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节日意义(七夕节又叫什么节日)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李世会有明“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净明亮,故称清明.”在所有流传至今的民间节日中,清明是唯一有节气和节日的民间节日。今年清明期间,南京倡导家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李世会有明

“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净明亮,故称清明.”在所有流传至今的民间节日中,清明是唯一有节气和节日的民间节日。今年清明期间,南京倡导家庭追悼会、网上祭扫等方式,大力推行“云祭扫”。变的是祭祀和祭扫的形式,不变的是无限的缅怀。随着“云上清明”互动平台的上线,云祭扫、云漫步、云互动将再次丰富清明节日的内涵。

清晰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一年的运动,认识一年中四季、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几千年来,它指导着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天气转暖,万物“吐故纳新”,正是春耕播种、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清明前后种瓜豆”“清明麻、谷雨花、长夏豆、芝麻”“春分早、谷雨晚、清明棉种正”“清明谷雨连,泡种农事不耽误”“清明泡稻种,长夏落稻苗”“清明高粱谷雨花,长夏播粟”“植树造林,不比清明”…这些农业谚语显示了清明和

“清明难晴,谷雨难阴”,“清明雪歇,谷雨霜歇”,“清明雪歇,谷雨霜歇”,“清明雨渐多,天天有风”是说清明与气候挂钩。“二月有花,三月无花”、“二月有一片绿,三月无绿”、“二月桃花开,三月不开”、“清明江河开,麦地长在谷雨中”反映了清明与物候的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农业谚语根据清明节前后的天气情况来占卜农业的丰饶。比如“清明节前,低地种田好”“清明节南移,今年丰收”“雨落坟头,春苗全出”“清明节前后一场雨,胜一个秀才成功”等等。

无论是描述清明与气候、物候乃至农业生产的关系,还是用其占卜预测,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指导了传统的农耕生产和农民的劳动实践。事实上,在此基础上,一些与农耕相关的清明习俗也发展了起来。比如祭祀蚕神、杀白虎、邀蚕猫、卷蚕花、买桑叶、盖蚕卵等。清明节过后,农事开始忙起来,牛用的也频繁了。很多地方都有清明节吃牛的习俗。所谓“打骂一千,骂一万,清明,管饭”。清明茶一般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好的产品。

清明节

汉代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节气,是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的一般节日。历史上,清明节最初作为一个节日出现的时候,是和寒食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起主导作用的是寒食节。宋代节日习俗重心倾斜,清明节地位超越寒食节,寒食节习俗逐渐融合到清明节。从清明节这样一个单纯的农耕节日到一个大型的民俗节日,它具有季节和节日的双重意义。

祭祖扫墓和踏青护生是清明节习俗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祭祖的节日性格主要是从寒食节传承下来的,构成了清明节最根本的生命力。在唐诗中,清明节上坟祭祖寒食的习俗经常得到体现。刘渊《与许敬昭书》描述,每逢清明节,“田里道路满士妇,卑贱仆从乞丐皆往父母坟前”。白居易《寒食野叹》说,“黑喜鹊啼,树木昏,寒食明,谁哭”。王建在《寒食旅行》中也写道:“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家,年轻人旅行。山里年年没有老路,汽车散乱,行人腐朽。放牛的时候,怕家里人来扫。人们远不在坟前祭奠,还邀请妻子和姑姑来老家看看。三天不烧纸钱,纸钱会死。但是山脊上没有新的土壤,这个山脊里的骨头应该是没有主人的。“在《寒食》中,有“二月,花香可闻。素娥挥泪新冢,樵柯亡桑柔。我父亲牵着一只黄狗去高冈寻找一只狐狸。我不知道我的头是不是结霜了。”据《唐·姚辉》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寒食归墓,礼无篇。近代流传下来,蔚然成风。文人不在庙里享福。为什么要表现孝顺?宜上坟,祭奠墓,并在墓南门外祭奠。边哭边吃是不能开心的。它仍然被纳入仪式,并将永远成为一种惯例。”

到了宋代,清明节扫墓祭祖已经定型,成为宋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孟长老记载,北宋时,人们要在清明节扫墓祭拜。南宋吴的《孟良录》记载了人们到郊外扫墓,以尽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

此外,清明节还继承了寒食节的其他习俗,如郊游、打球、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斗鸡、拔河等,这些都与寒食节的习俗直接相关。

清明是护生的好季节。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行走节。杜甫《清明》诗:“当你在繁华之地,一日千人出长沙。横头,绿柳明眉,辩朱蹄傲,啃膝。逛香溪寺好,诸将各随军到。”崔护《游城南》诗:“去年此门,桃花相映。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微笑。”也是关于清明游城南庄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节人们上坟散步后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东京梦之书》记载汴京清明节的应酬,说:“四野如市,常列杯盘于香树下或园间,以劝相酬。京师歌舞满园亭,黄昏时分到。都带了枣、烧饼、黄脂、刀、名花异果、山亭戏、鸭、蛋、鸡,称为‘门外土器’。”《孟良录》记载了临安清明节的习俗:“若在郊外宴饮,会发现一处名园,奇花异木;那些在湖中盛宴,在花花绿绿的船上画胖子,悠闲地开着车,到处自得其乐的人。这一天,又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龙舟,所有人,无论贫富,都从全城出来,高声歌唱,崇尚喧闹的天空,虽然东京金铭池可能没那么好。”

其中《陶安梦忆》还记载了清明上河图,老扬州郊外踏青的盛况。由此可见,在郊游的路上,人们要做各种游戏活动,如放风筝、蹴鞠、斗鸡、表演等。:“扬州清明,全城男女都完了…从管鲍、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屏山堂一带,有美妆藻场,核衣\ “长塘曹锋,驰骋雄鹰;高平刚,斗鸡蹴鞠;林清月,斩阮,奏筝;浪子相扑,少年风筝,老僧因果,说书人。”曹友松在《钟灵寒食日与裴祖师爷校书同年闲乡》诗中也写道:“钟灵香与寒食同骑,同年注定楚。云影荡女,满地蹴鞠嗡嗡。何处烟送草,谁家火送花枝。几瓶冰镇银酒已尽,不知半睡半醒。“清明娱乐的繁荣可见一斑。

南京清明

南京作为江南文化古都,也有着深厚的清明传统。著名民俗学家陶思言在《南京民俗》中介绍,南京清明节习俗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一般男人都是带着孩子去郊区祭祖扫墓,顺便在城外的水边、山坡上溜达溜达,欣赏、寻找野菜。此外,在这一天,许多人会吃绿色的饺子和绿色的蜗牛,柳树会插在门上;孩子们放风筝、荡秋千、打鸡蛋;女人会在太阳穴插柳球,做簪花;古代有清明节生火,用柳叶、锅巴、红糖煮饭等习俗。孩子们一人一个“打蛋”,用鸡蛋的大小头互相挤压,看谁的蛋壳破了来决定胜负。这个儿童清明游戏有很深的文化寓意。意味着鸡的蛋壳破壳而出,生命开始复苏,具有呼唤新生命的意义。

以前南京人扫墓的地方多在南郊。在过去,每个家庭都要带一个竹编的“春天稗子”来祭祀。稗子分了三四层,里面放着荤素菜肴,饭团,饮料,碗,筷子,杯子,灯笼。扫墓时,要把坟前和墓道上的杂树连根拔起,把坟填上,做成“坟帽”,作为后人祭拜、祭扫的标志。此外,还应该在坟墓上插上柳枝,以表达对死者重生的祝愿。除了折柳插坟的习俗,在清明节,还有柳归家、门插柳、穿柳、蹬柳、簪柳叶等旧习俗。在南京还流传着“清明时不戴柳,死了狗变黄”的谣言。作为对生命的礼赞和中国入世的吉祥之物,可以说柳树在清明节习俗中的所有应用都展示了无尽的文化象征。

无论在南京还是各地,清明都以祭祖为中心,以绿松石为标志,体现了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景。将死亡与重生联系在一起的清明,是祭奠逝者的节日,也是滋润生命、激发能量的节日。

来源:南京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17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