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分布图(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威廉·谢尔登(William Sheldon)使用了数千张常春藤联盟学生的照片,创建了最初的人体类型分类。根据他的分析,他将人体结构分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威廉·谢尔登(William Sheldon)使用了数千张常春藤联盟学生的照片,创建了最初的人体类型分类。根据他的分析,他将人体结构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起初威廉·谢尔登想研究身体形态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实践证明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然而,这种分类的概念很快被体育科学家接受。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体型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天赋,也认为“体型决定了一个人的饮食和训练”。这一理论的观点如下:

人体结构分布图(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

内胚型的特点:体型比较大,容易增肌和力量,但不容易减脂,适合最大力量的比赛;

外胚层的特点:又高又瘦,肌肉外显,很容易减脂,但是增肌是个大问题,适合做模特。

中胚的特点:兼顾了内胚和外胚的优点,生来就是为了拿世界冠军。

且不说上述理论对不对,如果硬要说这些胚层与人的外貌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主要发育成人的肠道;中胚层主要发育成肌肉组织,外胚层主要发育成附属组织,如皮肤和毛发。很明显,体型分类学用的词和生理学用的词完全不同。

人体结构分布图(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呢?有一种非常细致的计算方法,叫做希斯-卡特计算法,需要测量你身体相关部位的数据,带入公式计算。我把详细的计算方法放在文末,你可以自己算一下[1]。还有一个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就是照镜子:如果你的身材又高又苗条,那就是外胚层;若短而壮,则为内胚层;如果是匀称的,就是中等胚型。

那么我们的身体特征能告诉我们什么呢?1994年的一项研究[2]首次提出了一些证据,即内胚层型(矮壮)的人比外胚层型的人在训练中能获得更多的肌肉增长。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训练模式下,体型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比如中胚层的训练者在短跑训练中速度提升最大,外胚层的训练者在有氧耐力训练中提升最明显。一些研究认为,如果运动员在适合他们身体特点的地区训练,他们将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人体结构分布图(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

但在实验研究中,关于身体形态与训练类型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冲突。比如对柔道和业余训练者的研究发现,中胚型与力量和爆发力呈正相关,外胚型呈负相关。但是大部分高水平的职业跆拳道运动员都是外胚层[3]。对业余训练者的研究表明,中胚层与深蹲和卧推的力量表现呈正相关,外胚层则相反,但内胚层不能预测力量表现[4]。其他研究表明,外胚层和内胚层都与力量表现负相关。【5】

以上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至少说明,体型至少不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呢?

其实体型并不能预测一个人擅长什么运动。体型和运动成绩充其量只有微弱的相关性(更不用说因果关系了)。用体型来计算握力,我们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结论(注:握力是一个人天生力量的表现)。其实用身高、肌纤维类型、神经系统特征来预测力量更准确。

再者,对于优秀的力量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力量表现与肌肉发育呈正相关(即肌肉越发达,力量表现越好);对于发展相对力量的运动员,其运动成绩与体脂率呈负相关(即体脂越低,运动成绩越好)。所以肌肉量才是运动员真正关心的。

至于体脂,我相信我的粉丝们有自己的科学判断:饮食结构和热量平衡是决定体脂的关键因素。你的天赋(体型)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但它永远无法决定你未来生活中有多少肌肉和脂肪。

当然,也有人喜欢把自己归为“内胚层型”,给自己找一个乱吃不减脂的绝佳“理由”;还有的给自己贴上外胚层的标签,拒绝做力量训练,让自己变强。这些行为只是懒惰的另一种表现。

//科学健身,关注Eich//

参考资料:

1.希斯-卡特算法(来源:维基百科体型和体质心理学)

人体结构分布图(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

2、体型对负重训练引起的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适应的影响

3、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体型分析,用于运动健康科学,智雄诺,朱金玄和金俊焕

4、体型对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Helen Ryan-Stewart等。

力量与体型和体型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453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