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下丙烷密度是多少(今日油价92汽油)

(图文无关)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市面上出现了一款清凉神器,摇一摇,喷一喷就能降温。(ICphoto/图)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市面上出现了一款清凉神器,摇

科普下丙烷密度是多少(今日油价92汽油)插图(图文无关)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市面上出现了一款清凉神器,摇一摇,喷一喷就能降温。(ICphoto/图)

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市面上出现了一款清凉神器,摇一摇,喷一喷就能降温。这就是所谓的速冷喷雾,看起来像发胶。液化气装在高压罐里,摇一摇,喷出来。对面的叶子可以瞬间结冰,效果惊人。消费者经常用这种产品给汽车降温。

这个产品的原理很简单。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当气体绝热膨胀时,会对外界做功,气体中所含能量的焓会降低,使气体本身被强烈冷却,然后从外界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空 Tune和冰箱都是这个原理的应用。

然而,这种产品虽然有效,却是危险的。

这种冷却喷雾的成分是液化石油气,即丙烷和丁烷的混合气体。丁烷和丙烷是易燃、无色和容易液化的气体,是打火机、灯笼、火把和一些户外野营炉的常用燃料。这种气体也可以作为机动车燃料,即所谓的液化石油气,spray也是用这种气体作为推进剂。这种无味的气体中往往添加了气味强烈的乙硫醇,这样在泄漏时更容易被察觉。不过既然是用来降温的,肯定不会加,不然车内会有异味。

容器内液化石油气的压力总是远大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液化石油气储存在有足够强度的密闭容器内。消费者使用这种气体购买体积更小的便携式压力罐,也用于冷却喷雾。液化石油气的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气瓶不应暴露在烈日下。严禁用热水解冻,明火烘烤。也禁止用温度超过40℃的热源加热气瓶。

与丁烷和丙烷混合的气体通常储存在10-50个大气压下。便携式气瓶的压力甚至更低。根据《便携式丁烷气瓶》国家标准GB 16692-1996,变形的压力标准为1.3 MPa 30秒,破裂的压力标准为1.5 MPa 30秒。

40℃时,丙烷的饱和蒸汽压达到1.36MPa,50℃时超过1.7MPa,这个压力已经超过了国标的破裂标准。所以丁烷气瓶要放在阴凉通风处,低于40℃和超过50℃的储存温度都会很危险。

这种降温喷雾是夏天用的。如果是用来给车降温的,一般放在车内。夏天,车就是一个密封的大温室。汽车长时间停在40度的阳光下,车内最高温度可能达到90度。连鸡蛋都煮熟了。在这个温度下,气罐很容易破裂甚至爆炸。

这样的爆炸威力有多大?

一个普通的装满气体的一次性打火机,破碎后大概能产生一个一立方米左右的火球。一般来说,这种火球持续的时间很短,威力也没有大到连纸都点不着。我拿在手里爆炸了。火球过后,我的头发,刘海,眉毛,睫毛应该都烧光了。我的眼睛会反射性的闭上,应该没事。我的胳膊会被烫伤,应该会疼一会儿,但不会烧。所以,火球很吓人,但其实危险性并不大。真正的危险是打火机的碎片爆裂,很容易划伤人,伤到眼睛。

显然,煤气罐更强大。丙烷的密度约为0.5-0.6g/cm 3,打火机的液体含量约为2ml,也就是一克多。网上这种煤气罐,气体容量约220mL,也就是100多克,是打火机的100倍。火球会更大。在爆炸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火花可能引起爆燃。爆炸的火球比打火机大,冲击力会大很多。即使没有爆燃,飞溅的金属也很容易伤人。

在陕西Xi,一家烧烤店桌子上使用的“卡式烤箱”发生爆炸,导致一名女顾客面部和手臂严重烧伤,两名儿童不同程度受伤。事故还影响了邻桌的三位食客。

任何产品都有风险。风险不是问题,风险和收益的性价比才是真正的问题。在夏天,有一种安全的方法可以给汽车降温。先把窗户打开,一会儿人就进去了。然后,把窗户和天窗完全打开,跑一会儿,然后关上窗户,打开内循环。空调到最大。通常只需要十分钟。显然不值得冒爆炸的风险。

理论上这些产品是安全的,也确实有自己适合的场景,比如需要快速制作冷饮的时候。因此,这些产品在室温下储存和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是,因为大众缺乏这样的知识,所以会觉得这些产品很好。如果这些产品应用在不合适的场合,比如给车降温,就会有安全隐患。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简单的打压,而在于规范的宣传。

由于公众缺乏意识,其他潜在的危险产品包括激光玩具。市面上有一些激光笔玩具,功率超过700毫瓦,甚至达到1瓦,大大超过了销售给大众的5毫瓦的允许功率。激光笔的功率超过0.4毫瓦,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激光笔可以瞬间爆气球,点亮衣服。激光到达人视网膜的敏感部位后,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有些损伤,如黄斑烧伤,是不可逆的。

从产业角度来说,大功率激光不应该禁止,也不能禁止。但是,厂商在宣传和渠道上把这种东西当玩具,实在是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主管的职责,除了禁止,就是规范厂家的宣传,主动做好科普工作,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是材料化学、技术经济专业人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558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