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案例(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社区临终关怀,王明辉送走了50多名垂危的病人。不慌张,不后悔。去世前夕,她的家人在床边握着病人的手,诉说着往事,静静地度过了彼此最后的时光。这是她见过

经过三年的社区临终关怀,王明辉送走了50多名垂危的病人。

不慌张,不后悔。去世前夕,她的家人在床边握着病人的手,诉说着往事,静静地度过了彼此最后的时光。这是她见过的“最好的死法”。

关于死亡,我们可以被告知,心平气和的谈,不要发生在ICU,或者寻求最无痛的治疗。但现实中,亲人往往因为未知的死亡而无法开诚布公、讳莫如深、无法坦诚相见、束手无策。这是社区临终关怀希望帮助人们克服的。

今天(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日,王明辉向我们讲述了社区临终关怀的故事。

在社区从事临终关怀的王明辉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坦然面对死亡。

社区医生王明辉处理了最年轻的临终关怀案例。她是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确诊直肠癌多年。随着癌症的转移,她失去了放化疗的希望。

转向临终关怀是偶然的。患者的母亲在黄浦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流感疫苗时遇到了王明辉,并谈到了她女儿的情况,希望她能帮助她。终末期,患者已丧失行动能力,卧病在床,腹部转移明显。走进他的家,王明辉看到病人胃里有一大堆肿瘤。

在临床上,王明辉接触更多的老年患者。第一次,当她面对一个比她年轻的年轻人时,王明辉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她不知道该说什么,还是对方让她冷静了下来。会后,她主动向王明辉问好,说,王大夫,你来了。看着我。现在是这样的。

从停止积极治疗到生命结束,人生最后一程不是白走空。癌症患者要面对的问题包括疼痛应对、卧床护理、心理咨询等。专业上,临终关怀被定义为“为老年患者在疾病末期或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服务和人文关怀,控制疼痛和不适,帮助患者舒适、安宁、有尊严地死去。”在评估了病人对临终关怀的依从性后,王明辉和他的同事开始定期上门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和换药。

今年6月,患者腹部溃烂越来越大,无法愈合。只有通过每天换药和保持皮肤清洁才能减缓腐烂的程度。医护人员提供了敷料、碘伏等用品,还指导患者母亲进行手术,这样一两个月就过去了。一天,病人被她妈妈带到医院。第二天,她的母亲发微信告诉王明辉,她的女儿已经去世了。一开始,她以为女儿在最后一段时期会很痛苦,但她没有。她接受了这个结局。

几个月后,王明辉仍然记得这位女病人对死亡的哲学态度。她完全清楚自己的病情,治疗的每一步都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她还和王明辉就她的临终问题进行了非常坦率的讨论。在家里,志愿者们经常在母女之间幽默地谈论死亡,并不回避这个“未知”的字眼,就像他们最终并没有回避、正视和处理死亡本身一样。

面对死亡,最无助的是家人。

三年来,王明辉和他的同事已经为50多人提供了临终关怀。

当被问及他与“死亡”密切频繁的打交道,以及“最好的死亡”是什么样的时候,王明辉想了一下,回答我们:即使经过这么多临终关怀治疗,死亡仍然是沉重的,离开亲人是非常困难的,但当病人已经坦白了自己的所有事情,安静地躺在床上,他们的家人握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童年,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安静地。

她接触最多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但难度较大的病例都在60岁以下的年龄段。前者主要处理临床症状,患者及家属较少需要心理疏导。后者更年轻,家人更难以接受死亡,悲痛也更重。

临终关怀绑在两头,一头是病人,一头是还想活下去的亲友。如果不打破死亡的主题,双方可能会在隔阂和误解中度过最后的时光,留下深深的遗憾。能否接受死亡,能否敞开心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死前的时间质量。然而,避免谈论死亡是最常见的事情。

王明辉曾经接待过一个患胰腺癌的男性病人。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有“癌中之王”的称号,一旦确诊,迅速恶化。患者的妻子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也无法向患者透露真相。妻子甚至不敢正视病人。

她遇到过很多“准备好了家庭护理,却没准备好让患者知道”的家属;遇到一个家属怕被病人听到,把她拉出门外,才敢聊天;我甚至遇到过在家里不会说话的家人,希望她能代表自己表达。

王明辉觉得,面对死亡,有时不是病人,而是家属更无助。家属会把病人想象成很脆弱,无法承受事实,但病人自己往往对死亡有预感和想法。上周,一位老太太被确诊为绝症,孩子瞒着妈妈不让进医院,不敢告诉父母真相。直到把重点说清楚,老人才心平气和的说,知道——回家的那一刻,老两口对视,不用语言,知道。

说服是通过渗透进行的。她会拿过去的案例,慢慢鼓励家人放下心理负担。最后有的人通过写信的方式说明一切,有的人和医生在微信上一句一句的讨论,完成沟通。一旦沟通完毕,双方都很平静。把王明辉拉到外面聊天的老太太后来当着王明辉妻子的面告诉她,衣服和墓地是我们一起选的。

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才能克服打开心扉的障碍。每当有家属来,医护人员都会请他们到门诊,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家属的需求。有时候家人第一次面对死亡,也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医护人员会帮他们澄清。

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病人的疼痛、进食困难、意识障碍和止痛过程中的昏迷;还包括死亡证明怎么开具,不去医院死在家里怎么联系殡仪馆。第一次见面的沟通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王明辉会一一回答家属的问题。充分回答问题后,家属的情绪会稳定很多,回来也不会那么慌张。

从挨家挨户到病人对病人。

王明辉的第一个临终关怀病人是他的父亲。

2015年底,父亲被确诊为纵隔肿瘤,预计存活时间不超过2个月。王明辉处于崩溃的边缘,每天都避开他的父亲以泪洗面。无奈之下,他突然想起以前学过的临终关怀。在协和医院临终关怀团队的帮助下,他让父亲陪着家人度过了最后的7个月。

2019年,王明辉在黄浦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尝试居家临终关怀。虽然近年来被广泛讨论,但临终关怀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起初,患者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会主动寻找。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家属无法理解临终关怀的必要性,甚至怀疑医护人员的动机。

变化是三年慢慢发生的。渐渐地,一些患者通过易拉宝的文章、微信官方账号了解临终关怀,并主动上门咨询,甚至还有一些外地患者打电话咨询。王明辉已经逐渐精通这项工作。起初,她在联系病人家属时极其小心,生怕刺激到对方。她每次发信息都要想很久,不知道怎么谈死。到目前为止,她能够平静地推进这一进程。普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协和医院指导下建立的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已在丰台区推广,并带动北京市3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不可否认,临终关怀的推广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瓶颈。

王明辉认为,公众和医务人员仍需加强临终关怀意识。在门诊中,她看到少部分年轻人会主动上网查询相关信息,但最需要了解的老年人对此还很陌生。关于死亡,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得病前有充分的了解,而不是在得了重病后被动选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应该认识到医疗服务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应该通过临终关怀为患者家属提供支持和安慰,这也是医学的初心。

现实中,虽然他们通过上门服务的方式提供临终关怀,但很多晚期出血、严重谵妄等症状的患者无法在家接受治疗,仍然需要医疗机构接受。但是,目前临终关怀床位一床难求。今年年底前,黄浦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设立一个50张床位的临终关怀病房,以缓解目前的床位压力。

但可以预期的是,临终关怀会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普通人的视野,成为临终病人可获得的社区服务。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丁介绍,2016年,北京市首批确定15家医疗机构开展临终关怀试点,随后陆续扩大探索。截至2021年底,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达到95家,临终关怀床位数比2016年增长28%。

根据规划,北京将构建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的全面、持续、紧密联系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每个区至少有1家临终关怀中心,床位不少于50张,全市床位不少于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可以提供社区和家庭临终关怀服务。

根据《北京市加快发展临终关怀服务实施方案》,北京将引导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科室;支持在肿瘤科、疼痛科、老年病科等相关科室设立临终关怀床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临终关怀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国卫易发〔2017〕7号)要求转型为临终关怀中心;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临终关怀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实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刘倩贤校对吴兴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17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