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退休制度(农民到底有没有退休金)

郭秀云:改革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政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分步调整、灵活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目前

郭秀云:改革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政策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分步调整、灵活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召开了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逐步推迟的协商会议,退休年龄改革迫在眉睫。但是,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渐进式改革要经历几年的过渡期;另一方面,改革的推进有赖于一系列配套政策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及政策调整前后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

一是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建立基于预期寿命变化的退休年龄自动调整机制。“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政策思路已定,渐进式、弹性退休赢得共识,形成了许多延迟退休方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政策》建议,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可分两步走:第一步,2020年至2025年逐步提高女职工退休年龄至55岁,调整女公务员退休年龄至60岁;第二步,从2025年开始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用5-10年时间逐步将全额领取养老金年龄提高到65岁。大部分方案都是按照“女快男慢,最后男女同龄退休”的思路设计的。除了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还应逐步建立根据预期寿命特别是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自动调整退休年龄的机制。

第二,运用经济手段,形成调整退休年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刚性强制退休到弹性退休是大势所趋。类似于大多数国家的弹性退休制度,养老金待遇的发放要体现“早减晚增”的奖惩机制,设定领取全额养老金的标准退休年龄,以及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和最高退休年龄,并结合最低退休年龄调整提前退休政策。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将退休年龄与领取养老金年龄分开。

总之,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政策改革的目标是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障碍,为年轻和年长的劳动力继续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提供积极的激励。同时,为避免家庭照料对低龄老年群体延迟退休的影响,应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料保障体系和托幼服务体系建设。

[本文是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双下降背景下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潜在缺口及财务风险研究”(项目编号:2006/2007)的研究成果。:2019BGL006)]

原文链接:如何促进老有所为,收获“长寿红利”

乡村建设的实施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和需求变化进行规划,按照县-乡-村的格局有重点、有顺序地科学推进。首先,要把县城做强,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推动有条件的县城有序扩容提质,以县城产业发展为引擎,延伸农产品加工链价值链,完善配套功能,引导农村转移人口更快集聚,形成工农互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发展新格局。其次,做优村镇,加强经济发达镇、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优化提升村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把村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性支点。最后,要让乡村美丽起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短缺、医务人员短缺、社会化养老服务缺失等突出问题,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农村更加宜居。

原文链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既要关注社会整合的形式框架(“硬件”系统),也要关注构成社会整合内容的人心(“软件”系统)的凝聚效应。加强社会凝聚力建设应尽快纳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议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的长期实践,为研究社会凝聚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第一,中国的社会凝聚力建设是在相对同质的社会中进行的。第二,中国文化中深厚的集体主义传统与社会凝聚力的构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第三,中国社会凝聚力的构建可以依靠层级制的组织结构,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第四,中国社会凝聚力的构建具有良好的微观社会基础。第五,我国社会凝聚力的建设是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可以避免部分群体凝聚力过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与其他群体的冲突。

原文链接:坚定中国现代化道路,构筑美好社会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资源的丧失、外来物种的入侵、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风险等关系到生物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因素引发的各类安全威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一是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是世界上受生物入侵威胁最大、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外来入侵物种600余种,其中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甜菜夜蛾自2019年开始入侵西南、华南地区。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1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发生,受灾面积1000多万亩。近年来,放流等活动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入侵方式更加复杂多样,监管和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前沿生物技术带来新的环境安全风险。以基因编辑、基因驱动、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尖端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利益的同时,其潜在的健康和环境安全风险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关注。例如,一些转基因物种在从环境中释放后可能对野生种群具有高度入侵性,从而对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一些转基因生物中的外源基因对生物胁迫(如抗虫、抗病)和非生物胁迫(如抗旱、耐盐)具有很高的抗性。这些转基因一旦随基因流漂移到栽培作物的野生近缘,就可能对野生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三是物种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特有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评估,中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的物种占总评估物种的10.9%,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比例达到21.4%。野生稻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扩大,许多野生稻的原始栖息地逐渐消失。此外,许多原产于中国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仍不时流失海外。

原文链接:加强风险防控,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美国自诩“自由帝国主义”,但其主要的国际法实践不是维护真正的自由,而是以其他国家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为代价滥用制裁,以至于人们逐渐将美帝国等同于制裁。

治外法权是殖民主义的过时产物,中国深受其害,司法主权受到严重侵蚀。但二战后,美国在国际法实践中复活了这一落后遗产,将其隆重纳入国内法部门的对外关系法范畴,以国内法直接制裁外国、外国企业和外国国民,称之为“长臂管辖”,是一种缺乏国际法授权和正当性的非法行为。然而,美国还将其滥用制裁的做法称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国际法的原则和制度进行“以美国为中心”的解读和利用,从而成为二战后国际法律秩序的最大破坏者,其全球治理的“霸权”逻辑和行为昭然若揭。

原文链接:为什么中国的“王道”思想成为国际法律秩序异化的另类愿景?

来源:光明。com-学术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078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