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代缠足有多可怕)

当传教士麦戈文和他的新婚妻子于1860年带着神圣的使命第一次来到这个遥远的国度时,虽然早已有所耳闻,但他还是被这个古老帝国的贫穷、落后和各种不文明现象所震惊,而

当传教士麦戈文和他的新婚妻子于1860年带着神圣的使命第一次来到这个遥远的国度时,虽然早已有所耳闻,但他还是被这个古老帝国的贫穷、落后和各种不文明现象所震惊,而最让他感到恐惧的是许多女性身上随处可见的缠足习俗。

一天早上,麦戈文夫妇住处的隔壁房间突然传来一声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邻居家七岁小女孩因为受不了缠足的痛苦而发出的哭声。麦戈文太太立即去阻止,但结果是徒劳的。然而,这次失败给了麦戈文一次神秘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废除这种违背自然的丑恶习俗是他的使命。

裹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代缠足有多可怕)

清朝缠足的普通女性_图清代缠足的普通女性_图

马赫西牧师的反缠足生涯开始了。然而,一个又一个挫折迎接着他。每当他试图与士大夫讨论人们应该禁止缠足时,他要么受到冷嘲热讽,要么遭到嘲笑,他再也没有机会游说。即使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麦戈文还是忍不住感到绝望。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麦高美的失败了。缠足作为一种流行了近千年的习俗,早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部分。从人们的角度来看,麦高适的反缠足措施似乎很荒谬。

三寸金莲之美

所谓缠足,是指用布包紧双脚,使其变小变尖的习俗。明清时期缠足最盛的时候,通常要求把脚裹到三寸以下。在这种情况下,三寸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缠足的起源一直难以考证,流行的说法是南唐的娘娘说。玉娘是南唐皇后李煜的妃子,以擅长跳舞而闻名。有一次,李煜心血来潮,让人造了一个六尺高的莲花台;另一方面,他让我妈把脚绑得紧紧的,只穿素色袜子,在莲台上跳舞。据说大家都被它迷住了。就这样,缠足从宫廷流传开来。

虽然有很多疑点,比如娘娘腔是否真的存在,故事中的缠足与后来的缠足有本质区别,不能算是起源,但北宋初期女性缠足是普遍正确的。当时缠足很少见,直到北宋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到了明朝初期,缠足已经成为社会地位和上层文化的象征。当张士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全军覆没的时候,为了惩罚对手,朱元璋故意把他以前的部门弄成了丐帮户,并下令浙东的丐帮户“男不准读书,女不准缠足”。可见当时缠足与否已经成为区分高低贵贱的典型特征。

随着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到了明朝中后期,女性为了凸显小脚之美,开始在鞋子上做文章,一种高底蝴蝶结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高底鞋带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幽默,清初学者刘廷基对此有详细描述。“鞋有后跟后,铲起来又圆又小,所以叫高帮鞋。让你的脚趾从高到低地着地,让你的弓变小。”从用途上来说,它们和今天的高跟鞋没有本质区别。

高底的脚更美观,相应的,缠足的方法也和以前大不相同,技术含量变高,一般人掌握不了,失败的案例自然大大增加。清初文化名人李渔曾在文章中略带讽刺地提到一位名叫“鲍小姐”的美女。这个人本来不叫包,只是因为脚太小,动不了,只能靠别人扶着走。她因此而得名,最后被一个贵族花大价钱买下。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多次下令禁止妇女缠足,并加以惩罚,因为在他们看来,缠足是汉文化的象征,就像衣服和发饰一样,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必须禁止缠足。然而,动乱随之而来,清朝皇帝最终选择妥协,放弃了对汉族人的限制,同时保留了对满族女性的禁令。

众所周知,清朝初年颁布了严格的“剃发令”,以至于据说一根头发都不剩。在武力的威胁下,男性汉人不得不剃发投降。另一方面,女性缠足是汉文化的象征,但她们在反抗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于是,缠足被赋予了反抗的象征,有人提出了“男降女不降”的口号。在他们的推动下,清代缠足愈演愈烈,最后达到鼎盛时期。

到了明代,足被裹到三寸大小。到了清代,三寸金莲的说法深入人心,甚至有人把它包到三寸以下。除了延续明代的弓小审美,清代又发展了一套七字公式:小、细、尖、弯、香、柔、正。明代缠足多为上流社会。到了清朝,连普通人都开始缠足了。

以前小脚是文人特有的审美,但到了清朝,连普通人都羞于娶大脚老婆。民国时期,研究小脚文化的人深入各地搜集资料,发现赞美小脚的歌曲比比皆是,如河南安阳,“裹小脚,嫁秀才,吃包子,吃荤素;包好脚,嫁个瞎子,吃糠馍,上辣椒。”

简而言之,传教士麦到了清朝,缠足在他眼里象征着野蛮,但对清人来说却是美好文明的代表,而他所推崇的自然脚在清人眼里则是野蛮卑鄙的象征。

然而,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反缠足运动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传教士的禁令陆续解除,大批具有宗教热情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来到清朝传教布道。这些传教士的首要职责是招募信徒。此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注意力转向了缠足,这是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习俗,显然违背了上帝的教导。

1868年,由传教士创办、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教会新闻》创刊(后更名为《万国公报》,曾被视为“西学新知总集”)。该报对缠足现象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第二卷集中刊登了三篇反缠足文章和两篇反缠足辩论文章。

七年后,在1875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传教士麦高适在厦门新街仔教堂召集会众。在这次集会上,他宣布成立禁止缠足协会,并鼓励会众签署誓言,禁止缠足出现在自己家中。这是第一个已知的反缠足组织。

1878年春,在厦门缠足学会半年一次的会议上,与会者抄录了中国牧师叶撰写的长文《论禁止缠足》,批判了世人关于缠足的种种观念。在叶牧师看来,缠足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傲慢和无知的行为。和巴别塔一样,是对上帝的亵渎。

然而,尽管一些传教士及其在华追随者不遗余力地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以麦创办的踢踏舞社为例。直到成立三年后,回答者只有80多人。

原因很简单。缠足作为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习俗,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岂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何况是被隐约视为威胁的外来僧人?甚至,有的神父入乡随俗,为女儿绑小脚,这不让人感叹缠足习俗的威力。

但是甲午战争来了。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给老大帝国带来多大的冲击。有人把失败归咎于汉奸太多,更多的人顶多承认洋人枪炮强大,武器先进。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艰难开展的。

然而,甲午战争撕碎了最后的遮羞布。偌大的中国被一个向来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弹丸之地打败,无论是对官僚还是普通文人都是极大的刺激,孙中山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国家灭亡的危机,使强国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按照在华西方传教士的观念,妇女解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反缠足与国家繁荣

甲午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反对缠足的主要论点有三个:

第一,从宗教角度,认为缠足违反了基督教教义,因为上帝造人时,男女都有天生的脚,女性主动缠足无疑是对自然的违背,是对上帝恩典的背叛。

其次,从医学角度来说,女性缠足后更容易生病。19世纪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是医生,所以他们经常从生理和医学的角度讨论缠足的危害,认为缠足会引发包括坏疽在内的许多可怕的疾病。

第三,20世纪70年代后,传教士开始将缠足与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他们强调,缠足一方面让女性对国家无用,另一方面让女性身体虚弱,然后生出来的孩子也是身体虚弱。

传教士的反缠足思想,除了一部分信徒,并没有在清代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但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生存危机的刺激,医学上尤其是政治上的反缠足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清代学者所接受,并广为宣传。

1895年4月,北洋水师战败后不久,立德夫人等西方人在上海成立了天足会。这个组织在以后的反缠足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成立之初,响应的人并不多。不仅西方人嘲笑它,就连清朝的人民也嘲笑它的傲慢和无知。然而,与多年前小麦的高温相比,立德夫人的失望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人们对甲午战争的深刻反思,响应反缠足号召的清代知识分子与日俱增。正如当时的观察家所说,“远近学者,众志成城。守旧者虽成千上万,求新者寥寥无几,但其机器早已开动。”

不仅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积极响应,张之洞等满清权贵也表示赞同。他们的逻辑是,要想国家强大,首先要废除缠足的习俗。否则不仅占人口一半的妇女不能为我们国家所用,她们的孩子也会体弱多病。这样的结果,我们的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康有为于1989年上书光绪皇帝,要求禁止妇女缠足。

四年后,慈禧太后终于颁布圣旨,正式反对女子缠足:“汉族女子,缠足历史悠久,有伤创世之和。以后要说服士绅家,使之家喻户晓,以期逐渐革除旧习。”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也主张妇女不要缠足。从此,反缠足运动成为民族精英的共识,并逐渐从云端落到地面,从知识分子的呐喊到脚踏实地的行动。

就这样,在西方传教士的不懈努力和国破家亡的现实刺激下,流行了近千年的小脚美感被扔进了垃圾桶,发端于清末的大规模反缠足运动开始了。

正文:散落在河流中的人们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分析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359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