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医生准吗(良心电池医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在实验室里,王佳俊正在进行电池测试研究。本报记者张摄核心阅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系主任王佳俊被称为“电池医生”。多年来,他致力于管理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电池医生准吗(良心电池医生)插图在实验室里,王佳俊正在进行电池测试研究。本报记者张摄

核心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系主任王佳俊被称为“电池医生”。多年来,他致力于管理和改善电池健康状况的研究,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他看来,摔倒多少次并不重要。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解决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口袋里的手机,路上的车,泰空站空 …电池无处不在。

“我们的研究可以让各种电池更安全、寿命更长、容量更大。”哈工大电池实验室里,一排排充放电仪器闪着指示灯。早上8点之前,王佳俊已经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谈到研究,他言辞严谨。

80后的王佳俊是哈工大电化学工程系主任、特种化学电源研究所副所长。获得“中国电化学青年奖”荣誉,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在国内率先将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应用于电池研究,实现了对电池的“把脉”,管理和改善电池的健康状况,因此也被称为“电池医生”。

“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但我想创造价值,带来变化,做伟大的事情。”王佳俊从小就喜欢阅读名人传记。“他可以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清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1997年,17岁的王佳俊不顾父母反对,决定报考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系——在祖国寒冷的东北角学习当时被称为“冷门”的专业。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工业发展也离不开化学。”王佳俊认为,道路的选择应该关注行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一时“忽冷忽热”。“当时怎么会想到电化学专业会现在这么火?”

2001年,王佳俊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出国深造,研究同步辐射多维成像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给电池做‘CT’,检查身体,治疗疾病,让它更加‘健康强壮’。”

这项研究需要结合物理理论和方法,所以王佳俊会以跨学科自学的方式“从零开始”,再结合自己的化学背景进行学习和尝试。在9年时间里,王佳俊的科研水平迅速提高。

2017年,一次回国交流让他觉得回国的时机已经到来:“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企业和平台激增,技术快速升级。电化学储能技术是一项战略性技术,各国都在加紧布局。我觉得回国不仅能建功立业,还有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空。”

回国后,王佳俊根据国家需求,进一步将研究重点放在“电源健康诊断与延寿技术”和“高可靠性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领域。“现在来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作为新时代的研究者,我们应该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在王佳俊看来,只有胸怀“国家之大者”和“人民之小者”,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摔倒无数次不要紧,但一定要思考总结”

“这是新一代电动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的电池原型。”谈到电池,王佳俊特别兴奋。实验室充放电仪的夹子上,各种电池琳琅满目:薄如锡纸,精致如纽扣……

在这个“电池森林”里,王佳俊经常工作到晚上。不仅如此,为了便于24小时监控实验,他连续半个月睡在实验室楼下的车里……然而,起初,王佳俊的实验屡屡失败。

“我刚开始的时候,就像在山洞里做手术一样。”王佳俊承认,许多技术都是“从零开始”的。从研究路径到检测手段都没有“现成的道路”,只能一步步摸索。失败的设计方案堆成一座小山,耗尽的电池盒装满了几个箱子。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屏幕上不完美的数字,王佳俊并不气馁。

“摔倒无数次不要紧,但一定要思考总结,找到问题,然后爬起来继续走。”五年来,王佳俊团队不仅全面分析了高性能锂电池的性能衰减机理,完成了以固体电解质替代易燃液体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全新的智能状态诊断和寿命阈值误判防止技术,将锂离子电池寿命智能预测准确率从不足80%提升至96%,让电池更智能、更安全。

"结果应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应该交流和更新."如今,王佳俊的团队已经为全国数十家领先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智能电池。“如果存在隐患,电池可以自我修复,就像人体免疫系统一样。”王佳俊非常兴奋。“这些技术将来一定会实现的。”

“最让我骄傲的是身边的孩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1814201班,号称“学霸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大头”王佳俊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经历过考研。只要心中有梦想,坚持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去年年底,全国研究生考试前三周,王佳俊作为班主任,和班长一起联系每个同学的导师和家长,邀请他们写贺卡等方式,鼓励大家做最后的冲刺。王佳俊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如果你遇到任何困难,随时和我联系."面对学生,这是王佳俊经常谈到的。

修改简历、指导留学文件……王佳俊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科研之外的大量时间。“学习很严谨,平时也是个‘暖男’。”博士三年级学生孙雪是王佳俊的学生。“王老师给博士班的每个人都办了健身卡,逢年过节送小礼物,早上班还带了早餐。”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很多榜样."据王佳俊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青年教师从五湖四海汇聚在哈工大。短短10多年,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培养了一批“国之重器”的代工厂。课内外,他经常讲述哈工大几代人不断奋斗的故事。“希望所有学生都能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传统。”

红色故事讲不完,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现在,一批新时代的哈工大人正在茁壮成长。

“最让我骄傲的是身边的孩子。”第一届毕业生的选择给王佳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几年,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很吃香,有将近一半的人加入了科研院所,而不是薪资高出数倍的外企。他们有理想,有情怀,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规格严格,在家辛苦。”谈到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王佳俊背诵了校训。“我们几代科研工作者辛苦了,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难题迟早要解决。”《人民日报》(2022年08月16日第13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37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