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如果非要选一个中国春节的代表符号,我想一定是鞭炮。从古至今,每年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鞭炮声此起彼伏。鞭炮声热闹喜庆。鞭炮声可以驱散这个冬天的

如果非要选一个中国春节的代表符号,我想一定是鞭炮。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从古至今,每年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鞭炮声此起彼伏。鞭炮声热闹喜庆。鞭炮声可以驱散这个冬天的寒冷,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呐喊。

这两年由于空气污染,各个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个节日的气氛总感觉有些减弱。

可惜今年春节赶上了疫情,我觉得应该局部放开禁令,让老百姓放几串鞭炮,也能提振他们抗击疫情的信心。此外,这种鞭炮自古就有驱邪避邪之意,此时此刻,更是恰如其分。

那么,鞭炮的习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我们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生活中是如何演变的?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这个。

1.古代文史资料反映的鞭炮习俗。

古代鞭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和民俗活动,因此历代诗歌中都有大量的描写。最熟悉的古诗一定是王安石的《元日》。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这个题目,元日,意思是一元的开始,什么都更新,就是大年初一。所以要放鞭炮,贴桃符。在古代,这些习俗被用来祈求辟邪,保佑家庭平安。

但王安石的诗看不到鞭炮习俗的具体场景。一百年后,范成大还写了一首关于鞭炮的诗,叫《鞭炮线》,细节丰富。

距离吴农十岁正式使用烟花还有五天。

吃豆粥,扫去尘埃,切成五尺煨薪;

断断续续的汗水和烈火穿透,健康的仆人仍将匆匆离去;

然而,孩子们站着避开他们的前面,当他们撞到地面时,他们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一二百鬼惊,三四鬼巢;

百家争鸣,四方太平。

但病灶堆在床下,仍有残物驱赶疖子;

拆了药,包好酒杯,晚上玩,睡觉。

再来看上面用黑色标注的诗句,具体描述的是放鞭炮的过程。

首先,截管五尺,煨一薪。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把竹子切成五尺长(一米多一点)放入火中。有一幅古人的画,生动地表现了这个样子。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正如你所看到的,竹子被扔进火里燃烧,这被称为鞭炮。因为竹子空燃烧到一定程度,竹节之间会有爆裂声,爆裂声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是鞭炮这个名字的由来。

所以最初咱们古代先人大年初一放爆竹,是真的烧竹子哟。

这句话后面“节间汗满火,健仆仍将疾走;讲的是竹子之间的竹节,大火之后。这时,健康的仆人,也就是家里的仆人,带着还在燃烧的鞭炮走来走去。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过,鞭炮的目的是驱邪。所以后来诗句里说鞭炮声,鬼魅惊扰,神道太平。因此,我们应该带着燃烧并发出噼噼啪啪声音的鞭炮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以驱散那些看不见的恶灵。

燃完后的鞭炮要放在床下,还有驱邪的力量。

这是古代一个典型的鞭炮习俗的过程。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鞭炮真的是在烧竹子,用它们的火和声音来驱邪。

古代有很多诗句反映了这种情况。

比如刘禹锡的《射天兴》

哪里是畲田,群山环抱。一只乌龟得到了一个雨卜,它在山上烧柴。

.......

据老饺子馆说,鞭炮声让山鬼大吃一惊。

......

还有元稹《生春》诗二十首(丁酉穗《二十回》)。

哪里的春天生得早,哪里的春天就生在戏里。骑着破鞭炮,斗着小旋风。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鞭炮有驱邪的作用呢?

2.鞭炮习俗的特殊起源。

关于鞭炮的习俗,古代文献和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梁的宗巴。他写了一本书《荆楚纪事》,非常有名。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各地民俗和活动的书,对后人研究古代生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正月初一是三元的日子。它被称为月末。公鸡一叫,咱们就在堂前放鞭炮,杀恶鬼。”

这段话明确指出鞭炮的目的是驱邪,而且是驱邪一种叫“山臊”的邪气。后来南宋的赵范写道:“元月日送父”

家家节争今朝,风俗不分南北。

要什么不给钱,拿鞭炮的山魈。

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山嫂呢?汉代一本名叫东方朔的古书《神异经》中有一段记载:

“西边的山里有一些人。它们长着一只脚,一只脚,它们不怕人。他们犯罪的话,忽冷忽热。叫山骚。当人们用竹子陷入火中时,会发出嘟嘟声,而群山则被吓跑了。”

这本奇书是古代人写的描写各种鬼神的书。有点类似《山海经》。据现代考证,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这山臊在传说中是一种能使人患寒热的邪气。古画里大概是这个样子。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其实是古代山里的一种猴子。因为它紫红色的毛和奇形怪状的外表,非常吓人。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恶灵。当时很多住在山里的人看到这种动物就容易得疟疾,也就是寒热,所以误以为这是会给人类带来流行病的不祥之物。

这种动物以后可能会灭绝。后来人们在非洲发现了一种猴子,与传说中的山臊十分相似,所以取名山魈。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这是后话。

总之,这两部古籍的记载都明确说明了山嫂的邪气会给人带来疾病。人们在山里遇到它,就砍一根竹子,点着吓它,它就跑了。于是就出现了鞭炮可以驱邪驱疫的传说。

嗯,古人没有现代科技知识,也没有现代卫生条件。没有办法处理流行病,往往一个村子就死了一大批人。所以特别怕染上疫情,所以过年放鞭炮,就成了驱魔仪式。

据《荆楚年谱》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楚国,也就是今天宜昌、恩施一带山区出没的地方,后来流传到楚国全境。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公认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众所周知,孔子说“远离鬼神”。北方的几个中原文化不相信鬼神,而南方的楚蛮子却相信这种信。

所以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楚国,但每个人都有驱邪避邪的心理需要,所以流传到全国各地。

所以北宋欧阳修写“除夜,偶拜学士。”有句话叫“隋宫守夜,楚海关驱鞭炮声。”也就是说,这个习俗已经传到了首都开封。

多说两句,古人之所以有鞭炮驱邪的印象,应该和古代的火崇拜有密切关系。

古人能在世界上用火,是文明史的一大分水岭。火可以使人吃熟食,减少许多疾病,并赶走野生动物。所以古代重大节日一直有烧大火烧的习俗。

时至今日,在湖北荆州襄阳,仍有“正月十五烧狗”的习俗,有的称之为追狗或“蜀狗”。反正是正月十五,在地里烧火。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烧狗的习俗变成了烧旧汽车轮胎,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当我们烧它们的时候,我们绕着圈走,我们总是很开心。

这个习俗与对火的崇拜有关。

总之,鞭炮的出现与原始的火崇拜密切相关。

3.火药的发明和鞭炮的出现。

自从鞭炮出现以来,至少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竹子是真正被烧过的。

那么鞭炮是什么时候变成鞭炮的呢?

这也要从火药的发明说起。

火药的发明是古代道教炼丹术的副产品。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电视剧,老先生用炼丹炉烧烤孙武空。这就是道家的炼丹术。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众所周知,道教和修仙在中国魏晋时期非常盛行。魏晋名士,以服“五石散”闻名。那时候道士天天在鼓捣这种丹药,想修仙。当时最有名的道士之一是葛洪,他是个医生兼学者,精通医术,还是个巫师。

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们想说的是,葛洪写了一本叫《抱朴子》的书,里面有关于金丹和黄白的章节。它是我国古代道教方士经验的集大成之作,记载了大量古代炼丹术经典和炼丹术。

炼丹,简单来说就是道士把各种矿物丢进炼丹炉加热,然后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古人对化学一无所知,认为炼丹神奇,可以延年益寿。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于是,从汉朝到隋唐,中国的道教方士干了一千多年,炼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到了隋唐,不知道是哪个时代,无意间发明了黑粉。

火药发明后,经过多年实践,部分用于军事。比如宋代就出现了火枪等火器。此后,火器在战争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直到明清时期。

如何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是另一个话题。

传统上,最早制作鞭炮的人是一个叫李当的人,这些鞭炮都流传在湖南的鞭炮作坊中。据说李当是唐朝人,曾随药王孙思邈炼丹,但没有可信的古代文史资料为证。而且如前所述,直到北宋、南宋时期,放鞭炮或烧真竹都是民间习俗。所以李当的传说是虚幻的,不靠谱的。

火药玩具可能在宋代就出现了,但是这种玩具成本很高,人们可能买不起。北宋末年,孟老院写了一本书《东京梦》,是他南下杭州后在开封的早年记忆。里面有一章“骑在金宝楼上,全军出百戏”,讲的是皇帝看大戏的故事。

突然一声霹雳。这就是所谓的“棍子爆破”。然后那个漂亮的打牌人退休了。烟火很响。有面具和胡子。吐烟花。如鬼神登场...现场燃放烟花。又是一声棍爆......又一场战斗爆发了。有一个长胡子的面具.......又一场战斗爆发了。有烟火。

这里记载驻军有百戏,说明火药爆炸最初起源于军队,这里的百戏和军队的各种降旗仪式应该有某种联系。

南宋的诗人比较细心,写了一本书《武林旧事》,类似于《荆楚纪事》,描写了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一些生活习俗。这本书在“除了年龄”一章中说,在皇宫里,在新年前夕,皇帝禁止寻宝,有一种

“寺师入屏,外画钟馗鬼等。而且还有一百多条隐藏的药线。”

这应该是最早的火药鞭炮雏形。根据这个记载,画钟馗捉鬼的习俗还是和驱邪有关的。

当然这个对象的具体情况现在也不清楚。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一些火药被用于宫廷娱乐。而且和除夕夜驱邪有关,符合后来民间使用火药鞭炮的逻辑。但是当时火药很贵,老百姓买不起,所以大部分鞭炮还在燃。

至于后来,火药爆炸和竹鞭炮肯定并行存在了一段时间。当然,这些细节我们无法考证。

火药和鞭炮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大规模出现在世俗生活中,直到清朝才真正成熟。这段历史的相关古籍记载,多见于相关学者的笔记和当时的白话小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顾鞭炮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大概是这样的。

爆竹的由来(放鞭炮的起源和意义)

但是,从最初的鞭炮,到今天五彩缤纷的烟花,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并没有改变。鞭炮的存在一直是中国人在除夕和春节祈祷和驱邪的仪式。它反映了中国人对健康和安全的心理需求。

所以这个民俗的文化内核是一致的,只是文化载体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98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