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朝代是唐朝。在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的唐代文学中,诗歌文化发展到空之前的繁荣,单从记载的诗人数量来看,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朝代是唐朝。在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的唐代文学中,诗歌文化发展到空之前的繁荣,单从记载的诗人数量来看,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唐诗发展到中唐,文风开始写实化、通俗化。“白元”诗派逐渐兴起,其中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

从小读唐诗三百首,白居易的作品自然耳熟能详,元稹的诗却没那么口碑。但有一句话经常被传唱:“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

如果问其背后的含义,大多数人很快会回答这是一首纪念亡妻的歌,诗人元稹表达了对那份真挚爱情的不舍与坚守。元稹将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相提并论,直言除了亡妻,再没有能让他动容的女人,字里行间坚定不移的爱让人落泪。

每当我们读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古人的这段珍贵的爱情,不禁对元稹多了几分敬佩。但是,当我们真正接近理解元稹和这首诗的寓意时,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老师不去深究这十四个字的原因了。

元稹那些年的风流韵事

公元809年,元稹的妻子魏聪早逝,年仅27岁。元稹为亡妻写下“留思诗五首”,其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

相传,当人们还沉浸在元稹优美的诗句中时,同年他在江陵府娶了一个妃子。如果此时读到诗的后半句“采花懒评,半僧半君”不禁平添几分荒诞。

回顾诗人元稹的一生,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可谓是一位作诗弹琴的大师。那一年,元稹住在他叔叔家,他17岁的表妹崔莺莺对他一见钟情。也许是元稹的花言巧语,也许是表妹的无知和恋爱。很快,他们就在西厢房同居了,并决定终身私了。

但是,崔莺莺根本留不住元稹,因为他慢慢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在赴京考试的时候草草结束了这段感情。

用无情来形容元稹或许不为过。他深深地刺伤了崔莺莺的心,后来写了《莺莺传》为自己辩护。入京求官的元稹,一心只想往上爬,能够升到顶。

很快他就以出众的才华和外貌赢得了大臣们的赞赏。尽管家境贫寒,尚书还是把女儿魏许配给他。魏聪还挺贤惠的,跟元稹吃糠咽菜七年。她的嫁妆首饰被丈夫毫无怨言地“挥霍”一空。

七年间,魏聪怀孕五次,这让后人疑惑:她27岁早逝,可能是在一次次分娩中落下病根。

魏聪死后,元稹留下了这份“留念”,流传千古,留下了元稹一生无数的风流韵事。这首诗的文学造诣也是相当高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这首诗在传世至今的悼亡诗中排名第二,没有任何一首诗能登上榜首。

元稹“淫靡”的诗风

“曾经的大海缺水,永远的琥珀.”是最能体现元稹“颓废”诗风的一首诗。这句话常被理解为:一个经历过茫茫大海的人,很难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除了巫山的云蒸霞蔚,其他地方的云都黯然失色。但很多人觉得诗中的“巫山”二字似乎另有所指。

《巫山余云》出自《高唐诗序》:“妾在巫山之阳,乃高丘之阻。为云,为雨,为夕阳,阳台下。”

相传,当时楚襄王和宋玉正在云梦台游玩。宋玉提到一个传说:“从前,前王常来此地,累了就睡着了。在梦里,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士,她称她为巫山的女儿。她注意到地上的楚王项,愿意把她的枕席让楚王享用。

楚王很快就知道了字里行间的隐情,于是对巫山美女青睐有加。快感过后,巫山的女儿告诉他,如果想重新找回自己,就来巫山。早上是“云”,晚上是“雨”。这个故事慢慢流传开来后,人们经常用“巫山余云”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从此,这幅富有意境的习语流传了下来。

这首诗虽然没有被正式列入语文教材的必修部分,但作为悼亡诗的优秀作品,老师们是不可或缺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但很多老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释疑”,往往会解读这首诗,直到悼念妻子的惨死。

在唐代诗风的两个代表人物中,白居易性格温和,顾及观众感受,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推崇。元稹的诗风虽然平易近人,但个性很强,卖弄技巧是常有的事。

唐代文学家李钊批评他:“元和以后,诗章……学白居易是浅薄,学元稹是颓废。”直到宋代,大诗人苏轼还以“元淡白俗”来评价和比较两人。

这里的“颓废”不是贬义词。李昭对元稹诗歌“颓废”的评论,绝对不是我们理解的元稹诗歌中的“情色”。但就他的大部分诗歌而言,诗歌的风格是独特的:放纵、少拘束、易于表达。

它的线条过于流畅,缺乏必要的克制。至于苏轼的评论,如果后人不偏不倚地理解,从整体上评价元稹是比较恰当的。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唐诗歌创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师是否要解释“巫山云雨”

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家长,我相信只有少数家长赞同老师去“钻研”这个习语和元稹背后的故事。家长不同意,学生想知道,夹在中间的老师往往是最后选择不去“钻研”的。学生提问,就得让百度自己解决。

但是当我们仔细想想,学生们知道“巫山余云”一定会产生不好的想法吗?这种大人对孩子的所谓“庇护”,其实是不合理的。反之,压抑孩子的兴趣很可能适得其反,真的会影响孩子的认知。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纯真,就像孩子可以通过阅读优美的诗句来陶冶高尚的情操一样。即使老师解释了,也不会“如家长所愿”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只是完成了教育过程中应该有的常识。

也没有必要把这首诗从教科书中删掉,就像我们在评价元稹参加新乐府运动时,不会因为他的人格而否定元稹的历史贡献一样。我们在欣赏元稹优美的诗歌时,不会因为背后的曲折而否定元稹的才华。

小结:

今天的教育状况常常让我想起卢梭的名言,教育就是成长。教育应该让孩子的天性和先天能力健康成长,而不是强迫孩子和年轻人接受外来的东西。

老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和规范,也不是通过“保守主义”把一些成年人选择的知识和道德传递给孩子。而是消解学生提出问题的知识,让他们满足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一味地给孩子的认知制造“障碍”,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

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向学生还原历史,当然历史的真实性尤为重要。许多学者说,后人对元稹生平的评论是否真实仍有所保留。毕竟元稹的升迁不是通过正常的程序,在当时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实现他的野心。

而通过这种渠道晋升的人,必然会有恶意的人对晋升的猜测,更必然会有政敌对晋升的攻击。感兴趣的同学自然会继续钻研下去,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历史真相的挖掘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148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