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候补委员是什么级别(候补委员的候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中央候补委员一般指“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属于党内高级干部。但中央候补委员属于党内身份,不是领导职务,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首先,介绍一下“中央候补委员”的有

中国的中央候补委员一般指“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属于党内高级干部。

但中央候补委员属于党内身份,不是领导职务,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

首先,介绍一下“中央候补委员”的有关概念。

先说中央委员会。这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我们经常听到“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是它的简称。

中央委员会由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成员包括“委员”和“候补委员”,都是党内的执政骨干和优秀代表。

其中,“中央委员”的简称为“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简称为“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一般干满一届任期(5年),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会中途退出。他们根据需要每年参加一次或两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和决定全党和全国的重大工作、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

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央委员会在出席全会时有投票权和表决权;中央候补委员可以列席、发言、讨论,但没有最终投票权。

当然,如果由于疾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出现空的空缺,中央候补委员可以根据得票多少补缺,在届会中途成为中央委员。

中央候补委员是什么级别(候补委员的候补到底是什么意思)插图

然后,介绍一下中央候补委员的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委员”的来源相对固定,能够当选的干部都将在党政军群中担任重要职务,均为省(部)级以上干部,副战区级以上军官。

但“中央候补委员”的来源是多元的,包括副省(部)级以上干部、兵团级以上军官、群众团体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科研人员、工农基层代表等等。

以2017年选举产生的172名中央候补委员为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部分省委专职副书记;

2.一些重要城市的市委书记,比如15个副省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

3.部分省、副省(部)级党政干部;

4.一些副战区级和主要军事级别的军官;

5.一些少数民族的代表,如壮、回、满、维吾尔、藏、蒙古等主要少数民族,都有党员干部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6.部分科研人员代表,主要是两院院士;

7.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如央企负责人、高校负责人等;

8.一些基层代表比如工人农民,比如鞍钢的一个基层主管,兰考的县委书记等。

可见,中央候补委员来源广泛,既有副部级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也有科研人员和基层代表,行政级别不一。

所以中央候补委员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很多朋友认为“中央委员等于副部级”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而在中国几千名副部级干部中,能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只有100人左右,可谓是几十个人中的一个。

因此,一般认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含金量高于副省(部)级。

最后,介绍一下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优势。

目前,我国党员人数已超过9500万。只有这样庞大的基数,才选出了200多名中央委员和170多名中央候补委员。可想而知,选拔标准很高,要经过多重考察,优中选优,优中选优。

因此,能够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党政干部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们未来的发展会很有前途,往往能够走上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

欢迎喜欢,关注@中中中中中,和大家一起说说体制内的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443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