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什么像什么生四字成语)

编辑评论/注释“宋诗与宋词在成就上并驾齐驱,在艺术上如春兰秋菊”,如何读宋词与词,始终是个问题。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光明阅读为读者推荐两本好书:莫砺锋的《宋诗讲

编辑评论/注释

“宋诗与宋词在成就上并驾齐驱,在艺术上如春兰秋菊”,如何读宋词与词,始终是个问题。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光明阅读为读者推荐两本好书:莫砺锋的《宋诗讲座》和王兆鹏的《宋词讲座》。两位作者都是研究宋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们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讲解和指导,使我们真正理解了莫砺锋教授所说的:“不读宋词,难以深刻理解宋词。不读宋诗,难以深入理解宋诗。”

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什么像什么生四字成语)插图莫砺锋《宋诗讲义》,凤凰出版社莫砺锋版

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什么像什么生四字成语)插图(1)王兆鹏凤凰出版社王兆鹏《宋词讲座》

[作者说]

两代文人与宋的两次“教训”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高级文科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

2019年,我在《莫砺锋唐诗讲座》的序言中说:“从1979年我考上程先生,到2000年他去世,我设立了21年的薛城门。我曾在的教室或他的自习室听过程老师的课,也曾在他的指导下写过论文或与他合著过论文。我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和指导...为此,我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编了这本书,为了避免重复,我把它命名为《唐诗三百首》,以表明这本书与程先生《唐诗》的关系,并表示对程先生的感谢,其实我也应该写一本专门研究宋诗的书,也可以表明我与程先生的学术渊源。

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什么像什么生四字成语)插图(2)《冬天里的婴儿游戏》苏颂·陈晗(传记)

一个

1979年4月7日,我去安徽省教育厅查当年各大学研究生招生的科目目录。几经周折,我选择了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我的志愿者。我的研究方向是“唐宋诗词”,导师是程教授。很惭愧的说,在那一天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程先生。当时我是安徽大学外语系的大二学生,对中文一窍不通。9月,我考入了NTU的研究生院,从此我建立了薛城之门。程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重点是“唐宋诗词”。课程可能以唐诗为主,但论文选题以宋诗为主。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黄庭坚诗歌研究》,博士论文题目是《江西诗派研究》,就是出于这种倾向。程先生历来重视唐宋诗,重视向大众普及宋诗。早在20世纪50年代,程先生就编选了《宋诗选》(古典文献出版社1957年出版)。进入新世纪,程先生主编《宋诗选》(199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都是宋诗的通俗读本,尤其是后者,后来又以《读宋诗随笔》为题再版了几次。如果有出版社把程先生关于宋诗的论文和评论编成一本书,命名为《宋诗教程》,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题。我天赋弱,性格矜持。从我在程先生的指导下走上唐宋诗词研究的学术道路至今,四十年来没有越界。我和程老师一样,学诗既注重唐宋,讲诗也注重唐宋。苗岳先生说得很好:“唐诗以韵取胜,所以清雅飘逸,而以其空精神弥足珍贵;宋诗以意取胜,故精而能,贵而深刻。唐诗的美在于情话,所以丰满;宋诗的美在于灵骨,所以瘦。“钟书先生也说得很好:“唐诗宋词不仅朝代不同,体质也不同。世界上有两种人,也有两种诗。唐诗擅长丰富的表达和押韵,宋诗擅长有筋骨的思考。”“自宋代以来,元、明、清都有不少才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能划入唐宋的范畴。“我完全同意这些判断,所以我认为宋诗和唐诗一样,既是现代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读者日常阅读的重要文本。为此,我在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手稿后,便在着手撰写《宋诗三百首》,再次表明我与程先生的关系。

类似于莫砺锋的唐诗讲座的结构,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阅读背景”,分别介绍了宋及其研究的概况。我认为这是帮助读者阅读宋诗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是《名篇细读》20,第三部分是《名篇简评》50,都是我自己读宋诗名篇的心得。所选名篇互不优越,只是篇幅有限,后者只是简略。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思考”,这是我对宋诗中一些著名诗人或专题进行探究后的粗浅思考。第一部分属于常识的介绍,但是大意还是难免的。后三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看法,更容易导致李姝妍犯的错误。希望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

说到宋诗,当然离不开宋诗。在我看来,诗词在宋代有两个高峰,在题材和风格上高度互补。宋代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其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融合。宋代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中非常严肃。他们用诗歌表达关于政治和社会的严肃内容,风格相当庄重。爱情主题在诗歌中几乎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宋代文人生活优裕,私生活中当然也包含了男女情爱。他们还倾向于一种温柔细致的审美心态,因此,词风被选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适当渠道。这样,宋代的诗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主要用来表志,词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当时的儒生欧阳修写的诗优美动人,和他的诗一样是二手货,以至于有人认为是赝品。正因如此,宋代词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制约,从而保持了其文体特征,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宋词对女性题材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柳永词中要求过正常生活的妓女,颜词和秦观词中温柔善良的妓女,都是五七言律诗中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更不用说词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画像了。宋词在爱情题材上具有更大的开拓意义。受儒家诗教理论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先天性的顽疾。古代的诗人即使想吟咏爱情,圣人“言情止礼义”的教诲也会阻止他们过于热情坦率。宋词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使其克服了这一缺陷,其在爱情题材上的巨大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独占鳌头。当然,词的豪放风格在宋代是绝无仅有的。苏轼的词如暴风骤雨,辛弃疾的词如山呼海啸。尤其是南宋时期,辛弃疾等爱国词人表达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刘辰翁等宋末词人表达了亡国的悲愤之情,都突破了词的原有界限。但总的来说,宋词在主题走向上注重个人情感而非社会现实,在艺术风格上更倾向于深沉的旋律和委婉而非豪放。宋诗和宋诗在成就上不分上下,在艺术上犹如春兰秋菊,不读宋诗很难深入理解。不读宋诗,很难深入理解宋诗。因此,与《宋诗教程》一样,《宋诗教程》的编撰是宋代当代文学研究者的义务。

幸运的是,当我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时,宋词大师唐圭璋先生正在南京师范大学教书。成先生是唐先生的好朋友,我们弟子都很尊敬唐先生。1984年我博士毕业时,唐老师是我的答辩委员,他亲自为我的学位论文写了两页评语。唐先生手下的所有人都成了我的好朋友,王兆鹏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后,赵鹏哥哥已经成为新一代宋词专家。1996年,应袁兴培先生邀请,我担任《中国文学史上的宋代》主编。我上任之初,就邀请了赵鹏师兄负责撰写所有关于宋词的章节。在编文学史的那几年,我们的合作从讨论提纲到互审稿件都相当融洽。所以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立即邀请赵鹏兄弟写一本同样性质的书,王兆鹏的宋词讲座,我很快得到了他的同意。在凤凰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下,我们作为姐妹一起推出了这两本书,真诚希望它们能受到读者的喜爱。

[读者说]

普及读物的三重使命

——读莫砺锋的《宋诗讲座》

作者: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宋诗和唐诗一样,既是现代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读者日常阅读的重要文本。”如何读宋诗,始终是个问题;也引人关注宋诗研究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普及分为两部分的当下,很少有人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书,既教人读宋诗,又呈现当前宋诗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宋诗讲义》不仅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而且也表明了作者与程先生的关系。作为一部肩负三大使命的学术普及书,它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宋诗阅读指南,也是宋诗研究和学者成长的独特指南,具有特殊的意义。

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什么像什么生四字成语)插图(3)南宋马援的《白玫瑰图》选自莫砺锋的《宋诗论》。

求新求变,创造全新的写作风格。

莫砺锋的《宋诗讲义》不同于以往流行的学术著作,其风格非常独特。一般流行的学术读物会刻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不会直接选录专著。这本向读者讲述宋诗的书,两者兼而有之。

长期以来,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脱节。古典文学通俗读物偏重于文本选择、注释和鉴赏,形式相对固定,内容相对零散。莫砺锋教授不落俗套,积极探索撰写学术通俗读物的新途径。他的《谈东坡》和《莫砺锋唐诗三百首》都是主动求新求变,后者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风,首创“诗人评语”;制作“名篇细读”和“名篇短笺”,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讲解和指导;最后呈现“问题探究”,直接收录专业论文,与前三讲内容相呼应,展示专业阅读方法及其效果,暗示对读者更高的期待。莫砺锋的《宋诗讲演录》完善了这一文体。首先介绍阅读背景,然后对名著进行细读,并对名著进行简要解读,最后提出问题和思考。因此,这三个部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绪论部分包括对宋诗的简要概述和对宋诗研究的专业综述,便于读者勾勒和了解宋诗的全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在鉴赏部分,选取了75首诗歌进行生动灵活的解读。其中《名篇细读》思想缜密,细致入微,从题材、体裁、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以突出宋诗特色。“名篇简述”要做到不言不语,提供清晰的解释,也要给读者留有独立分析的空间。“细读”和“略解”均按诗人创作时间排序,有利于读者了解宋诗的发展。“问题与思考”部分包含作者撰写的专论,重点介绍宋代五位诗人及其诗歌。第一篇《宋代诗人如何以俗为雅》比较集中,主要分析苏轼、黄庭坚的诗学观念和诗歌。这六部专著既能照顾到前面的文章,突出重点,又能展示作者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阅读背景”先行,“问题与思考”在后,很容易把握阅读的重点,调整阅读节奏。七十五首诗的“细读”和“简释”是阅读的重点。二读之后,你可以很容易地把握具体诗歌的特点和解读要领,也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阅读背景”和“问题与思考”的关系。如在《名篇略解》第一册中,读者不难发现,王禹偁《一村行》的对联“以深刻的思理描绘情景,而不像唐诗那样描绘音情”,“更早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色”。顺着“描绘淫荡”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想到《名篇细读》中黄庭坚的《六月十七日睡》,也可以在《名篇略解》中找到苏轼的《幽梅堂暴雨》。黄石写的是他的仕宦之旅,厌倦了“黄尘戴帽黑鞍”的生活,常有强烈的江湖思想,“想见沧州爽”。这种思想因为“马枯了,枯了”这种独特的声音又进入了梦境。“‘干簸箕’就是干豆茎,硬而脆。当马咀嚼它时,它会发出更大的声音。诗人梦里闻,化为风雨。”一个普通的现象,一个普通的梦,就这样被诗人化为生动的作品,成为“以俗为雅”的成功范例,凸显了宋诗的特色。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苏轼的《美殿暴雨》。”金像凸得很翻腾,千杖敲他的颉利鼓。唤起黄仙春的面条,倒在房间里让玫瑰凋谢。”苏轼用了四个新奇的比喻,直接描述了暴雨的声音和样子,顺便提到了美人厅里的酒杯、客人和酒曲。规则细化,思路和骨骼隐约可见,意味无穷。

苏轼、黄庭坚,王力可虞城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创作意图,意在“摆脱唐诗的藩篱”。当读者注意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主动阅读“阅读背景”和“问题与思考”中的相关内容,进而理解《莫砺锋宋诗讲演录》中的判断:宋代大诗人“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风格特征,使宋诗达到了与唐诗相媲美的高度”。

如果读者还想探讨“以俗为雅”或注重思考的问题,可以结合“阅读背景”阅读《问题与思考》收录的第一篇论文。即使没有深入探讨,以上内容仍然值得一读,对掌握阅读宋诗的角度和方法有所帮助。在这两部分中,莫砺锋教授反复强调宋人在诗歌题材、语言、典故等方面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将琐碎的日常生活升华到诗歌的境界”。

这就是新文体的魅力所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弥合学术研究与大众化之间的鸿沟。诗歌鉴赏文本与诗学研究论文的巧妙结合,提高了这一通俗读物的质量,使其更具意义和价值。

以小见大,揭示文学史语境中的宋诗风格。

莫砺锋的宋诗讲座也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指南。这本指南是作者转变大众阅读方式的产物,因其学术普及任务而更加细致独特。

莫砺锋教授强调:“宋诗研究是关系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判断宋诗本身的价值,离不开唐诗的参照标准,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对宋诗缺乏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唐诗特点的了解也就肤浅了。”包含了他公认的研究原则:要注意研究前提和背景。

莫教授在《宋诗讲学》的序言中说,他“学诗重唐宋,言诗重唐宋”。此前,他曾在《唐诗讲座》的序言中说,他“通读了现存于世的全部唐诗,以及李、杜的其他诗集,并反复阅读,熟悉唐诗的山径和胜景”。这是他研究宋诗的基础。随着对唐诗研究的深入,他对宋诗的研究可以在文学史的语境中有策略地把握宋诗的特点。在解读具体作品时,他特别注重创作的前提和背景。用莫砺锋的《宋诗讲义》来解读欧阳修的《西湖春日谢曹格》、王安石的《秀长安俊》等作品,就是如此。该书从具体的创作背景出发,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浅出地分析具体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在揭示宋诗风格的过程中,莫砺锋始终没有离开唐诗的参照系。他除了列举唐人的诗词,还经常列举类似唐诗或融合唐宋的作品。与唐诗相似的作品还有梅的《走在庐山上》(全诗充满含蓄的韵味,与唐诗风格颇为接近)、的《怀中晚登犊》(颇为飘逸,能成功借鉴唐诗的优点)、秦观的《晚望泗州东》(全诗清新婉约,含蓄飘逸,与盛唐风格颇为接近。主要原因是“生活感受的相似性和性格的趋同性”)、陈的《巴楚物语》(意境宽广,风格沉郁,景物抒情中嵌着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杜甫的诗是残酷的)和《伤春》(情感沉郁,基调失意,整体风格接近杜甫的诗)。唐宋诗词有陆游的《程春》和谢翱的《孟晓焦体》。

在教授的指导下,以唐诗和与唐诗相近的作品为参照,读者可以读到陈的《雨》等“异于唐诗”的作品,宋诗的特点也就很容易区分和描述了。至于陆游的《程春》,这是一首兼具唐宋情怀的佳作,经过作者的分析,读者很容易把握区分标准,认识到唐宋时期的七言绝句甚至是唐宋诗的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都是用语言传达出来的”的七言绝句,往往是“获得了唐代七言绝句的美妙风景”的诗,“唐代七言绝句非常重视章法的继承和改造,特别是对它们。那些“意境深沉,感情沉郁”或“思想深邃但色彩极淡”的作品,是典型的宋诗,有“筋骨思维”,“章法颇似草蛇灰线,但不及唐代七绝之清”。

这样,从学术普及的角度来说,自然要表达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标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明确表示研究要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否则就像缺乏详实的研究资料一样,都属于无根无据的漫谈。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莫砺锋的《宋诗讲义》坚持“以小见大”的原则。在讨论“宋代诗人如何以俗为美”时,本文以苏轼、黄庭坚为例,分析了“以俗为美”的原因、表现及意义。这样一来,一是因为他们“一直被视为宋诗特色的典型代表”,抓住典型就能击中要害;二是因为两人都提出了“以俗为雅”的诗学命题,但他们所做的探索不同。第三,是因为只有“次要作品”才不会流于表面。

莫砺锋的学术研究扎实深厚,秘诀之一就在于“以小见大”。不用说,论文在解读具体的诗歌时,侧重于小事。有时从某一个字开始,如徐福的《春游湖》,“一个‘浸’字,使桃枝因繁花而低垂于水面,却随风摆动,一触水即走的情形,生动而独到”;有时,我们会注意到微妙的情感变化,如苏轼的游金山寺和蜀王定国的姜妍河叠画。前者因官方感情的渗透而拓展和提升了访诗的功能,后者则“将题画诗的抒情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时,注意主题的微妙变化,如陈的《伤春》和的《汴京年谱》。前者“思想上学杜”,与北宋诗人偏重艺术上学杜不同。后者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与杜甫的《公孙大娘舞剑》、《遇李龟年下河》和杜牧的《杜秋娘》有关。

在文学史的语境中揭示唐宋诗词的风格,是莫砺锋教授学术研究成功的关键,也是其学术普及作品具有创新性但可读性的基础。

恪守师训,努力将名著引入千家万户。

莫砺锋的《宋诗讲义》是一部通俗读物和研究指南,值得反复阅读和体会。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作者有意识地表明了自己的学术出身。

莫砺锋教授经常谦虚地称自己为古典文学的“半路出家”学者。他起步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与他的导师程教授的衷心指导密切相关。程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有特色。“课程可能以唐诗为主,但论文选题以宋诗为主。”这条研究路径看似普通,其实很巧妙。只有对唐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宋诗进行有理有据的研究。程先生还主张“诗歌研究要从具体作品入手,‘披文抒情’,再从中归纳出一些可能的普遍规律”(愚学诗)。莫砺锋教授恪守师训,总是从具体作品入手,抒发自己的感受,总结规律。如前所述,他通读过唐诗,对其他唐诗集尤其熟悉。事实上,他对宋诗也很熟悉,基本经典都读过,功力深厚。所以在介绍文学史背景的时候,有几个宝贝,在设定参考标准的时候,是准确的,在解释宋诗具体作品的时候,是切中要害的。有了对作品的深入了解,自然可以从容流畅地进行论证,相关的文笔也就有了可读性和可读性。

莫砺锋的写作风格一向朴实无华。这和程先生的另一个主张有关。程先生“十分重视宋诗的普及”他强调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要时刻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脉搏,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为己任(学术简评)。深受其影响,莫砺锋坚持“研究宋诗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阅读宋诗”,主张学者要“穿透学术象牙塔的围墙,进入现代社会”,主张“整理完整详实的宋诗文本,作出准确可靠的注释和生动灵活的解释,使那些著名的经典著作走进千家万户”。他在莫砺锋的宋诗讲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他在阐释诗歌作品时,首先认定创作年份,考察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隐藏在平淡文字中的“深蕴意境”。无论是赏析部分,还是总论和专论部分,这本书都没有遗憾,语言平实,逻辑清晰,不会给读者坠入云端的感觉。

眼中有人,心中有诗,所以用笔不会生涩做作。做一个人的目标,必须从自己开始学习,把作品读好,打好扎实广泛的基础,才能把自己推给别人。这是教授的经验,也是成先生的看法。程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和教师,教授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和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莫砺锋的通俗读物《宋诗讲义》首先是一本成长指南。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宋诗阅读指南和研究指南的真正奥秘。

《光明日报》(2022年4月21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526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