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科技网(新华网科技频道)

中国/中国发展门户网新闻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还是重要的科研条件之一,也是指引科研方向的航标。

中国/中国发展门户网新闻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还是重要的科研条件之一,也是指引科研方向的航标。中文科技期刊曾经是我国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阵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能镌刻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是首次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哥德巴赫猜想、青蒿素结构、水稻雄性不育、高温超导、万吨水压机、截肢与再植……其中青蒿素的作者屠呦呦因杂交水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发表的时候,一些关于中国新成就和新技术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信心,甚至激发了一代人学习科学技术的巨大热情。

然而,近30年来,由于科技评价导向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期刊改革创新缓慢等一系列复杂原因,中国期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科技期刊稿件质量下降,发展环境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逐渐滞后于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而且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差距也逐渐拉大。《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主编朱院士认为,“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学术期刊。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的需要,大量的地方优秀科技论文被‘交出去’和‘交进来’。科研成果的版权属于国外出版社,成果的推出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他人。”。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5052种,其中中文占绝对多数(中文4599种,91.03%;中英文双语123人,2.43%)。中国科技期刊仍然是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绝对主体,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自主构建科技期刊体系的原则,“把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装扮自己的明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土地上”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重拾办好中国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2018年,中科院学部批准设立院士咨询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困境与发展的思考及对策建议”,由高福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本项目旨在通过广泛调查中国科技期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结合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运行机制的分析,提出一些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调查一线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组于2019年3-5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含港澳台)进行了广泛调查。为了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调查情况,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梳理,以引发更多关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讨论,为院士咨询工程的成果提供更多真知灼见。只有“碰撞”式的交流,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集思广益,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问卷总体调查

问卷分发和回收

针对“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者”,项目组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分别在“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者”相关的微信群和QQ群中发放。该调查得到了科学期刊研究人员和从业者的热烈响应,它于2019年3月18日开始分发。截至2019年5月17日,共有9888人打开了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 734份,其中“科研工作者”回答2 260份(实名928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回答474份(实名17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覆盖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其中香港5份、澳门3份、台湾省1份,海外终端回收问卷90份。

问卷设计

科研工作者问卷共设计了16个问题,即:①中国的科技发展需要中文科技期刊吗?②你对中国科技期刊整体情况的评价是什么?③有没有做过中文科技期刊的编委?④在过去3个月中,您阅读了多少篇中文科技期刊文章?⑤你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用中文发表的吗?⑥过去一年是否署名发表过中文论文?⑦为什么选择用英文而不是中文(母语)发表论文?⑧你给中文期刊投稿的目的是什么?⑨你给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最大障碍?主治医师:平均来说,你花时间审查一篇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吗?你所在学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量是否满足学科发展要求?你认为中文期刊的优势是什么?未来有哪些措施可以实现中国期刊的振兴?你愿意主持或参与主持新的中文科技期刊吗?你期望从中文期刊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认为中国期刊有可能“走出去”,向国际化发展吗?

共为科技期刊从业者设计了26个问题,内容涉及: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术导向中的作用;如何从人才、资金、编委建设、数字化、国际化、媒体融合、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上述两份问卷的题目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开放式问题。其中,“科研工作者”问卷收到的开放回答较少,“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问卷收到的开放回答较多,共263份,占“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所有有效问卷的55.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期刊从业者比科研工作者更积极地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科研工作者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还需要中文科技期刊吗?

93.72%的科研人员认为中文科技期刊对我国科技发展有必要,只有2.57%的科研人员认为中文科技期刊没有必要。同时,调查还发现,84.34%的受访者在中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汉语作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母语,在语言上具有先天优势,不仅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许多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表达学术思想、更有效地接收同行的学术信息也具有天然优势。中国作为科技大国,不可能主动放弃中文的天然优势,把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任务完全放在英文期刊上。科技期刊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关系。健全的科技期刊体系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建设世界一流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应有之义。

科研人员如何看待和使用中文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满意度低。38.93%的受访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满意”或“基本满意”,但60.4%的受访者回答“一般”或“不满意”。

参与回答的科研工作者大多参与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表。31.59%的人担任过编辑或编审,57.96%的人担任过审稿;只有33.27%的人没有以上两种办刊方式。从每篇论文的复习时间来看,32.92%的人花费2小时以上,30.04%的人花费1-2小时。

阅读中文的科技期刊文章数量乐观。近三个月内,36.64%的人阅读大于等于11篇,23.05%的人阅读6-10篇,31.5%的人阅读5篇及以下,只有8.14%的人根本没有阅读。

他在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过论文。68.89%的人在过去一年里署名发表过中文论文。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的科研人员不仅经常使用中文科技期刊(包括阅读和出版),而且还花费大量时间经营中文科技期刊(包括编委会工作和同行评议工作),这说明中文科技期刊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多数研究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中国科技期刊的工作仍有待改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文期刊的结构和总量仍需调整。3.67%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但仍有39.03%的人认为期刊的数量和结构不足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文期刊投稿还有很多障碍。学术影响力不足(63.5%)和绩效评价不力(61.8%)是科研人员投稿中文期刊的主要障碍。

首先选择中文期刊或英文期刊。86%的人出于评价导向的原因选择用英文而不是中文发表论文,但65.27%的人为了更好地在国内同行中传播和交流,仍然选择了发表中文期刊。

从上述问题分析,还存在中国期刊总量和结构布局与科技发展需求不匹配,国内同行间更好传播交流的巨大需求因评价导向原因未得到很好满足的问题;评价导向的因素也使得中国产生的大量优秀前沿科技成果只符合评价要求,而没有很好地促进国内的科学交流。科研管理部门和科学界应高度重视当前普遍存在的“仪器买进来,文章送出去”的“两头在外”现象。

此外,我们还发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来说,外部环境(包括评价导向等。)和期刊自身能力(包括期刊质量、影响力、服务能力等。)是两大原因。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解决问题,达到整体效果。

科研工作者对促进我国期刊发展的态度和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具有独特的优势。82.57%的科研工作者认为中文期刊具有语言优势,能更快获取科技前沿信息;67.0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中文期刊交流方便,能更好地与期刊编辑沟通;52.26%的人认为能更好地形成中国科技的话语权。

转变评价取向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要手段。80.49%认为有必要改变过于依赖SCI的科技评价导向;66.68%的人认为有必要提高中国论文在同行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62.21%的人认为有必要提高投稿、审核、录用的服务质量;57.21%的人认为有必要建立或打造一个中文旗舰期刊群。

对我国科技期刊内容建设的建议。85.84%的人希望通过中文科技期刊了解国内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78.36%的人希望看到国外最新进展的总结;2.12%的人想了解实地项目的布局和进度。以上三点是研究者最希望从中文科技期刊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对今后调整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科研工作者愿意积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69.47%的人愿意主持或参与主持中文科技期刊新刊;82.1%的人认为中国期刊国际化有必要和可能。

在建议方面,调查还收到了179条来自科研工作者的开放式建议,从各个方面寻找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原因和建议。总的来说,大部分意见集中在期刊的评价、人才和项目的评价、期刊的宏观政策和管理、期刊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参与和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积极性很高,认识到我国科技期刊的独特优势,对办刊方向和内容有明确的需求和认知。但也要看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渠道来实现这种参与热情。未来如何实现读者、作者、出版社的融合,形成有机合力,是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力量源泉。满足科研人员需求,推动科技发展,是创办科技期刊的初心,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

科技从业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期刊从业者和研究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项目组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考虑了期刊出版方的独特问题,还考虑了与研究者对于同一问题的比较。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术期刊占83.76%,技术期刊占1.39%,科普期刊占2.53%。因此,调查结果更多地反映了占中国科技期刊主体的学术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困境

中国科技期刊从业者的满意度低于科研工作者。只有29.75%的人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29.11%的人表示“不满意”,与科研人员分别为38.93%和20.71%的比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期刊从业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期望更高,变革动力更强。

中国科技期刊质量和稿源呈现“双下降”趋势。405%的人认为中国期刊稿件质量在逐渐下降;3.12%认为近年来中国期刊投稿数量逐渐下降;“双下降”趋势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根据项目组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很多未被列入所谓“核心期刊”的期刊都面临着“无稿可用”的情况。

科技评价导向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76.16%的人认为科技评价的导向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与科研人员给出的答案基本相似。他们都认为科技评价导向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比较突出的原因还有: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63.5%)、优秀的科技期刊人才(58.86%)、办刊资金和条件(54.22%);但40.08%的人认为英文期刊的竞争制约了发展,仅排在第五位。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导向方面的作用较弱。81.22%的人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指导方面的作用“一般”或“较弱”,只有18.14%的人认为学术指导更重要。

(5)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结构性问题。76.9%的人认为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结构性问题,与科研人员给出的答案相似。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充分发挥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吸引优秀稿源,提高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论文的学术质量,是促进我国期刊发展的关键。首先需要解决的前几项能力如下:吸引优秀稿源,提高学术质量(86.71%);充分发挥主编、编委会和高水平专家的作用,提高期刊品位(71.1%);以及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办刊,保持队伍稳定(58.23%);增强规划起草,发挥引导作用(56.75%);提高数字传播能力,扩大学术影响力(52.53%)。这一方面与研究者所反映的有所不同,也反映出期刊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点可以互补分析。

要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完善各种评价机制。75.53%的人认为应提高各类项目和人才评价中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3.42%的人认为有必要改变期刊自我评价的导向,改变影响因子的单一评价机制,增加期刊影响力、读者服务能力等复合指标。期刊的发展始终依赖于评价,包括基于期刊的论文、项目乃至人才的评价,以及对期刊本身的评价。所以各种评价机制需要统筹考虑。

加强数字集群和期刊平台建设是有效手段。42.62%的人认为有必要建设国家层面的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以有效促进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纸媒网络传播、新媒体运营、数字化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提升。47.47%的人认为有必要建设不同学科或地区的期刊集群,这与科研工作者的感受不同。正是因为国内缺乏类似的大型数字平台,科研工作者才觉得都是单兵作战期刊。

编辑的结构和素质有待提高。722%的人认为期刊急需选题策划和编辑;超过60%的人认为管理和信息技术人才急需紧缺;只有29.75%的人认为急需编辑和校对人员。由此也可以看出,结构性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期刊质量和效益的制约因素。

提升服务能力是我国科技期刊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向。807%的人认为有必要提高出版质量和速度;66.67%的人认为有必要加强对科学家的个性化服务;58.23%认为有必要提供会议等学术交流服务。中国期刊出版商开始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编辑服务期刊应纳入其学术评估和学术荣誉体系。75.11%认为担任中国期刊主编、编委应作为一种荣誉纳入其绩效考核;629%的人认为期刊编辑部应有任命总编辑和设立编委会的自主权。期刊编委会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因此组建一个效率高、责任重大的编委会至关重要。让荣誉、责任、实效回归原位,才是符合科学伦理的可持续之路。

国家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应是学术期刊的主要资金来源。743%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为中国科技期刊设立专项基金;74.05%认为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应该出资;只有49.58%的人认为运营收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科技期刊的出版和科研一样,需要资金支持。这种支持是来自公共财政还是运营收入,取决于国家的需求和这项事业本身的属性,不能一概而论。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科学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是其主要投资者,纯基础科学的相关期刊可能很难从市场上获得必要的生存资金。无论是开放存取模式下的订阅费、订阅费还是文章处理费(APC)等形式,无疑都是从政府公共资金的“左手”或“右手”中抽取的。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都在采用市场机制,值得思考。

加强数字化期刊和期刊平台建设是一种有效手段。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科研范式的转变、信息传播方式和接受行为的改变等一系列因素促使媒体逐渐趋同发展,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发展数字化期刊和期刊平台早已成为世界科技期刊的共识。未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期刊和平台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后发优势”,是中国科技期刊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探讨了一体化发展和国际发展的主题。

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39.03%的人认为融合发展的顺序应该是:内容融合→平台融合→渠道融合→管理融合→业务融合。可以说,内容是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在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资源方面,44.09%的人认为是政策,32.91%的人认为是人才;在促进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方面,79.11%的人认为应加强内容建设,66.88%的人认为应优化信息服务,60.34%的人认为应提高技术水平,57.81%的人认为应创新采编流程。从以上分析来看,政策是环境,内容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技术是必要条件,这四个方面应该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

走国际化的道路。78.69%的人认为中国科技期刊需要国际化,56.54%的人赞成目前中国期刊“走出去”的措施。期刊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编委和稿源的国际化,都是国际化的“形”。国际化的本质和目标是如何实现办刊理念和人才的国际化,真正使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同时,国际化和民族化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科技期刊应该在让国内科技成果“走出去”和让国际成果“进来”两个方面大有可为。没有科学边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市场边界正在逐渐消失。中国科技期刊要在全球统一的科学交流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技期刊应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部分。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支撑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2018年11月,中央深改办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如何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本次调查也获得了两点启示。

内容仍然是世界级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指标。84.81%的人认为内容质量是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只有35.86%的人认为是语言因素。其他主要因素还有平台建设(67.93%)、前沿选题(66.88%)和联合媒体发布(55.7%)。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关键在主编。45.36%的人认为主编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责任主体,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是主办单位的领导和编辑部主任。

启发

这篇调查是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项目团队最初担心这可能不会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问卷分发后的5天内,研究人员收集了2 000多份反馈。这坚定了项目组做好学术部这个咨询项目的信心,也坚定了中国科技期刊从业者办好中国科技期刊的信心。我们希望中国科技界能够树立创新信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创新的严峻挑战,摒弃负能量,拥抱正能量,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工作中来。通过这份问卷,我们初步得到了以下四点启示。

中文科技期刊不可或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科技期刊“因科技而生,因科技而兴”。自第一份科技期刊诞生350多年以来,科技期刊体系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作为科技大国,致力于成为科技强国。这不仅是中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目标,也是必由之路。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相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有着先天优势。虽然这份问卷没有比较中英文科技期刊的使用情况,但也说明了中文科技期刊发表了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第一篇论文,大多数科研人员经常参与阅读、审稿、编辑等工作。中文科技期刊仍然是中国研究人员日常学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00年前,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发出了“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声音。我们今天能否有相同的答案:中国不能失去中文科技期刊,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英文科技期刊一样。中文科技期刊具有科技、出版、文化等多重属性,做好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对各方面工作起到引领推动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现有支持和重视的基础上,按照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的要求,“放”就是市场的归市场,学术的归学术;“管”就是管住政治和法律法规;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提供“服务”,使科技期刊出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战后,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文科技期刊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阵地,德、法、日面临着与中文相同的处境。30年来,在评价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使命、定位、发展模式、服务对象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困惑,中国科技期刊的困难和问题叠加在一起,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充分认识和努力的阶段。

办刊人才的定位和短缺是突出问题。评价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问题。它很复杂,涉及面很广,并不仅仅存在于期刊领域。解决问题需要综合的政策和长期的努力。期刊人才问题还与期刊发展水平、资源能力和影响力有关。可谓“种梧桐树能引凤”。“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科技期刊人才强,期刊事业才能发展。

科技期刊呈现数量庞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一方面,我国有中英文科技期刊5 052种,居世界第三位,已经是期刊大国。然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太少,与国际科技交流的需求不相匹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些所谓的“垃圾期刊”,与新兴学科的兴起和科技方向的要求相差甚远。解决总量和结构的问题,还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去“过剩产能”,把宝贵的科技出版资源投入到新兴和前沿学科,提高科技期刊对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供给。

我们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应解放思想,调整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定位、经营、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方面积极寻找不足。,主动满足国家需求,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和科学传播能力,从而找到未来发展的“蓝海”。同时,期刊在发展求变的同时,不忘初心,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所采取的措施应着眼于记录和保存中国科技发展的真实足迹,促进科技交流和传播的有效性,培养中国未来的科学家,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只有将期刊的发展融入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洪流中,中国科技期刊才能有辉煌的明天。

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科技界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文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使用中文的中国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既是读者,也是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它们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群众基础。他们喜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在本次调查中,对中国科技期刊满意度的回答中,有60%左右是“一般”或“不满意”,基本反映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同时我们也看到,问卷本身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在涉及到你是否愿意创办中文科技期刊或为中文科技期刊工作时,大部分回答都是肯定的。“恨它,更爱它”真实地反映了科技界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态度。科研工作者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期刊的水平,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信心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如何将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信心转化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动力和实际效果,不仅需要期刊从业者的努力,还需要政策、管理和技术的共同努力。

中国科技期刊是世界级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中英文并举的方针。一方面,首先要突破部分“明星英文期刊”的影响因素,进而带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整体崛起,在世界科技期刊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全面重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深化改革,提升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争取未来中国国际科技中文话语权的确立。

构建世界一流的中英文兼顾的科技期刊和期刊体系,实现“中外联动、中英互补”的格局,不仅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劣势,更是推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巨大优势。“唯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唯改革者胜。”通过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从业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科技期刊必将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和新模式。文化自信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刘天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武文;中国科学杂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胜利;胡盛华,科学出版社;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医学院刘学礼;陈武电子杂志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杜鹏;《中国科学》杂志安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韩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王艳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袁;高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学报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929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