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园易经乾坤(文化大观园2013)

作者:范前不久热播的古装剧《中国梦》中,夜宴图成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和各路势力争夺的焦点。剧中这幅图是虚构的,但一幅类似的画《韩熙载夜宴图》却真实存在,流传至今。一

作者:范

前不久热播的古装剧《中国梦》中,夜宴图成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和各路势力争夺的焦点。剧中这幅图是虚构的,但一幅类似的画《韩熙载夜宴图》却真实存在,流传至今。一幅画为什么这么神奇?什么样的画能记录过去作为证据?这类作品就是本期《艺术》重点关注的“叙事画”。

在没有相机和视频的年代,绘画曾经在记录当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试图用图片证明历史”和“试图用图片证明历史”的说法。其实“叙事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文化大观园易经乾坤(文化大观园2013)插图五代古《韩熙载夜宴图》部分

国画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在人物画中,有一类是描绘某些故事或系列事件的,通常称为“记叙画”。因题材多为人物或历史事件,故又称“人物故事画”或“历史故事画”。这种画体现了中国绘画“育人助人”的效果。根据画面内容的不同,其绘画功能可分为五大类:道德伦理教育、宗教精神传递、政治寓意解读、个人志向表达和真实情况记录。

叙事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山水画、花鸟画强调个人风格、表现内在气质不同,这些画不是以画家为中心,而是以作品内容为中心,有的画甚至不留下作者姓名;与形神兼备的肖像画相比,这些画中的人物通常略小,画的立意更注重为作品的内容服务。

整理叙事画,打破了中国绘画史以画家、画派、文人画为主线的主流写法,以传世作品为主体书写绘画史,从而将一些被忽略的作品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研究线索和体系。

魏晋南北朝叙事画:启蒙与助人。

中国画的叙事传统源远流长,最晚可以追溯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帛画。这个碑文本身两端用丝带悬挂,有招魂的作用。画分为天、地、幽冥三部分,描绘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寓意。而且现存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都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主题,这样的画也有明确的叙事意图。早期的叙事画是单幅画面讲一个故事,单个情节,即画家选取故事中最具戏剧性和高潮性的场景来表现。比如荆轲刺秦王的画像石,就刻画了荆轲“示贫”的瞬间,砍断秦王的衣袖,匕首飞向柱子,秦王仓惶逃走。

魏晋南北朝是记叙文绘画的形成阶段,视觉方式逐渐从“单一情节叙事”转变为多个场景或情节来表现一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详细呈现情节。这一时期人物画的成熟先于山水画和花鸟画,这与这一时期绘画的功能有关,即“是一个知人论世的画”,为当时的政教服务是魏晋绘画的重要特征。画中记载了曹、田僧良、戴巍、等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顾恺之、和张僧友。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少,有些是后人的临摹。比如杨子骅的《北齐画派图》是宋代的摹本,再比如顾爱知的《洛神赋图》有三种,分别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列尔美术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绘画中窥见这一时期叙事绘画的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英博物馆中的女性历史散文。

《妇女史散文》是顾恺之根据张华(232-300)的《妇女史散文》全文所作的一个形象。这幅画借鉴了历代贤妃的美德,告诫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恪守妇道。“女史”是秦汉时期宫廷女官的别称,“箴”有劝诫、劝诫之意。这篇文章在当时广为流传,被称为“苦陈震,庄颜告诫世人”。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现存最早的丝绸叙事画。原文十二段,现存九幅,也可称为九个故事。分别是:冯渊成熊,班基辞,天下沉浮,修饰装饰,分享疑惑,荣辱私语,宠溺鄙夷,谦恭自思,谏妇史。另外三段失传,分别是:开书明义,感庄,魏女忘音。

卷轴以横卷结构从右向左展开,中间隔着一段题跋,每一段相对独立。比如第四节,题目“一个人知道如何修饰自己的外表,却不知道如何修饰自己的本性”。性不饰,或礼正。斧头的海藻是神圣的。“图为两位女士坐在地板上,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左边女子身下有座,探视身旁的梳妆盒和镜子,身后有侍女帮她梳理长发。这一段说明了“一个人懂得培养自己的美”,但并没有体现“修饰自己的本性”。反讽是用来说服女性,培养自己的美比培养自己的美更重要。

此外,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是早期宗教内容叙事画的代表。这类宗教故事,前期应该是口口相传,然后作为佛教故事的视觉传播素材。这些叙事画中,有的描绘了释迦牟尼的经历,堪称“佛教的故事”,如北周290窟壁画;有的也是本生故事,如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还有佛化众生的“因缘故事”,如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僧盗成佛”。北魏所绘的鹿王图,即民间所谓“九色鹿”的故事,是敦煌莫高窟中最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描写了释迦牟尼前生九色鹿王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被他出卖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叙事画已经初具规模。无论是单幅画面还是漫画,分段的叙事方式已经形成,人物的刻画也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注重形神兼备。而山、树、石的画法相对简单幼稚,就是“人比山大,水不能淹”。

隋唐五代叙事绘画:政治意蕴的阐释

隋唐五代是叙事绘画发展的成熟期。[/k0/]之前的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很繁荣。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在形式上描绘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写实,叙事画也相应成熟。重要画家的代表作品如颜的《行画》、张轩的《游春图》、郭夫人的《过》、道莲的《画》等。五代的纷争并没有阻止艺术的发展,周文举、顾、王等人的叙事画堪称典范。

《步步图》是颜所作,是初唐时期杰出的画家。这部作品反映了初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礼仪官、翻译和女仆的陪同下,坐在台阶上迎接吐蕃特使陆东赞的情景。之后,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画作被作为庆祝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

文化大观园易经乾坤(文化大观园2013)插图(1)唐代颜行走图部分

颜的画多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张璇的画多是描绘贵族女性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如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的妃子尤春图,记录了的妹妹虢国夫人虢国一家盛装出游的情况。夯图为妇女夯缝衣服的工作场景,将衣服从左至右夯缝熨烫。

五代顾的《韩熙载夜宴图》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全卷共分五个场景,分别是弹琵琶、击鼓跳舞、画屏午睡、玉人吹箫、夜深人静时流连忘返。每个部分由屏幕划分。

以上绘画都是以细致、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是对真实场景的艺术再现。当然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如《步步惊心》夸大主要人物突出主题,即唐玄宗比使者、大臣都高,主次人物一目了然;《郭之妻游春图》、《刀莲图》刻画人物形象生动,组合富有节奏感,并以服饰纹饰和环境来烘托和渲染画面气氛,从而创造出典型的唐代仕女画风格。

韩熙载的夜宴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表现了韩熙载的超脱、压抑、僧侣的尴尬以及不同人物的内心淋漓。人物很多但有条不紊,巧妙利用家具做隔断。这样,图片组织得更出色、更有效。

此外,敦煌的佛教历史画,如《张骞西域记》、《张一超行旅图》等,也开始注重描绘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地、精神回应等故事,甚至有些故事可以用事迹来证明。

隋唐五代,叙事绘画技法更为成熟,人物刻画较前代更为写实、多变。人物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服饰、动作、面部表情和环境得以体现,所要叙述的事件和情景得到更有效的表达。图片的组织方式也更加巧妙有效,图形叙事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宋元叙事画:五彩缤纷的巅峰

宋元时期,画家数量扩大,绘画技法多样化。除了工笔画,还有白描和减笔等。叙事性绘画不再局限于表现单个或几个人物,而开始使用许多人物来衬托场景。叙事画并不局限于人物题材,其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遗作,也是最著名的风俗画之一。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期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采用鸟瞰、散点构图。800多个人物组织在郊区,靠近虹桥和繁华的闹市区,密度适当,节奏清晰,结构严谨。单个人物虽小,但其衣着、面部表情、体态生动,笔法细致灵活,真实呈现了宋代。这幅画也算是经典形象,历代都有临摹。最经典的是明代的仇英本和清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陈美、孙虎、金琨、戴红、程之道。

作为南宋前代的延续,由于其偏角、民间政治的发展、豪放画风的盛行,注重政治意蕴的阐发也成为这一时期叙事性绘画的一个特点,如中兴瑞应图、晋文公复辟图、诗经图、蔡威图、文熙归汉图等。

《中兴瑞影图》为南宋画家小昭所作。十二幅叙事图歌颂了“中兴”这一主题,对南宋统治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晋文公复原图》是唐力根据《左传》所绘,描绘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宋、郑、楚、秦等国,后收复晋国的故事。这部作品,以连环画的形式,成为“王朝复兴”主题的典范之作,也寓意着南宋皇帝赵构复兴宋朝的决心。唐力的《采薇》通过商朝晚期贵族伯夷、舒淇耻于吃苏洲,采薇充饥而饿死的故事,表现了反对投降的气节。

诗经系列也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孝宗写了三百本《诗经》,马奉命作画。《诗经》及其注释是儒家经典文本,历来为历代帝王所重视。南宋皇帝画这幅图,一方面是重视儒家经典教义,另一方面是高宗皇帝通过此向孝宗传达了某种政治期望。值得一提的是,本卷将“写意”引入叙事画,改变了工笔与白描风格统一的叙事画面貌。

叙事花鸟画始于元代。大英博物馆藏元代谢楚芳的《干坤商图》是一幅工笔花鸟叙事画。本卷为元代画家谢楚芳于元元年(1321)所作,工笔以虫食为题材。这幅画可以分为六个部分,每一组都以几种花草交织为中心,各种小动物在其中穿梭。画卷看似热闹,田园诗般,实则描绘了动物为生存而绞杀狩猎的场景,并与世人相比较。之后很多人写碑文,大部分是元人,由此可以观察到元代文人的心境。这幅画流传甚广,绘制精良,代表了元代花鸟写实画风的高度,也是继承宋画写实画风的典范。在元代以人物为题材的叙事画中,以任仁发的《张老郭见明帝》最为突出。画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和他的弟子们与唐玄宗相遇的故事。这幅画捕捉了张在唐明皇面前施咒的瞬间。这部作品以盛唐为背景,以生动的人物表情,寄托了元代江南文人对唐宋以来文化的认知和还原。

北宋时期出现了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可视化模式,在一个框架内呈现多个情节,即单一的多场景叙事,大致可以比作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概要。南宋时期的叙事画多为将文学形象化的政治宣传画,充满了复辟王朝、治理国家的政治诉求。叙事手法也开始多样化,包括工笔和写意。元代出现了以花鸟为主的叙事画,进一步拓展了叙事画的内容,这一时期的绘画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统治下画家的矛盾心态。

明清叙事绘画:宫廷与民间的分野

明清以来,记叙画开始更多地为现实服务,记录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战争场面、名人事迹、娱乐等场景。在绘画技法、审美趣味、题材内容等方面。,朝廷和民间的区别也开始出现。宫廷叙事画注重绘制影响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而民间尤其是文人雅士则倾向于采集高雅题材,用来记录文人的交往,表达个人的志向和兴趣。

首先是记录重要历史事件、展现宏大民族叙事和宫廷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通常由宫廷画师创作,在以往的美术史中很少提及,但却是非常有特色的明清叙事画。明代有抗日图、平凡胜利图、杜南范慧图、玄宗走玩图等。清代有康熙南巡、乾隆南巡、姑苏盛世图等。

《抗日图》以画卷的形式呈现了日军入侵、民众避难、水面作战、献俘宣告胜利的情景。这是一幅记叙画,融合了学科的优点和事件的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成功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事实上,军事实力是任何一个王朝的核心竞争力。清代的平定诸部胜利回诸部图、西域祭祀俘虏图、平定准噶尔图等都是这类叙事画,表现了国家的宏大历史,同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起到了军事威慑作用。

文化大观园易经乾坤(文化大观园2013)插图(2)明代仇英《敌书》的一部分

皇帝的算命图像的绘画是清代的一个显著特征。虽然描绘的是皇帝出行的场景,但也是国家重大事件的记叙画。清朝皇帝实行“巡守之治”,所以皇帝的出行是历史上最高的。康熙南巡图的创制为这类意象奠定了蓝本,《乾隆南巡图》十二卷也据此而作。这幅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的情景。沿袭康熙皇帝南巡的老做法,乾隆皇帝从北京出发,经德州过黄河,沿运河南下,途经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绍兴。记载了乾隆皇帝南巡的情况,包括询问风俗、视察官民、视察河工、视察师游、祭祀于庙、游览湖光山色等。

除了宫廷,民间绘画也有乾隆南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天象图”。这幅画,用瓷蓝纸和黄金绘制,比乾隆南巡的画更宏伟。乾隆皇帝南巡前,苏州人迎接他。由于皇帝的肖像不能随意描绘,这幅画中用黄伞盖来表示皇帝。事实上,画家徐扬在描绘乾隆南巡之前就已经描绘了姑苏的繁荣景象,描绘了清代苏州的繁荣景象。这可以看作是明清时期仍在延续的“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传统,而到了明代,则以“南都范慧画”为代表。《南方大都市图》展示了明朝故都南京秦淮河两岸的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生活富足。

与此同时,明清文人中也逐渐出现了“杏园吉雅”、“兰亭吉雅”、“兰亭秀琦”等描绘文人雅趣的形象。明代画家解欢的《杏园雅集》,真实再现了、、杨普等九位内阁大臣齐聚府杏园的历史场景。明清文人热衷于诗歌活动,会把参加的人一个个画下来作为纪念,把大家唱过的诗裱起来作为后记。

文徵明的《兰亭修奇图》展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故事《兰亭修奇》,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山峦叠嶂,曲水在文人雅士间流淌,或坐或卧,观瞻饮酒,潜心构思。

此外,明清时期也有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比如明代画家杜中提琴,画的是古代圣贤的诗情画意,选取古诗来写后,按其诗来写,兼而有之,更具时代特色。明代的《西游记图册》、清代的《水浒传图册》、大观园图册旗、《聊斋图册》是根据四大古典小说的插图图册或手卷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直观呈现。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人物画不如山水画、花鸟画兴盛,叙事画衰落。但与宋元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叙事画题材和规模更为宏大,十几卷叙事画系列同时反映一个题材,叙事画册页也颇受欢迎。其中一些影集取材于明清小说,具有时代特色。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叙事画的肖像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比如“苏武牧羊人”这个主题,在任伯年的作品中就变成了以肖像为主的绘画,来表达个人的野心。

(作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38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