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什么意思(生命弥足珍贵什么意思)

[教育沙龙]立志做一个大人物,潜心于大学,努力培养伟大的人才。——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队伍的代表。光明日报记者金晓燕对话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团队负责

[教育沙龙]

立志做一个大人物,潜心于大学,努力培养伟大的人才。

——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队伍的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金晓燕

对话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孙瑜

邹常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负责人

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学团队组长张华光

丁文江交通大学,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带头人。

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负责人韩家怀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当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创建黄大年式教师队伍的活动。截至目前,已创建两批401名教师团队。这是一群修身养性、潜心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立志当大教师、潜心学习、努力培养人才的教师榜样。我们邀请了五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请他们分享成为好老师的路径和方法,讲述他们在教学科研中难忘的故事,谈谈如何把学习、做事、做人统一起来,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立志做大先生 潜心做大学问 努力育大英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负责人邹常春正在工作。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1.一个好老师应该能够“承上启下”

记者:人们在全国高校看到黄大年式的教师团队,首先想到的是团队成员的第一身份是教师。或许,在报考高校的时候,同学们会对这样的团队有更多的期待和向往——这里有好老师,也有大先生。大先生是“经之师”,也是“人之师”。他是大学精神的创始人和传承者。当然,大老师也是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在成为大君子的道路上,你是如何实现晋升和飞跃的?

邹常春:我经常用一句话来鼓励我们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学生,那就是“仰望星空空,脚踏实地”。他们希望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放在国家坐标系中,利用我们地球物理学家高超的探测技术,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要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同时对学习和工作要有踏实务实的态度。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万里路。我们团队培养了一批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优秀学生。很多出国深造的学生学成归来,成为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顶梁柱。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也诠释了这种情怀。

张华光:从教30年,我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概括为“创新、发展、严谨、求实”八字方针。我经常提醒学生,科学是严谨的,它需要创新和发展,但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无论如何也爬不上科学的高峰。有一次,一个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因为觉得自己创新能力不足,被发现想退学。我用“三步走”进行指导:第一步,让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推导我的公式;第二步,给学生举个例子,让他们用这个方法做模拟;第三步,给学生几篇文章,让他们写一篇评论。十天,写了一篇文章,发给国际杂志,一针见血。从此,这个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发出来,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

丁文江:“老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始终认为,培养优秀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要真正把学科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中。我们团队中的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承担500课时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采用“技术原理认知+理论体系学习+科研案例分析+综合实践创新”的新型工程训练模式,在本科课程中增加热加工综合实践研究,将知识点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韩家怀:学校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类知识的传承。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能够“承上启下”,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成果,传给后人继续奋斗。无论是“师”还是“师”,首先,教师要承担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当本科班主任。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需要了解学生。我们60%以上的队员陆续加入了班主任队伍,通过班会、茶话会等形式,在学业上指导督促学生,在生活上为他们答疑解惑。

要了解学生,就要主动多交流。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吃饭,这样可以和每个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只要我在办公室,门总是开着的,学生有事可以直接进来。

我觉得学生认识自己尤其重要。就如何做科研而言,首先要看你会不会提问,提问的水平决定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无法回答提出的问题是科研的关键。我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我和我的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有同样的想法。我们联合建立了厦门大学贝特勒学院,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生命科学领域世界级大师的指导和熏陶。Beutler教授说:“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一百年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被遗忘,但学院的教育会继续下去。”每个队员都用自己对教学科研的热爱,孜孜不倦地践行着黄大年精神,用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求知探索。

立志做大先生 潜心做大学问 努力育大英才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带头人韩家怀指导青年教师科研。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2.“做研究,要有劳模精神”

记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有多重身份,是教师,也是科研人员;教书育人是使命,做科研报国更是义不容辞。很多老师不仅把工作重心放在课堂上,也放在实践的第一线和科学的前沿。其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如何锤炼你“坐了十年冷板凳”的韧劲,你“不破楼兰永不还”的勇气,你“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主动性?

孙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目光,不仅要回望历史,更要聚焦文学现场,关注最前沿文史的发生和成长。作为教师,不仅要在科研领域多教学生,还要引导青少年着眼当下,以最新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完成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离不开“韧劲”、“力度”、“进取心”。总之,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学习志向。要不断进取,就要把爱和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言传身教,这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光荣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研究者,我们要走在研究的最前沿,既要领略学术研究的深刻魅力,又要从学术奉献的热情中感受自我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保持热爱,时刻回望自己的初心,同时锻炼自己的耐力,以长跑的姿态迎接挑战。

邹常春:我们团队秉承“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育理念,瞄准地球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勇于探索。

上天堂比下人间还难。我们团队积极参与了此次地面之行的科学钻探研究。自2000年以来,我们参与了江苏东海、四川汶川和云南腾冲的科学钻探和测井工作。2013年起,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项目中负责宋克2井的测井任务。测井是科学钻探过程中实现原位探测的唯一途径,通过将精密仪器下放到几千米深的井中来收集地球物理信息。超高温井眼环境是宋克2井测井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5000米以下井内温度过高,一般仪器无法放下测量。必须采用最先进的超高温测井仪器和技术,设计出非常合理的测量方案,整个测量过程必须争分夺秒。宋2井井底温度高达241℃,是目前国内最高温度测井记录。

正是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才有了宋克2井珍贵的科研数据,为探索地球深部奥秘、寻找深部能源和资源、破译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科研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是对黄大年式教师最好的注解。

丁文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淡定”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第一个素质。人和学者都要有一些“麻木不仁”的能力,学会包容,学会吸收,学会包容,学会平淡。只有在一个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努力,并长期乐在其中,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做科研,如果有创新和技术原型,这才是有效的科研;如果没有原创,没有效果,仅仅是模仿和复制,是完全无效的科学研究。“要精于材料,材料要做成材料,材料要做成工具,工具要好用。”科研工作者也要关注国家的需要和民生的发展,把学术研究和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

韩家怀:科研的开花结果不是一朝一夕的。我经常跟学生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为之努力。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努力才能做好。做科学,要有劳模精神,追求自己取得的成绩,不要在乎自己得到的东西。你不能在开始做之前就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应该带着尊重和知识坚持下去。“修身必尊,学为知行。”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努力践行的团队文化。做科研要有大情怀和大格局,深耕一门学科,潜下心来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我们的实验室一直在处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命运调节的新机制。多年来,团队成员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许多论文被著名杂志录用。

每个人的初心,都是对科研本身的热爱,对未知探索的渴望。我做科学研究是因为我热爱它。只有爱才能坚持。克服困难的方法是找到问题并解决它。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解决方案。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做的只有思考,行动,坚持。

立志做大先生 潜心做大学问 努力育大英才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组长张华光指导学生做实验。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3.“第一要务是教育人民”

记者:科学是需要传承的。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如何凝聚和塑造团队力量?如何培养有能力、有成就的建设者,敢于开拓创新的接班人?

孙瑜:首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就学生而言,我们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只有通过更多的互动交流,我们才能打破障碍,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答疑解惑,老师要做学生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的必要条件。最后,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帮助和放手。鼓励学生勇于带头,不怕犯错,勇于创新。

张华光:我一直相信,只有项目才能出成果,才能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我们要抓住科研项目这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帮助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我们团队中,孙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计划“转化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的专项相关工作;刘金海教授成为海底管道内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主力军;杨东升教授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奋进。

丁文江: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是育人。我们团队中有很多40岁以下的年轻教授和研究人员。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成为中国镁工业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镁研究基地之一。团队的发展过程可以用“吃——吃得好——吃得开心”三个阶段来描述。“吃”是为了生存,“吃得好”是小康生活,“吃得开心”就是大家都能高效工作,愉快相处。希望团队能做到四个“N”:耐心、忍耐、自省、涵养。团队成员在境界、心智、能力、激情四个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在我们团队内部,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韩家怀:一个团队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队成立之初,我就说过,要让这支黄大年式的教师团队成为一个载体、一个牵引,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汇聚力量,推动科研攻关、育人目标的实现。我们团队有“师生档案”和“免疫学团队”。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经常就教学、育人、科研攻关等问题进行交流。团队成立以来,成员围绕该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我们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集体努力,让集体的力量最大化。

在这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中,年长的充满了科学经验和奉献精神,年轻的充满了激情和创新活力。我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美好。光有团队远远不够。我们努力打造一流的平台,提供一流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把损失降到最低,让科研人员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光明日报》(2022年5月24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36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