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今天,我们来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非常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今天,我们来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但“天人合一”的说法其实在宋代就开始出现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少提及。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学中都能找到一些类似于所谓“天人合一”的表述,但其含义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下,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了各种类似或接近“天人合一”的表述,其含义各有不同,但不尽相同。

简而言之: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在中国自古就有。但“天人合一”这种说法,其实是后来的学者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总结发展出来的说法,被重新定义为我们所用。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观念在中国古代并不被认为是一种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直到20世纪以后,经过一些现代学者的再次引申,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所谓“核心价值观”。

那么,“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中是什么意思呢?总的来说,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不分”。比如庄子在《吴起论》中说,“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庄子庄子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吴起论》

这里所谓的“天”,指的是“自然”。按今天的话来说,大致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万物与人和谐共存,是一个整体”。

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他认为“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即“人与自然应该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第二种理解是: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人感应”。它表达了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根据“天人感应”理论,所谓“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可以支配人事,人事也可以动天意,于是两者合而为一。

简单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论”,最早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孟子提出。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了这一学说,并发展为“天人感应论”。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子思紫思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孟子孟子

这个“天人感应论”,对应的就是所谓的“天人分化论”。荀子的观点是“天人之分”,意思是“天”与“人”,或者说“自然”与“人为”,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它们既没有联系,也没有诱导。

荀子曰:“知天人之别,可以说是人。”意思是:只有观察到自然和人事的不同,才能说一个人是智者。“天人之分”的朴素理论认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生存,也不一定与人类社会的疾病、灾难有关,更不会主宰人类的命运。然而,“天人相分”理论承认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按荀子的话说,就是“利用自己的命运”。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荀子荀子

显然,“天人合一论”中的“天”字指的是“自然”;“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的是“有意志的神”,是“自然神”。“天人合一”就是“天人不分,天地与我同生”;“天人互动”就是“天是神,人要敬畏天,崇拜神”。

之所以把“天人感应”理解为“天人感应”,把“天”理解为“自然之神”,而不是“自然”或“自然万物”,是因为“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天人感应”的思想来源很可能与中国原始文化中对自然和天地的崇拜有关。古代对“天人合一”的想象,大概源于古代对“神化”的体验。在一种神秘而癫狂的精神状态下,人们感受到了“与神的和谐”,于是就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应该是一个巫师的经历...

第三种理解是:

“天人合一”的原意是“人性即天”,“民意即天意”。如《史书·泰誓》说:“天视其为民,天听其为民听”,“天将顺民所欲”。意思是:人所见所闻,就是天所见所闻。这个“人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因为“上帝会遵从人的意志”。

这里的“天”字就是“天堂”的意思。但这里所谓的“天”,不是指天管人事,也不是指人事迁天,而是指天顺应人的意愿。从人的愿望可以知道天意就是天意。

“人性即正义”,听起来有点像“人道主义”。所以这是现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延伸和重新诠释。

当然,《泰誓》也被认为是汉代的伪书,并非《尚书》原著。但即使是伪书,至少可以认为这种说法出自汉代。这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展开了。

第四个理解是:

“天人合一”的本义是“天人相应”。所谓“天人相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可以互证”,“天”与“人”的性质、属性、结构、规律都是一样的。人能理解天,人是什么,天是什么;人有什么不好,天有什么不好;人的本性就是天的本性,反之亦然。天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宇宙是一个放大的宇宙。“人即宇宙,宇宙即人”。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来源于医学理论,如《黄帝内经》说:“天人相通”,“天人相应,四时相和”,“人参天地同天地”。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所以粗略来说,古人所表达的“天人合一”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含义。这也是现代学者解释所谓“天人合一”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些古籍记载中的相关记载虽然确实包含了与“天人合一”类似的含义或表述,但都没有明确使用“天人合一”这一术语,只是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目前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宋代理学家张载。正是著名的横河先生提出了“立心为天地,立命为民,续前事不忘,万世为和”的思想。当然,横渠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并不是他的首创,也是对前贤思想的归纳和提炼。然而,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天人合一”的说法,却是在他的《正孟-干城》一书中。他的原话是,“儒生因其知而诚,因其诚而天人合一,因学而圣,得天而不留人”。简单来说,他的意思是,诚属天,明属人。明因诚而诚,即天人互为因果,所以“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宋代的理学家张载 横渠先生宋代理学家张载横渠先生

张人性论把人的本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性情之性”。“天地之性”是指人性中的先天因素,他认为是善的。“气质”是指人性中的后天因素。他认为有善恶之分。而后天的“坏性情”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性情,从而恢复人本来的善,即天地之性。所以,概括地说,张载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后天有善恶,但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变成善的”。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晚明思想家王夫之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张子正朱蒙》中解释“天人合一”:“天之真,是诚人之真;明,性的好能量。自然之善,能从天道之真而来,故诚而明。”也就是说“诚”就是天,“明”就是人性中的天地之性,也就是善。而人的“天地之性”来源于正义和天道。所以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化恶为善,而人的善来自天道正义,所以人就能“与天为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张子正蒙注》张子正·朱蒙

《郑蒙》是张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孟”是指《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意为“愚昧无知”。启蒙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启蒙。《正梦》的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批判佛道。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通俗理解)

蒙卦解析蒙古族占卜探析

虽然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思想家,但张载似乎并没有把“天人合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或思想理论。张载提到“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又说“天地合一”,等等。况且他在比较儒家和佛家学说的差异时,也只谈了所谓的“天人合一”。在他作品的其他地方,人与自然的统一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和阐述。显然,在张载的书中,“天人合一”并没有被论证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事实上,不仅是张载,从宋代到清代,似乎都没有重要的学者把“天人合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命题来阐述,也没有人把“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因此,从历史上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众多思想中的一种。既不是主要的,也不是核心的。事实上,由于现代学者的各种延伸和演绎,“天人合一”的说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所谓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但问题是,在我们谈论“天人合一”的今天,我们说的是哪个“天人合一”?是张载的“天人合一”,还是学者自己理解和发挥的各种“天人合一”?因为其实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24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