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中秋节,俗称“鬼节”。这个节日的形成与儒、释、道有关。到了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盛行,“中元节”逐渐固定为节日名称。与清明节仅祭祀祖先不同,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中秋节,俗称“鬼节”。这个节日的形成与儒、释、道有关。到了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盛行,“中元节”逐渐固定为节日名称。与清明节仅祭祀祖先不同,中秋节侧重于“祭奠死者”,并考虑到鬼魂。古代中秋节,有祭祖、拜鬼、游城隍、河灯节独处等活动。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神秘黑暗,鬼门关大开。所有的鬼魂都是从坟墓来到人间走亲访友,或求供品,直到七月底鬼门关,才回来。作为一种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7月举行婚礼、搬家或开业典礼。这个“鬼月”的高峰无疑是“七月半”,也就是俗称的“中秋节”。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

中元节从何而来?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

“七月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间祭祀和祖先崇拜。在古代,由于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人们往往依靠神灵的保佑来获得农耕的丰收。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四祭》中说:“古人四岁有四祭。四拜者,四时生,祭祖父母。所以庙里春天庆祝,夏天好吃,秋天品尝,冬天蒸。“确实春夏秋冬都有祭祖,但是‘秋味’很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祭祀祖先亡灵的仪式,先把最好的时令产品供奉给神灵,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祈求来年丰收。

据史书记载,秋季祭祖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一开始是帝王将相的事,后来影响到了从上到下的百姓。起初,“秋味”的日期并不确定。《礼记·月令》中写道,在秋梦(农历七月),“是月,农夫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它逐渐固定在7月15日左右——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满月,当秋天又新又圆时,这是祭祀死者的好选择。

“七月半”又叫“兰盆节”。这个名字反映了这个节日的佛教元素。“玉兰盆”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很难解决悬挂问题。佛经里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木莲,死后在饿鬼道上受尽了苦。慕琏用神通广大的眼睛看到后非常难过,用有魔力的碗盛着给母亲吃,可是饭刚到嘴边就变成了火苗。告诉佛祖木莲,他的母亲罪孽深重,每年七月中旬需要把各种好吃的水果放在一个盆子里供养十个和尚。这种功德是广大的,让他妈妈帮她。即使你按照佛祖的意愿行事,你的母亲最终也会获得自由。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1)

南北朝时期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蓬勃发展。《目连救母》这个佛教中的孝道故事,被佛教翻译家根据中国的孝道文化进行了改编,但无论如何,它符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的中国人的口味。从这个故事开始,在属于佛教的佛历节(佛历末为一年的结束,七月十六日为一年的开始),举行兰盆节,祭祀佛教徒和僧侣,祭祀死者,以报答父母的恩情。由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盛行,玉兰盆会与品尝新事物、祭祖的“七月半”习俗融合,开始确定七月十五在中国节日体系中的地位。梁超南部人宗巴在《荆楚纪事》中及时描述了这个节日的新变化:“7月15日,僧尼们得知了为寺庙露营盆的习俗。”文献中还记载,梁武帝信佛者萧炎,每年七月十五进寺送盆供养诸佛。

而“七月半”又叫“中秋节”,来源于道教。道教神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大官”。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在“三元日”查天帝所犯罪行以定奖惩:天官正月十五加持,俗世官七月十五赦罪,水官十月十五赦罪。官员掌管地府,检查的重点自然是各路的鬼。所以到了元中期这一天,所有的鬼都要离开冥界,考校。有主人的鬼回家,没主人的在世界各地游荡找吃的。在这一天,道士们念经,为当地官员庆祝生日,为鬼魂超度。与此同时,信徒们还设立斋戒,祈求祖先的保佑,并请求当地官员原谅他们的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逐渐将“中元节”固定为节日名称。

民间祖先的亡灵崇拜与佛教的玉兰盆节、道教的中秋节在精神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以祭拜亲人、敬养人、祭祀他人为主题。因此,佛教和道教在被民众广泛认同后,在七月十五的仪式中逐渐世俗化,成为民间信仰亡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秋节成为中国民间的一个祭祀亡灵、拜鬼、解难、赦罪的节日,整个“鬼月”宏大而丰富的民俗现象体系由此形成。“七月半”从未正式命名为“鬼节”,但从民间思维角度理解为“鬼节”是有必要的。

中元节节俗有哪些?以“礼敬亡灵”为中心

中秋节的习俗围绕着“祭奠死者”这个中心,既包括个人/家庭层面的仪式活动,也包括组织/社区层面的仪式活动。

祭祖

人们相信祖先会在中秋节回家看望他们的子孙,所以他们需要祭拜他们的祖先。这种祭祖,是传统的尊祖祭祖伦理,“死如生”的一种表现。当庄稼在秋天收获时,我们只是和祖先分享丰收的喜悦。孟渊《东京梦录》说:“中国元朝前一天,买了修行叶,享受祭祀时铺了桌子,又买了一窝芝麻,也绑在桌脚上,这是我祖宗秋成的心意。”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2)

祭祀鬼

与中原都城祭祖的清明节不同,但中原节与清明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旨在让逝去的祖先早日超生,还兼顾了鬼神。所以“普度死者”是7月15日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

兰盆会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放焰嘴”。“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里的饿鬼。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喂鬼。“明火”在黄昏或夜晚举行,活动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首先是僧人诵经修行,最后是主持人在周围洒米泼水喂鬼。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间在这一天会在地上供奉食物和饮料,称为“石页鬼食”,在路边焚烧纸衣,称为“石页鬼衣”。也有人烧纸车、纸马,为的是驱散逝者的戾气,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快速离开。

城主的巡逻队

明清时期,旧上海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要举行祭坛大会。有一场声势浩大的城隍之旅,旧上海俗称“三巡”。

七月半的这一天,和前两天一样,城隍庙领着新江司、长仁司、高昌司、财司从城隍庙(城隍庙)出发,由地方官在之前为其开道,前往西门外的城隍庙,为孤魂野鬼解难。

城隍主出巡的礼仪仪式十分壮观,既有活人装扮的朝廷官员,也有鬼怪,还有旗锣、灯笼、高跷、五颜六色的船队等。,它们穿梭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仿佛是一部穿越在死人和死人之间的巨大戏剧空。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3)

河灯独谷

元宵节据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人们认为上元是人日,中原是鬼日,人是阳,鬼是阴,地是阳,水是阴,所以上元灯笼在陆上,中原在水中。

河灯又称“荷花灯”,一般用木头、纸、荷叶等制作。,中间点着灯或蜡烛。有的甚至把逝者的名字(cs17)贴在灯笼上,任其漂流,以求照亮逝去的灵魂,引导他们早日走向理想的彼岸。在“七月半”的夜晚,有许多人燃放河灯并观看它们。夜晚有成千上万的萤火虫。真的很漂亮。而且人们还相信,如果一盏河灯沉入水中,就说明一个死去的灵魂已经转世,如果灯漂到很远的地方或者到了岸边,就说明死去的灵魂已经到了彼岸的天堂。这就是“放河灯”的美好愿望。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4)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地方也过中元节?

“七月半的西湖…第二鼓之前,人们传道,像沸腾,像颤抖,像噩梦,像失聪,像哑巴。船和船一起来到岸边,什么也没看见,只看见扁担撞扁担,扁舟碰舟,摩肩接踵,面面相觑。”这是张岱对明末七月半西湖节盛况的描述。

的确,在旧时代,中秋节不仅在信仰维度意义重大,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高、娱乐功能鲜明的节日。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秋节仍然很热闹。但后来被视为鼓吹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到了当代,虽然传统文化的复兴再次被提及,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是与清明节共有的,且与鬼“迷信”密切相关,因此在现有的节日制度中并未得到凸显。如今,七月半的祭祀活动多由民间自发、零星地在家庭中举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开。

历年中元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插图(5)

与大陆相比,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很少被近代一系列反传统运动所冲刷。至今,中秋节仍然很重要,它的习俗一直保留着。作为香港的一项民俗,“中秋”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俗称“ぉぼん”的“兰盆节”,在隋唐时期从中国传入明日香时期。现在一般在公历8月13日至16日举行:13日前扫墓,13日收鬼祭祖,16日送。日本人非常重视兰花节,公司通常会放一个“壶假”。许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利用这个节日回家与祖先团聚。作为节日中大众参与的集体舞,“盆涌”(ぼんぉど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り124)兴起于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达到顶峰,至今仍流行。参与者多为平民,舞蹈过程热烈隆重。在节日的集体狂欢中,常规的人际秩序被打破,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也找到了相应的方式。这种娱乐和群体,在中国现存的元代中期的习俗中,几乎没有类似的内容。这种习俗活动确实是一个连接“神圣”与“世俗”、“狂欢节”与“日常生活”的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037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