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基础的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基础的关键人物,清初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前身)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尔哈赤有十五个儿子。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最喜爱和重视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被任命为他的继承人。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太年轻了。儿子皇太极凭借自己掌握的后金八旗中的黄旗、黄旗,势力强大,获得了继承权。

努八死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在弥留之际,他召见了他深爱的妻子乌拉·阿巴海,似乎得到了死后的授权。但钟贝勒对多尔衮三兄弟的迅速壮大早有担忧,在拥戴皇太极为可汗接班人9个小时后,就逼迫阿巴海殉道自杀,自称是毛的“遗命”。此时多尔衮三兄弟处境最为艰难。他们都失去了他们的政治支持,并面临着兄弟争夺他们的旗帜。谁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灾难降临?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皇太极继位后,虽然没有对他们动手术,但也通过三次宣誓效忠来贬低他们的地位。尤其是皇太极在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打压了他们两个白旗。就连戴珊、阿敏、芒古尔泰贝勒也是到处拥挤。多尔衮兄弟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要想削弱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三贝勒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得拉拢和扶植一些和自己利益冲突不大的兄弟侄子,包括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年)三月,皇太极废黜了骁勇善战的旗主阿济格,与多尔衮继位孤山贝勒。此时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多尔衮这个年轻人在夹缝中挣扎求存,开始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善于韬光养晦。一方面,他紧跟皇太极以博取他的宠爱和信任,从不表露自己的野心;另一方面在战场上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聪明才智,不断有新的建树。田聪二年(1628年),先随皇太极赴蒙古察哈尔多罗提部,立下战功。皇太极封他为“莫尔根代卿”,称赞他勇敢睿智。半个月后,他继任孤山贝勒。

多尔衮年轻时的成功为他日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进攻明朝,多尔衮在北京汉儿庄、遵化、广渠门等战役中英勇冲锋陷阵,屡战屡胜。一年半后,他参加了大凌河战役,他也参加了攻克坚城的战斗。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多尔衮三兄弟进入龙门,在山西大肆掠夺。结果“宣布大片地区,庄稼受重伤,到处烧毁房屋,夺取堡垒,杀死更多的人,捕获无数的牲畜”。

当然,让他出名的是征服朝鲜和攻打蒙古察哈尔。朝鲜的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李丹汗死于青海大草滩,但残余势力仍散落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军剿灭残敌。结果他第一次遇到了力丹汗的妻子南王母,和佐诺木太吉,趁着大雾包围了力丹汗的儿子尔哲部,劝其就范。双方都发誓要回来。这一次,多尔衮一枪未发,圆满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多尔衮从太素太后(单于之妻)手中得到了失传200多年的元朝玉玺。印章“交龙为新友,光气烂掉”,被后晋拿下,使皇太极称帝,成为吸引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掌管群臣、傅进,出沈阳迎击得胜军,褒扬多尔衮等。皇太子亲自侵韩,多尔衮在列。他率军攻打朝鲜王子、公主、大臣居住的江华岛。他一方面极力劝说他们投降,一方面又“没有办法杀死他们”。投降的朝鲜国王“妻妾在宫下,非常客气”。这使朝鲜君主和大臣们放弃了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两场战役之后,战局骤变,皇太极得以全力对付明朝。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封崇德,在南方称帝,与明朝地位相当。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的战功也让他的地位不断上升。新年庆典大典的第一天,多尔衮率领朱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封为太子和硕睿,多尔衮封为六王之三。那时他只有二十四岁。之后多尔衮率领几个师攻打明朝,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崇德三年(1638年),授“都督”衔,指挥军队破墙入山。他在巨鹿被明军打败,明朝的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进攻山东和山西。多尔衮率兵取三十六城,降六城,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余人,活捉明朝太子一人、郡王一人,杀死郡王五人等。,沉重打击了明朝。移师后,多尔衮赏赐五匹马,白银两万两。崇德五至六年,多尔衮作为晋松决战的指挥官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被急于破城的皇太极惩罚,因为他违反皇太极的部署,派私军士去他家拜访。然而,他作为郡王留在了军中。一方面,他在作战计划上反复周旋;另一方面率领四旗护卫队在锦州至塔山的路上截击部队,在攻破嵩山后率军围攻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向多尔衮的军队投降。宋之战后,明朝只剩下宁远,清军入关是迟早的事。

很快,时间终于到了。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时,皇太极在沈阳清宁宫“猝死”。由于他的突然去世,对身后发生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安排,所以在他悲痛的背后,群臣正在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此时戴珊的两大红旗势力已被削弱,而他本人也已年过六旬,早已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他所有的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岳托和萨哈连都在年轻时去世了,剩下的脱脱·脱脱托也不为戴珊所喜欢。他已经在海上留下了印记,没有发言权。第三代阿达利和旗主骆骆混都颇不愿意做后代,但在崇德年间屡遭皇太极打压。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小两大红旗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但以戴珊的资历和两个红旗的实力,他的态度是可以左右局势发展的。皇太极生前努力中央集权,满清社会日益封建化,自然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参与竞争。就利益而言,两黄旗大臣都希望太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势地位。他们认为霍格的能力更高是因为他有很多军事成就。第六年,天聪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为晋肃亲王,掌管家事,与几位叔伯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将正蓝旗收归己有。合赞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所以这三面旗帜的代表一定支持霍格接班。另一个竞争对手是多尔衮。不用说,他的文武双全,背后有两个白旗和两个勇猛善战的兄弟撑腰。而且红旗、蓝旗、黄旗的一些皇亲国戚暗中支持他,让他更加强大。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他就是吉尔哈朗,蓝旗的主人。

虽然他不太可能参加竞争,但他的反对对其他派系影响很大。无论他倾向于哪一方,都会使力量对比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留下的空位中,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继承:戴珊、豪格、多尔衮。但其实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者。就这两个人而言,豪格是长子,略强,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三面旗,还因为戴珊和吉尔二郎已经感受到了多尔衮的侵略性,所以准备投豪格一票。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了积极的活动,然后从幕后转向了公开。

两个黄旗大臣,吐尔热、索尼、图来、西罕,陷害豪格,密谋良久,找到吉尔二郎,寻求他的支持。而拿着两面白旗的阿济格和多多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登基,并告诉他不要怕拿着两面黄旗的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树立巨人思想的图尔奇命令他的秦冰上弓拔剑护宅,以防万一。

那是1998年8月14日,王聚集在崇政殿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朝的未来。两位黄旗大臣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相持不下,包围了崇正殿;另一方面,手握剑柄,闯入正殿,带头主张立太子,却被多尔衮喝得出格。这时,阿济格和多多随后出来劝说多尔衮即位,但是多尔衮观察了一下情况,并没有马上同意。多多转而把戴珊作为候选人,戴珊则以“年老体弱”为由据理力争,提出多尔衮和豪格两人,意见暧昧。眼看无法顺利通过,他扬言要走出来。两个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席,把剑向前压着,说:“如果我们没有皇帝的儿子,宁愿死,也要从始皇帝地下!”戴珊见有开战之势,慌忙退出,阿紫哥也跟着退出。多尔衮见此情形,觉得自己不可能自立为帝,赶紧提出意见,认为应该让皇太极的幼子福临做皇帝,让他和吉尔哈郎做左右辅政,年纪大了再归政。这个提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立太子时,堵住了两个黄旗大臣的嘴。霍格不高兴,但他说不出来。多尔衮以退为进,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但作为辅政王,他也是实际的统治者。吉哈朗没想到自己会沾光,当然不会反对。戴珊只想大局稳定,没有争位置的想法,对这个方案也没有异议。这样,这一妥协方案被各方接受,但由此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将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多尔衮选择福临为皇帝的原因是一些诗人和作家卷入了他与母亲庄妃的“恋情”。事实上,多尔衮选择福临是因为他只有六岁,所以容易控制,并排除了豪格,从而排除了叶不淑和硕赛王子。二是因为她的母亲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宠爱,地位很高,大臣们更容易选她儿子当皇帝,甚至符合以前皇帝的意愿。当然,林芝龚贵妃的名头比庄妃高,但实际地位不高,所以她只有两岁的小儿子柏木茂物不能入选。同时,辅政王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平衡。既然黄旗和白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登基已经代表了黄旗和蓝旗两方的利益,多尔衮担任辅政也是必然的。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但他一个人上台恐怕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带了吉尔哈朗一起。在对方看来,这是一个打压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看来,这个人比较好对付。至于下层臣民,多尔衮和吉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要的人物,他们带头处理很多政务,所以成为摄政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处理了皇位之争这个棘手的问题,他自己也向权力的巅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一新格局的艾李杜、硕硕、、豪格及其下属,巩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计划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保持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性。当然,他的提议是在自己的皇位之争不易成功后才提出的。是在两位黄旗大臣“剑走偏锋”的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提出的中间或最坏的政策,而不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胸怀宽广。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关系之谜

小庄与妹夫多尔衮的感情纠葛被刻画得感人至深。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吗?他们的爱情能开花结果吗?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关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有三种猜测。据说皇太极死后有一两个人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人并未结婚,仍以礼相待,保持着帝王妻与弟媳的纯洁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有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保持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采取第三种说法。

《孝庄秘史》中,多尔衮和孝庄在蒙古大草原上偶然相遇。多尔衮对美丽的小庄一见钟情,于是对敖包许下终生承诺。剧情很美,可惜根据历史考证,一见钟情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相距数百里,很难相见。第一次见面是在小庄的姑姑哲哲和皇太极的婚礼上。多尔衮三岁,小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两三岁的孩子能不能记住还是个问题。会不会是一见钟情?不,那也是不可能的两人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小壮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正在那里忙着结婚。但新娘不是小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孩。一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时,她嫁给了皇太极。现在,我们认为12岁的孩子应该结婚。而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孩子发育很早。无论男女,12岁都是大龄青年,不结婚就不能结婚。所以小壮12岁结婚是合理的。就这样,只见过三次面的两个人已经结婚了。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多尔衮和萧庄是青梅竹马,说皇太极拿刀跑去夺爱,是极不现实的。其实对于小壮来说,她的婚姻本身与爱情无关。每一个蒙古族妇女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科尔沁部落任何一个女人结婚都是带着沉重的使命。满蒙联姻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曾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疆域横跨欧亚。但是帝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衰落了。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个部分。小庄的科尔沁部落是漠南东部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擅长打仗,但有很多强邻。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南有大明朝。谁都得罪不起。唯一的活路就是依附建州女真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领导人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人很难带领民族再次崛起。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比赛。所以他们愿意把部落里的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族的血液里流着一半蒙古人的血,然后满族和蒙古人共同收复被汉人抢走的山河。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是抱着这个目的结婚的。

所以多尔衮和小庄之间没有一见钟情,没有生死相许。首先,当然是没有机会。两个在团聚上见过三次面的人,相爱至死,是不现实的。其次,没有合理性。对于科尔沁部落的女性来说,婚姻是一种使命的完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位之争。多尔衮和豪格实力相当。如果他们真的合作,满清将不得不亡国。但双方决定各退一步,另立诸侯。通过孝庄的斡旋,福临继承了王位。皇帝还年轻,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政权随时易主。庄妃如何保住儿子的王位?她不得不嫁给多尔衮,这多少有点政治婚姻的味道。

庄妃嫁给多尔衮有三件证据。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张煌言在《简一公辞》中写道,“最后一个生日叫和舍尊,慈宁宫里挤满了人。官纯昨日入新仪注,为太后赐婚大礼。”“上寿”的意思是生日,所以我们应该在谈论生日聚会。“呵呵”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的习俗,有点像现代人喝一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都是人”,意思是太和宫里的人都很幸福。“礼物是为太后的婚事准备的”,说得特别清楚。意思是皇太后的生日和婚宴一起举行。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再到最后的“太上皇摄政王”。最后,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从秘密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清代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是北陵、东陵和西陵。皇太极的墓地在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小庄葬在河北遵化的董卿陵,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初的丧葬制度,无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和皇帝合葬。小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电视剧里多尔衮似乎如痴如醉。除了我不情愿地请了一个小玉儿做我的妻子,我没有要过妻子。其实不算小庄,多尔衮有10个妻妾。但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此外,晋松战争后,多尔衮非常虚弱,他不能再有孩子了。这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和他不可能生孩子,如果生了,是王子还是王子?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构成威胁。似乎他们的婚姻有些名不副实。而且多尔衮一生短暂,不到39岁就病死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顺治的重担就落在了小壮身上。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支撑年轻的顺治度过了皇位交替的风雨,并辅佐孙子康熙登上皇位,实现了权力的更迭。她度过了坎坷曲折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美丽的传奇。

历史上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孝经秘史》中多尔衮是怎么死的?镇守山西大同的明前都督蒋贤得知多多已死,多尔衮被感染,叛变。多尔衮受不了福临的讥讽,不顾大玉儿的劝阻,执意领兵讨伐姜仙。没想到,多尔衮虽然杀了姜贤,但他自己也受了重伤。这就是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的死因。那么历史上多尔衮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多尔衮是个什么样的人?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去古北口外打猎。打猎时从马上摔下来摔伤,治疗失败。他于12月9日在卡拉市去世,享年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皇帝追封为义帝,庙号承宗。多尔衮的葬礼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葬在北京东直门外(今新中街三条3号附近)。

多尔衮临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在他的身边,他们进行了一次秘密的谈话。多尔衮一息,阿济格立刻派他的统帅三百骑兵飞经北京,颇似军事政变。作为多尔衮的心腹,大学士林岗知道了底细,立即上马飞进北京,安排关闭城门,并通知诸王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顺治帝听了群臣的建议,把三百匹飞马收押起来,一网打尽。齐格带着多尔衮的灵柩来到北京,立即沦为阶下囚,被送进监狱禁闭。他试图在监狱里点火,被命令自杀。这一行动切断了多尔衮自己的势力,对多尔衮的清算开始了。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多尔衮和顺治小皇帝是怎么结仇的?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交了一封检举信,揭露多尔衮与其党羽合谋,企图将两面白旗移至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谋篡权”;他还说,他秘密为皇帝制作了皇帝的长袍,他的家族有一批送给皇帝的珠宝。

这时,年仅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个掌管国家大事。他召集了一次主权大臣的秘密会议,宣布了郑亲王·吉尔哈朗等的王位。,并对多尔衮提出了几项罪名,主要是因为“明显的叛逆之心”。年轻的天帝福临向所有的王子宣布:“多尔衮阴谋反对你是事实。”多尔衮被撤了皇位,他母亲和妻子的教规都被剥光了。

当时在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争》中记载:“顺治皇帝福临下令摧毁雄伟的阿玛尔国王(多尔衮)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下他的头,暴露在公众面前。他宏伟的陵墓化为灰烬。”1943年夏天,盗墓贼挖开多尔衮陵墓的主墓,却在地宫里发现了一个三尺多高的蓝色花坛子,里面装着两段木炭。当时主管墓地的王世全对盗墓贼解释说:“九皇子在后面受刑,金银圆宝全挖出来了。据说墓地被抢了9次。罐子是骨灰瓮,虚惊一场(象征尸体)。”彭懿笔记中关于烧骨扬灰的说法当然可以相信。

舜帝痛恨多尔衮。福临讨厌多尔衮有很多原因。

多尔衮想当皇帝。暂时不做皇帝只是一种策略,对小皇帝是一种威胁。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一己之力,加皇叔的摄政王为太上皇的摄政王,以皇帝的口吻批诏。当时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着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并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妻子娜拉为太后,自己以皇帝的身份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向众王之臣回忆当时的事情说:“当时摩尔根王摄政,我只是交接一些祭品。我不能参与任何重大的国家事务,也没有人向我报告。”多尔衮一旦有机会继位,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理由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多尔衮在福临愤怒的一个焦点是抓捕豪格,抢走他的妻子。顺治元年四月,当年支持豪格的正黄旗首领何向多尔衮举报了豪格的阴谋,说豪格很后悔自己在继位事件中失策了。其中一句触犯多尔衮的话是:“我,豪格,要撕裂他们的脖子。”多尔衮以“将军请杀豪格王”为由,企图谋杀豪格。因为他的同胞兄弟顺治皇帝哭着不吃饭,他不得不避死。顺治五年后,反对毫克的人建议处死毫克。多尔衮假装说:“我受不了这样的惩罚!”将豪格禁闭,等于判了无期徒刑。几个月后,霍格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监狱里。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做自己的妃子,怕这样会让后人笑话,暗中安排大学士林刚不要在历史档案中留下任何痕迹。

娶孝庄皇后,皇帝的妻子,是福临讨厌多尔衮的难以言说的原因。孝庄皇后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多尔衮是个好色之徒。没有历史记录能说明他娶了多少个妻子。他原来的老婆福晋博尔济吉金氏刚刚去世,不久就抢了我侄子豪格的老婆做妾。后来,她多次在朝鲜举行选美比赛,并在八旗地区寻找焦。至于韩家,任她任意糟蹋。他不放过寡妻萧庄太后,可以理解。

工作四十三年后,李鸿读了回忆录,认为多尔衮“立国开基,以成大一统之业,立下了最大功劳”,明确平反,还了原职,成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来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缔造者。乾隆皇帝重新评价他是非常正常的。但为了避免日后挑起朝廷纷争,诏书上说:“为了后人的征信,以前所有关于此事的诏书,一律不列入国史。“所以关于多尔衮的档案都被销毁了,甚至八旗同治中的多尔衮传记也只记载了他死后的一些事情,所以后人很难弄清多尔衮死后清算的真实性质。

多尔衮不幸的原因是史书怪他想当皇帝。隆帝认为这是“假叛国”。他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成为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都不想在他们成为皇帝之前成为皇帝。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当了皇帝就有罪?问题是皇帝如何对待反对派。彭懿认为多尔衮“先称摄政王,后称父皇,后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一个没有头衔的皇帝。但多尔衮“成不了什么事,拥兵有胡子,骑虎难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多尔衮不是被政敌所灭,而是被支持者阿谀奉承所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份当年审讯多尔衮心腹林刚的档案,上面写着“林刚日夜去见墨根王,奉承他”。多尔衮死后,在之前“太上皇威武之恩”的呐喊中败下阵来。至于反对派,如果多尔衮能够像李世民那样采纳魏徵,可以说他已经有了计划。或者退一步说,他生前在反对派的批判监视下,能够做到自律谨慎。不要和朝廷大臣扯得太远,反对他的人就不会那么冲了,那样他就没有好下场,造成整体的垮台。

反正没有多尔衮,日后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无成,多尔衮对清朝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485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