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观察(定性观察的例子)

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对儿童行为的有效观察是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五步走”模式,以期为教师观察儿童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对儿童行为的有效观察是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五步走”模式,以期为教师观察儿童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明确观察目的,关注观察点。

有效的观察必须是科学的观察。科学观察必须基于目的。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观察同年龄组或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行为,观察一个或几个儿童在特殊环境中的行为。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可以帮助教师优化引导方向或方式,使儿童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有效的观察应该从明确的观察目的开始。否则,观测只是一个“东西方碰撞”的无效记录。

案例1:

刘老师想知道孩子们在搭建游戏中的探究和配合,所以每当孩子们玩搭建游戏时,她都会仔细观察整个过程,把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记录在本子上。但是,儿童的建构行为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显然,在案例中,刘先生的观察点过于宽泛,没有聚焦于一个观察点,导致观察目的不明确。一个行为问题往往需要持续的观察才能找到根源。所以刘老师要在每次观察中确定一个观察点,明确一个观察目的,从而解决孩子在游戏中的一些行为问题,比如同伴合作的水平。

根据观察计划确定记录方法。

如果说明确观察目的是保证准确、有效、科学、合理观察的前提,那么制定观察计划就是达到目的的必由之路。所谓观察计划,是指对具体观察对象及其行为的界定,观察情境和次数的设定,观察记录方式的选择。但这一环节在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导致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教师的判断,观察成为“心血来潮”下的无效产物。

案例二:

最近沈先生发现多多经常在游戏中扔玩具,于是决定采用跟踪观察法,通过详细的现场录音了解其行为意图。但扔玩具的次数并不规律,所以沈老师经常顾此失彼,导致记录的扔玩具次数与实际扔玩具次数不符,无法对多多的行为做出真实客观的判断。

即使明确了观察的目的,沈老师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观察。原因是她没有建立观察计划,导致观察和记录方法选择不当。其实观察孩子行为的频率,合适的方法是时间采样。

既要严格,又要灵活。

在观察和观察计划两个环节准备好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行为观察了。教师首先要注意的是观察计划的执行情况,即在观察中要考虑到计划执行的严格性和灵活性。刚性是指在实施观察时,要严格执行观察计划,而不是把计划当成摆设,为了计划而计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地执行观察计划。教师还需要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和完善观察计划,以促进观察过程,获得最佳观察效果。

同时,教师要保证记录的客观性。换句话说,观察者在操作中要避免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把个人的主观臆断和客观事实混为一谈,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分析提供真实的依据。

选择灵活的方法分析孩子的行为。

儿童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儿童行为分析。

最原始的关于孩子行为的信息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顺序颠倒,重复,遗漏重点。面对这些问题,观察者往往毫无头绪,无处下手,更谈不上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对儿童行为的分析,意在了解儿童行为的客观事实,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的本质。

儿童行为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指观察者在记录的数据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关的关键行为,用简洁的关键词和句子提取出来,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儿童的行为。比如可以用定性分析来观察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相比较而言,定量分析稍微简单一些。观察者只需要沿着主题脉络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测量,从而揭示儿童的行为意义。比如对幼儿某一行为的观察及其频率,就适合进行定量分析。

在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观察者都需要及时整理分析数据,以便随时掌握孩子的行为,做出相应的程序调整。行为分析没有普适公式,观察者要灵活选择分析方法。

观察评价要科学客观。

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教师要避免单向评价的倾向,尽量引导孩子参与其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换句话说,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两个基本原则。

案例三:

在观察并记录了一个孩子拼接“鲁班锁”的过程后,面对孩子多次拼接“鲁班锁”失败的现象,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较差,限制了孩子玩此类游戏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每次玩的时候都会坐在座位上,不愿意参与游戏。

显然,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陈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孩子组装鲁班锁的失败上,却忽略了孩子面对失败坚持尝试的品质,从而削弱了孩子玩耍的动力。其实,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证明孩子的某种能力,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改善孩子的学习行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在进行观察评价时,必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作者:石全,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062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