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一中(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

2月19日,戈家庄村民在打篮球。记者白云摄□记者白云[阅读技巧]一个400户、1000多人口的平原国家,一个代课老师组建的乡村小学篮球队,一个架设轮子、人们站起

肃宁一中(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插图2月19日,戈家庄村民在打篮球。记者白云摄

□记者白云

[阅读技巧]

一个400户、1000多人口的平原国家,一个代课老师组建的乡村小学篮球队,一个架设轮子、人们站起来用手投篮的篮球场…

谁也没想到,在肃宁县左夫乡葛家庄,篮球之火已经火了快半个世纪。

如今,在这个村子里,男女老少都能在国家标准的球场上打一场像样的篮球赛…

葛家庄和篮球近半个世纪的恋情会告诉你,农民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生活。

篮球改变了乡村生活

2月19日,大风。

一进肃宁县左夫乡葛家庄,我就从382省道岔路口下来了,砰砰的运球已经顺着风灌进了耳朵里。

然后,三十出头,四六十岁的玩家出现在他们面前!你我阻止了他之后,我就屏蔽了他,我们大吵了一架。

在另一个篮下,几个女队员的姿势明显没有男队员那么正式,但也能适当地把球扣进篮下。

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也在篮球场上。他告诉记者:“目前人还很少。中午以后你可以看一看——你得排队!”

现在很多县城都不多见的标准化篮球场建在经济条件只是中等的葛家庄村头,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而篮球传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传承了44年的故事就更让人好奇了。

还没等那些热闹的场面散去,一个空档,打球看球的村民已经七嘴八舌地介绍道:

“小到刚走,大到六十九,葛家庄篮球,人人有一技之长!”在这个1000多人的小村子里,据说打篮球可以造就20-40岁的青年队,40-60岁的老年队,35-60岁的老年女队,15岁以下的娃娃队,而且是正规的打满场。

“挤不进去就排队。两队,11个球。如果任何一个团队输了,你就会结束,你会被另一个团队取代。”庄稼人不能说“Fairpour Lai”,但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在这里深入人心。

“夏天的时候,晚上,我一从地里干活回到家,老人们就把外套一甩,擦擦脸,光着膀子往球场跑!玩的多开心啊,回来可以喝两碗粥。”农民不习惯说锻炼身体健康,但村民们自豪地说,葛家庄很少有“拖着腿走路”的。

59岁的李宴民是村里老年妇女小组的成员。这个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在村里一般的状态下,是离不开抱着孙子打麻将的。另一方面,李宴民每天打电话给她的邻居,带着篮球去球场。

问她能玩多久,她说,一两个小时。

都快60了。真的能玩这么久吗?

“六十怎么了?我还能打到七十!”记者的疑问一提出,李宴民就提高了嗓门,她豪迈的话语赢得了高尔夫球员的掌声。

难怪李宴民走路随风飘。除了掉了一颗牙,她平时很少感冒。

相比这些明显的变化,篮球给葛家庄带来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2012年4月,葛家庄响应上级号召,清理了每家房前屋后的土堆。在当地,村民习惯在房子后面堆土来保护地基。如今,旧的做法已不再有它以前的实际作用。

“这个工作怎么安排?”李海波想了一下,先召集30多名篮球运动员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于是队员们从自己家开始,然后分包给每家每户,挨家挨户动员。结果,这项工作三个多月就完成了。

“篮球是我们村的凝聚力.”李海波深有感触地说。

“过年的时候,别的村拜年进医院就磕头。我们村里是先在医院商量,等会儿再打球……”

李宴民的丈夫也是篮球迷,夫妻俩可以一边做饭一边聊打球。他们的电视常年锁定在央视5频道。篮球给了他们更广阔的天地,儿子因为爱打篮球,几年前去了沧州体校。现在,没上过学的孙子也喜欢打球。老两口给小家伙买了个小篮球架,装在家里。

这样的家庭在葛家庄绝不罕见。

篮球基础好,在自己村里打不够热闹。葛家庄从2014年开始策划举办农民篮球邀请赛。

从第一年的六个团队到2016年的十几个团队;同县其他村的农民参加了比赛,还专程去了周边市县的企事业单位。2016年的“大赛”,光是运动员就喝了300多块矿泉水。

“临时在村里租十亩地停放车辆都不够,看比赛的车辆一直在382省道上……”李海宝自豪地回忆,“我家葛家庄出名了。”

肃宁一中(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插图(1)葛家庄村老一辈的高尔夫球手。记者白云摄

在一个小村庄长大的篮球传统。

葛家庄篮球场两边都是耕地,绿油油的麦苗。从高大的杨树和巨大的灯柱俯瞰,这个篮球场有一个礼堂,一个休息区和一个防护网。即使是冬夜,这里也会和白天一样嘈杂。

63岁的退休教师刘如宁是将篮球“火种”正式带回葛家庄的人。

但据他回忆,早在六七十年代,村里的退伍军人和高中毕业生就已经在戈家庄打过球了。当时村里没有篮球架,我就把秋压场的轮子竖着堆起来,然后站在一个人身上,双手缠着一个篮筐…

这场比赛后人们还不厌倦当篮筐吗?

老人笑了。“你要这样,就不会觉得累。”

也没有球。一块抹布缝上一层皮,塞上荞麦皮,球落到地上就弹不起来了。但村里的年轻人还是玩得开心,不打电话回家,也不吃饭。

1972年,村里的一名中学生刘如宁认识了来自北京的大学体育老师常。小学毕业才第一次真正看到篮球的刘如宁,在常老师的教授下,学会了篮球的规则,成为了学校篮球队的前锋。

1973年,刘如宁高中毕业,回到葛家庄村小学当代课老师。因为篮球特长,原本是数学老师,被分配到体育班。

当时,葛家庄小学只有一个老旧的木制篮球架,一个篮球,其他运动器材很少。刘如宁教孩子们打篮球。与当时上五年级的李海波相比,刘如宁实际上只大6岁。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刘如宁渐渐萌生了组建篮球队的想法。

这才是葛家庄篮球真正的开始。

“其实我那时候不会教,就是先讲规矩。除了打球,我每天都早起,跑几公里。”刘如宁说。

但当初生产队忙了一年,只发了一百斤口粮。父母不赞成打篮球这种既不能多分配口粮又不能填饱肚子的新鲜事物。

作为队里的第一批学生,李海波还记得当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吃不饱饭。“当时家长看到我们放学后,晚饭时间前去灶台找吃的,都把财物藏起来了。不伤害我们,但是真的不够吃。半个小子,吃穷老子,更别说打篮球了。”

为此,刘如宁多次到学生家中做工作。

直到1973年,葛家庄村的小篮球队,代表肃宁县参加沧州市小学生篮球比赛,拿了个第三名回来。顿时,全村沸腾了。

在葛家庄打篮球突然成了种地之外的“正经副业”。是的,有住户。把剩下的檩条埋在院子里,钉一个无底的筐;有,门口有棵树,树上挂个铁丝圈;还有其他住户在墙上画个圈,把球扔进墙里。

在那些日子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干完农活,打篮球成了村里唯一的娱乐。

1977年和1979年,葛家庄村小学连续两次获得两年一度的地区篮球比赛一等奖。1980年和1983年,代表沧州的葛家庄小学篮球队获得过两次省级小学篮球比赛的冠军。

1979年,戈家庄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篮球之乡”称号。

刘如宁自己也从代课老师变成了正式的人民教师,多次参加篮球指导培训。他逐渐从野路子变成正规军,成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随之而来的荣誉极大地刺激了葛家庄的村民。县里有比赛的时候,家长“有车骑就要去比赛,没车走就要去比赛”。

村里日益浓郁的篮球氛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40多年来,刘如宁经过自己的训练,能够回忆起36个有名的学生的姓氏和下落,最后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得到了戈家庄的学生。他们中有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学生,也有被派往省队的篮球运动员。他们有的早年高中毕业,因篮球技术好被招进厂,有的成了城里人,有的在县乡学校担任基层体育教师。

在小小的葛家庄,一颗篮球种子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肃宁一中(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插图(2)葛家庄的女人也是篮球迷。记者白云摄

篮球梦的起伏与重生

葛家庄的做法可以直接复制到其他村吗?

当李海波听到这个问题时,他连连摆手。“复制不容易。别的村没有我们村的基础。”

这个基础是一般的,具体的。比如,很难想象,在并不富裕的葛家庄,每月多掏8块钱有线电视看NBA的住户不在少数。“我们村的人以理性的方式谈论NBA。他们都知道哪个玩家擅长什么,哪个游戏好。”

葛家庄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左夫乡农民篮球邀请赛,邀请的裁判都是国家一级篮球裁判。但即使是这些一级裁判,在村里吹哨也要“小心翼翼”。“有人犯规,围观的人就喊。他们走路的时候,他们推的时候……”毕竟大部分村子都知道篮球的规则。

葛家庄的篮球赛一度沉寂。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习成绩重新进入家长对孩子期望的范畴。1982年,有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规划小生活,挣钱,盖房子,娶妻生子……打篮球和这些无关。

1993年,县里取消了篮球赛。从1994年到1998年,肃宁县取消了除县级实验小学以外的专职体育老师,就连获奖无数的刘如宁也回到了数学老师的岗位上。

那段时间葛家庄的篮球没断过,时不时还有很多人约好打篮球。但经历过早期繁荣时期的老玩家们都说,“现在更萧条了。”

男人忙着出去跑皮具生意,女人忙着在家缝手套当副业,孩子忙着在学校读书读大学,家家户户曾经立起来的木制篮球架,很多都坏了,再也没有立起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宴民一直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那段时间没地方打,她就等村里学校放学,只带着一个篮筐去球场打半场。“我也打了几年麻将,感觉没有像打篮球一样锻炼身体,找乐子。后来,我就不打麻将了。”

2008年,李海波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想着在村里搞点文化活动。“篮球是首选。”

一百个电话。很快,村南出现了一个红砖篮球场。村里支起了两对铁篮球架,打球的砰砰声又响起来了。

没有专业的指导,再怎么打也顶多是粉丝。如何让戈家庄的篮球上一层楼,成了李海波想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把刘如宁和他的同学请了回来,后者是苏宁一中的体育老师。

“经过几次会议,最终决定由刘老师和志军每周回村指导训练,同时在比赛中兼任裁判。”李海军说。

有了专业的指导,专业的裁判,专业的组织,葛家庄的篮球玩出了新花样。现在,他们不仅要继续办邀请赛,还要准备从单纯组织比赛升级产业链。

“青年培训至关重要。在县中学的配合下,村里已经在建篮球学校,村里年轻一代的篮球路会越走越宽。”李海波说,目前村委会正在规划建设以标准化篮球场为中心的篮球公园,同时还准备建设戈家庄篮球博物馆。“毕竟近半个世纪的篮球故事讲不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092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