瓦、石、铜、铁等建筑材料的数量。碑的线条清晰,已经是民国的史料了。

文革期间,刘荣寺经历了浩劫,佛寺被拆,经书被烧,文物散落一地。“只剩下一座塔了”。千年古刹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已经重建,但很难恢复当年的规模。

这座花塔矗立在寺庙的中央。它是一座八角形的砖塔,有九个亭子。内部有17层光影,层高57.6米。它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

塔身为竖井式结构,底部为二级台阶,檐梁上雕有植物、花鸟的彩绘金纹,令人眼花缭乱。

二层以上,平座、腰檐铺设菱角齿。平坐式栏杆采用斗式蜀柱,仿宋代风格。和民国老照片用的栏杆明显不一样,1980年恢复的时候就换了。腰部铺绿色琉璃瓦,屋檐层层向内缩进,檐端微翘,两翼微抬。

除了椽子和凸檐,花塔的腰檐下还有一根木棒支撑着凸檐,木棒密如椽子,从檐下升起,仿佛花塔有了自己的枝干。这种设计挺独特的,从清朝的老影子就能看出来。好像是原塔所有,后来修的时候完成了,但不知道这个构件叫什么。

塔内每层八面开有检票口,转角八角斜柱暗藏其中。每个楼层的柱顶数量不相同。二楼、八楼、九楼没有共用广场,三楼、七楼有共用广场。不知道这个设计是什么意思。每层使用的斗拱都是双椽五层,开间错落有致,两边各30度对角,顶楼错落有致。

从塔的形状看,如额上的柏树,圆桶等。,塔基本上保存了宋代重建的风格。一楼、二楼及各层琉璃瓦檐较浅,是清末重修时的风格。塔的内部楼梯是平坐式的,所以很难看到里面。

顶楼中央塔的中柱是元代铸造的千佛铜柱。柱身密密麻麻布满了成千上万的小浮雕佛像和云雾缭绕的天宫宝塔。铜柱穿过塔顶,贯穿宝塔上的金焰宝珠、双龙珠、九天盘、盖板、链子。庄严宏伟。

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之名,出自东坡居士。

到了宋端公时期,净慧寺已经有六棵古榕树了。一百年后,傅园三年(1100),已经迁居岭南的苏东坡不得不被赦,回到北方。他经过广州的幽静会寺。应僧人要求,他写了碑文,见寺内六棵榕树雄伟壮观,即欣然题写“六榕”二字。

宋代,广州净慧寺大门位于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将寺内砍去一半变成永丰仓,六棵古榕树一起砍下,成为寺外之物。明永乐九年(1411年),净慧寺重建,寺内僧人将东坡墨迹刻成的木匾挂在寺门上,但当时寺内已无六棵古榕树,名不副实。

清初名将王世贞的《幽静会寺》诗中有一句:“六榕不见,地以大苏命名,白社无人,青苔满院……”。清初,清兵驻扎在寺庙周围时,这六棵榕树再也看不见了。山门口的对联上写着“六榕树无树记东坡”,就是这个意思。

民国二年(1913年)后,时任住持铁禅壁寺在六祖祠前院造园,补种四棵榕树,建“班扬亭”作为纪念。后来老榕树死了,又移植了三棵新榕树存活下来。这三棵树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

榕树在前院,榕亭对面是六祖堂,里面供奉着北宋铸造的六祖铜像。大师垂目而坐,双手用印章固定。如果他在冥想,法律是庄严而生动的。铜像铸于东坡来访之前,两人应该见过一面。

除第六祠堂外,花楼前原有的黄觉堂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成为刘荣寺的正殿。鲁班厅设在黄觉厅的后座,厅内的鲁班雕像正对着花塔。在古代,人们常说精湛的工艺是鲁班建造的,刘荣庙里的鲁班雕像也是如此。

黄觉堂在明清时期重建了几次。清朝末年,光绪皇帝颁赠“清秀钟记”匾额,至今仍可见清朝旧日的影子。寺后在文革中被毁,已无踪迹。

现在圣雄宝殿在扎西,坐在西边和东边。宝塔东南有观音寺,门朝北,均为80年代后围绕花塔重建。殿内局促,无处容身,只能见机而动,形成今日殿的不规则布局。

不识人世成今古

刘荣寺是阳城的一座古寺,有许多名人与它有过交往。除了王波和东坡,铁禅僧是最特别的一个。

铁和尚(1865-1946),广东著名僧人,青年时参军。曾随黑旗军将领刘永福赴越南参加抗法战争。他中年出家,会写诗和画画。他既是文官又是军人。从清末到民国,他主持六榕寺近半个世纪。

铁禅善于应对各种势力。清光绪年间,他将部分店铺、田地、书画捐赠给两广总督岑春煊,杜绝了后者借名办学、强行变卖佛寺财产的企图。因此,授予黄觉寺“清秀忠福”牌匾。

1912年,民国初年,5月4日,铁禅在刘荣寺举行信徒欢迎会,迎接孙中山,从而与民国政界建立了良好关系。1921年,孙克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时,拆了城墙,开了马路,资金匮乏。他曾要求所有寺庙赎回寺庙财产,包括房舍。刘荣寺依靠铁禅的友谊,没有任何损失。

后来又集资重修花塔,迎回宋代六祖铜像,重修六祖堂,补种榕树建榕亭,在东坡建精舍,立“曹溪法如”牌坊,收集太湖散石。六榕寺是清末民国时期铁禅僧人所建。可以说,现代六榕寺的保存和繁荣都是他的功劳。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谭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铁禅的多次接触。第一次见面,我们评价说:“和尚回去找导游,他说一个人守庙很辛苦,他有特别的计划。”

此后,谭在数年间先后近20次造访寺,与铁禅僧同享书画,谈笑风生,亲密无间。他在日记中留下了“云开梅落,坐榕亭下,塔影空,夜静如水,极清”等文学描写。

这个“特别有心计”、交游甚广的名僧,最后身败名裂,结局悲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日军占领广州,铁禅在番禺、佛山等地避难。次年6月,日伪将广东佛教界的头面人物带回刘荣寺,任命他们为伪佛教协会。这期间,他们还创办了“平民义学”,举办了“佛教演说家研修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访问日本,拜见裕仁天皇,获赠《大正藏经》抄本,并出席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东京举行的大东亚佛教会议。

抗日战争结束后,铁禅想归隐故里,并致函虚云法师,要求接管刘荣寺。由于他在战时对敌人的依附,公众舆论谴责他是叛徒。后来,铁禅以汉奸罪被判入狱,不久死于狱中,享年81岁。

世态炎凉,人事沉浮。我不知道谭和铁禅坐在布戎亭下谈了些什么。也许他们有类似的感觉,正如谭在他的诗中写道:“布戎亭静静地相对,梅花在夜晚的开始。塔中默然无语,不知世已古。”

当我离开时,我回头看了看刘荣寺。花塔下,六祖殿前,榕树葱茏,菩提起舞。独具特色的班容阁掩映在树荫下,应该和百年前没什么区别。

榕亭屋檐下的木封板,都是秦汉时期的瓦纹。仔细辨认边上的铭文:“桓刊秦汉瓦为铁禅榕阁装饰,尚未到民国十月中旬”。原来铁禅还在这里留下了印记,仿佛在提醒来往的人,他曾在那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986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