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种类有哪些(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儒家思想孕育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其中有著名的鲁剧、山东梆子、刘孜等较大的剧种,更有各具特色的小剧种。它们遍布齐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儒家思想孕育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其中有著名的鲁剧、山东梆子、刘孜等较大的剧种,更有各具特色的小剧种。它们遍布齐鲁大地的各个角落,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有山东地方剧种,豫剧、河北梆子等山东跨省广泛分布的地方剧种,相互融合,共同繁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京剧起源于山东”

山东地方戏的类型及分布概述

1.鲁剧又称化妆扬琴、秦腔、扇戏,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也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形成于山东广饶、博兴一带,分布于山东大部分地区,以鲁北为主。此外,苏北和东北也有鲁戏。全盛时期,全国各地有近百个专业的鲁剧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北等地。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插图

2.刘孜戏,又称黑仔戏、北(百)调、调,形成于鲁西南、豫东、冀南毗邻地区,分布于山东、河南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南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刘孜戏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43。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插图(1)

3.山东梆子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乡镇。由于疫区不同,人们的叫法也不同。如以菏泽为中心,俗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称为汶上梆子或夏鲁调,一般称为“高调”,以区别于流行于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命名为“山东梆子”。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插图(2)

4.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的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地区,又称“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包括梆子和微调。清中叶以后,徽班流入泰安地区;后来,梆子戏也传到汶上一带,并逐渐与徽调融合,同台演唱。之后,梆子与当地的声音相结合,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被称为“莱芜梆子”。2008年6月7日,莱芜梆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119。

5.大平调(又称犹大梆子、大帮戏)是河南、山东两省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豫东、皖北、冀南一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属于梆子体系,因音调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低而被称为大平调。其音乐板块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较豫剧更为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东河大平调三个部落。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26。

6.红枣主要流行于菏泽、运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早棒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板腔、曲牌丰富,唱腔洪亮、激昂、委婉、活泼。其表演奔放,与流行场所的地域特色和观众的欣赏习惯不谋而合。2008年6月7日,皂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120。

7.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被群众称为山东沤。它是山东省的一种传统戏曲。章丘曾经是南北贸易和商业的重镇。由于商业的繁荣,当地的戏曲艺术也蔚为壮观。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是秦腔体系的一个分支,通过山西、河北等省传到山东省的章丘、惠民等地。至少在一百八十八年前,在当地开始流行。这种梆子曲调,结合了昆曲和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刘孜、罗罗等)。)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相对来说,河北梆子叫“西路梆子”,秦腔叫“老西路梆子”。

8.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柳琴戏,因配有柳叶琴,又被称为“柳琴书”。它形成于清末山东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柳琴戏的起源是以鲁南民间曲调“腊魂调”为基础,并在地方刘孜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柳琴戏的旋律流畅活泼,节奏明快,花腔多样,有“牵魂腔”之称。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IV-63。保护单位为临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枣庄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插图(3)

9.五音戏是山东中部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的地方传统剧种,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委婉妩媚,素有“北越戏”之称。它的发生、发展和定型经历了秧歌、周谷子、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其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朴实自然,寓教于乐,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2006年5月20日,吴音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66。

10.强茂戏是山东省高密市和胶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是流行于潍、青、日照一带的地方戏。它原本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叫“周谷调”。据说是以一个叫周的尼姑命名的,也叫“肘鼓”。因句末特色鲜明,又叫“哦吼吼”或“老怪调”。1895年前后,苏北人的《老满州》带着孩子沿临猗向北唱,柳琴戏的唱法融入了“本肘鼓”,形成了结尾上升一个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法被当地人称为“大毛”或“大明”。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渐演变为“毛肘鼓”,解放后命名为。强茂的曲调朴实自然,唱腔委婉苦涩,通俗易懂,而且强茂的女腔特别发达,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2006年,强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67。

1.山东即墨平度地方传统剧种刘强。“肘鼓”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曲调、秧歌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后流行于胶东,传入青岛。刘强现有传统剧目120多部,移植剧目80多部,现代剧目40多部。表演风格清新、朴实、滑稽、生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刘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17。

12.两根弦,有人称之为“大五音”。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主要流行于鲁西、豫东、豫北、苏北、皖北等地的地方戏中。由于其伴奏乐器胡俟(四弦胡琴)每两根弦上扎一个马尾辫,其流行地区的人们根据方言习惯称之为“二弦大五音”。与黄河以北流行的“四股弦”(又称四弦、五调弦、五调腔)关系密切。

13.一钩,山东临沂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勾勾是从山东高唐的鼓秧歌发展而来的一种汉剧。创建于清初,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兴盛于清末民国。它是在流行的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它的唱腔在每一个上下句的结尾总是用假声颤音,而且通常有七八度的大跳跃,所以被称为钩,或“四弦”或“四声”,因为它的主弦是四弦胡琴。

14.四平调是地方传统剧种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来,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了评剧、京剧、豫剧的腔调而发展起来。仅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交界地区。因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评剧、京剧、梆子的曲调,所以也有人叫它&#。四声& # 34;,后来改名为& # 34;四声& # 34;。也有人认为是因其曲调、四句一级而得名。

15.化妆吊坠,平,冷韵,五字嵌,十字韵,快递板,流行于山东莘县、冠县、济宁一带。东明和曹西安曾经有业余剧团。毗邻山东的河南商丘、河北清丰、安徽宿县也很受欢迎。

16.大黑仔戏是流传于鲁西南和豫东北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起源于元明以来的中原流行歌曲。有些剧目和曲调与刘孜歌剧相似,但风格粗糙。还有& # 34;粗黑仔,细杨柳& # 34;声明。一些古老的口音如高腔、杨庆腔和罗罗腔也被保留了下来。乐器伴奏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17.洛子戏,又称大笛戏、罗罗头和“大笛罗罗”。它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它与刘孜戏、大黑仔戏、涓戏是姊妹戏,同属弦线调体系。它不同于南方的南锣调和罗罗调。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区及山西东南边境,主要流行于山东的阳谷、莘县、冠县、东明等地。

18.随机弹分布在山东临清、冠县,河北清河、巨鹿、赵县。

19.哈哈调又称刘孜调、饮酒调,是产生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是由流行于冀东南、鲁西北的民间弦乐小曲演变而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兰官戏是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和招远市的一种古老剧种,属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腔“道情戏”。

21.渔鼓戏,流行于沾化地区。

22.八仙戏是流传于青州、临淄边境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在外来地摊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艺术的营养发展而形成的。由于表演这种戏,习惯上一开始就表演“八仙祝寿”,群众称之为“唱八仙”,随后又随习俗叫“八仙戏”。

端宫戏,流行于微山湖地区。

24.王皮戏,植根于山东省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是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剧种之一,在全国独树一帜。

此外,山东还有流行的戏曲团体,如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豫剧、京剧、评剧等。由于不是山东地方戏,这里就不介绍了。

以上是对山东地方剧种的介绍,很多地方剧种流行面窄,传承有限,保护难度很大。如有遗漏,欢迎留言补充评论。

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957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