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

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为了实现“仁”,儒家以“亲爱”为基础,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纵向关爱父母长辈,从而在宗族之间传递“爱”,同时横向关爱兄弟姐妹,通过这种对父母兄弟姐

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为了实现“仁”,儒家以“亲爱”为基础,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纵向关爱父母长辈,从而在宗族之间传递“爱”,同时横向关爱兄弟姐妹,通过这种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传递给全世界所有的人,从而实现“天下兄弟”。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

在此基础上,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方法。“忠”是一种积极的“仁”,也就是说“我要为别人出头,我要取得成功”。在让自己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空的同时,也想让别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一定程度的生存空间/

这是帮助别人站稳脚跟的积极的“仁”,而“原谅”是相对消极的“仁”,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孔子希望通过这两个要求,使人能够把其他人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并从自己传播到整个社会和全人类。

孟子提出“仁爱”的底线,恻隐之心

这两点也是孔子对儒家最重要的贡献,而在孔子的背后,孟子在“相亲相爱”、“忠恕”的基础上提出了“仁”的底线,这也是建立完整的道德基础的底线,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慈悲”。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1)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应该是全人类共有的,以“恻隐之心”为底线可以很好地建立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那么,“同情心”对道德体系有什么作用呢?它和《吻之爱》、《忠恕之道》有什么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个问题,并看看。为什么说以慈悲心为底线就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

首先,虽然“以吻代爱”和“忠恕之道”非常合理,符合人类行为的基本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理论没有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两点似乎并不难做到,至少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难。

因为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之常情,自己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通过血缘关系延伸出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切道德基础的要求。看起来这些要求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难,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没有。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别人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侵犯。从这个角度来说,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我们其实不应该杀人。这种杀戮包括人和动物等。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2)

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悖论,比如,一个人的敌人该不该杀?罪犯该不该被杀?甚至,食用动物该不该杀?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会说,杀不死就别杀。毕竟杀人是无情的。

这个答案暂且称之为正确。但是,上面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些人或者其他生物是杀不死的。比如一个杀人狂,继续疯狂作案,如果不处死,可能会威胁到更多人的生命。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到底要不要杀?

如果你结束了他的生命,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可能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如果你不结束这个人的生命,那么他会侵犯更多人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更不人道的行为。那么,这种人应该怎么分类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答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只能说,能杀不能杀,肯定不会杀,非要杀,也不能虐。比如对待敌人,对待犯罪嫌疑人,对待吃动物,其实都应该用这个原理。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3)

我们国家到现在也没有废除死刑,同时大部分人也很难完全吃素。因此,我们无法避免通过人工手段杀害其他人或动物。但是,另一方面,死刑虽然存在,但是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更人道的方式,比如游街示众,等等。屠宰食用动物时,要尽量减少。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仁”,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有些东西理论上说不通,但现实中总有改变的空间。或者说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时候,理论和现实都需要退一步。那么,这个退一步讲的标准,其实就是慈悲。

齐宣王与“同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恻隐之心”这个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孟子曾经在会见齐宣王时提出一个问题,说:有一天,国王放走了一头待宰的牛,换上了一只羊。是真的吗?齐宣王说,是的。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4)

孟子又问,齐王为什么要这样做?齐宣王回答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发抖,也不能看着它死而不咎。”孟子又问:“羊和牛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齐宣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他其实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针对齐宣王的回答,孟子说,事情其实很简单,因为齐宣王只看到了牛被宰前的情景,而没有看到羊被宰前的情景。如果齐宣王看到了羊,或者先看到了羊,那么结局可能会不同,或者齐宣王也会为此感到难过。

其实这就是不堪之心,也就是“仁”。对此,孟子也得出一个结论,“心足为王”,意思是说,有了这个爱,就可以实践王权,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5)

所以慈悲简单来说就是“不忍之心”,意思是人或其他生物不忍心看到自己无辜而死。是一种对众生平等慈悲的感情。这种“不堪之心”不仅会作用于人,也会作用于牛羊等动物。因此,当齐宣王看到一头即将被宰杀的牛时,他对它感到怜悯和同情,然后他选择了让它自由。

那么,为什么“慈悲”是道德的希望和底线?

其实人为了生存,难免会做一些自己不能承受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可能不认同的事情,比如说屠杀一些动物什么的,可能会对这个动物有些怜悯。

然而,为了生存,我们仍然剥夺一些动物的生命。甚至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做一些违背自己本性,或者说违背基本情感的事情。

那么,既然大部分人都不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因为当所有人都不只是做好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以一个人有没有做好事来判断他是不是好人。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6)

比如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在走上不归路之前,也可能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那么,应该把他归为好人还是坏人呢?所以好坏这个概念是有歧义的。

对此,孟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要看这个人是否有不堪之心,即是否有“恻隐之心”。只要他有此心,就有希望成为“仁者”。

因此,在上面的故事中,孟子并没有要求齐宣王放羊,或者说他在知道齐宣王用羊代替了牛之后,并没有批评齐宣王的做法。他反而肯定了心够了。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好坏的标准其实是停留在人类认知的底线之上的。有同情心不代表一个人就是好人。所以在孟子的学说中,有同情心的人是有希望为仁者,同时也只是有希望而已。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7)

比如一个罪犯,他可能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但是他没有控制自己不去做。所以,我们不能把他的思想作为他定罪量刑的标准。也就是说,在是非问题上,同情心其实没那么重要,或者说“同情心”不是评判的标准。

其适用范围更倾向于人伦伦理。在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地方,在一些细节上,或者在公序良俗方面,同情心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换句话说,“慈悲”其实是底线。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不代表他是好人。但是,如果他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那么这个人的人性就需要考虑了。所以,“慈悲”是建立“道德”社会的希望。

有了“慈悲心”,人其实可以更好地“推己及人”。例如,在上面的故事中,齐宣王最终选择了放牛。那么,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不忍心看着这头牛无罪而死,但问题是,如果一头牛颤抖而死却无罪,这和齐宣王有什么关系呢?

相反,牛被宰了之后,还能享受一顿美餐,那他为什么要放生呢?最好的解释就是我通过这头牛看到了自己。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8)

我们常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人际关系中,最难的是你不忍与之无关。就像齐宣王一样,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想到如果自己是那头牛,他会被无缘无故地宰掉,但是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可能会死不瞑目,所以他选择了放手。

当然,这种心理活动,也许齐宣王自己并没有注意到,但在那一刻,几乎本能地感到抱歉,而这种几乎本能的感觉正是同情心的具体表现。

所以,人有了慈悲心,其实就能有更好的慈悲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所谓的“宽恕”,其实就是要求人们把自己当成与众生平等的对象。这样一来,他们不想悲伤,自然也不愿意也不忍心让别人悲伤。所以,一个人只要有“同情心”,就证明他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心理能力。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9)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只能证明一个人有一种心理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当这个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真正成为“仁者”。有能力只是基础,之后他还需要大量的努力才能达到仁的高度。

人有了“慈悲心”,到那里会更方便。因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不宽容,引申为对世界全人类的不宽容,再引申为普世仁爱。

同时,要有同情心也不难。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恻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例如,如果一个婴儿即将掉进井里,相信任何路过的人都会上前帮忙。这其实是慈悲的表现。并不是一件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有的,可以不自觉应用的东西。

所以,只要把这种每个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扩展到万物,其实仁是可以实现的。这其实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所谓“人都有不能忍的时候,忍了就善良了。”

结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慈悲”的确是道德的基础、底线和希望。人只有先有同情心,才有一种对他人同情怜悯的心理能力,才有自我评价的基本条件,一个人才能做到不强加于人。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全文翻译)插图(10)

所以,比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慈悲”更为根本。换句话说,慈悲心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础。

再者,“慈悲”不是不可企及的东西。它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在生存过程中每个人都用过。只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慈悲”的用途,并将其传播到万物,实现仁其实并不是很难。

事实上,现在的法律其实规定了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对跳出道德层面的人进行约束。在道德层面,很多人追求的东西其实无关紧要。他们高高挂起,与自己无关的就不理会。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同情心,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同情心。

当然,我们上面说过,“慈悲”也是道德层面的。在对错的问题上有没有同情心,其实并不是衡量最终结果的标准。我们可以允许好心人为了一些事情做坏事,但是在一些根本的原则问题上,不管我们是否知道这件事情,都不能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

所以,在道德层面之内,在人类认知的底线之上,“慈悲”其实是一个道德社会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只有在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同情心之后,我们才能谈论道德社会的建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40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