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

“居安思危”是军事习语。意思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要时刻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最早发表于《左传·相公十一年》。春秋时期,晋悼公成为中原地区的

“居安思危”是军事习语。意思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要时刻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最早发表于《左传·相公十一年》。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

春秋时期,晋悼公成为中原地区的领袖,采取了将军的策略,联合11个盟国攻打郑。郑求和,送给道公大量的乐师、乐器、歌女和战车作为礼物。后来,晋道公把他一半的歌女和乐器送给了英雄姜维。他还说:“现在天下太平,你可以尽情享受了。”然而,姜维没有接受奖赏,而是对晋道公说:“祝你玩得开心,想想结局。”......居安思危,但思考时要有准备,敢于走这条规律。“意思是说,一个国王在享受幸福的时候,要考虑国家的未来,在和平稳定的时候,要想到战争的危险。只有这样思考问题,他才能有所准备。如果你有所准备,你将从邪恶中解脱出来。我敢用这些话劝你!姜维的建议使晋道公醒悟过来,从而保持了多年的警觉。从此,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成为人们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常用语,也被历代军事家作为国防建设、军队管理、战备工作的原则传承下来。

《诸葛孔明传·戒备》这本书记载了三国诸葛亮的一段话:“如果你还在和平之中,不去想危险,如果你到了,你就不会害怕。这就意味着燕子在帘中筑巢,鱼儿在鼎中游动,你等不到黄昏。”也就是说,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不顾战争的危险,敌人突然袭击,不知如何抵抗。就像燕子在窗帘上筑巢,鱼在火锅里游一样,马上就灭亡了。

“居安思危”的类似表达是“居安思危”。意思是在和平年代,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战争和灾难的危险。刘对说:“如果你不忘记危险,你最终会成为一个恶霸。”因此,具有战略眼光的历代将领都把“居安思危”、“安之若素”、“居安思危”作为治军的座右铭,牢记在心,付诸行动。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总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 34;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了..."

有四种情况:

一、太平盛世,不忘忧患。

历代有远见的将领都知道,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上面提到的道公后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西晋名将杜预高瞻远瞩,其言行对后世也很有启发。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晋武帝司马燕认为不会再有大的战争,主张军事将领不得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管理政治事务,下令解散州县军队。但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司马法》一书,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吴灭亡了,他不能安心。与吴国交战后,他立即返回襄阳,坚守重地,交替驻军,使自己的部队戒备森严,“遇事不闻不问”,从而长期保持了稳定的局面。杜预亡后,金朝军备松懈,不久天下大乱。

唐太宗年轻时在李世民获得了成功。26岁称帝,受贞观统治。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著名谏臣魏徵针对李世民骄奢淫逸的迹象和表现,写下《谏唐太宗十思》,劝其“居安思危,戒奢俭用”,谨防“龙舟”翻船。李世民读完奏章,大吃一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放在办公桌上,每天告诫和督促自己,结束了一个动荡和萧条的时代,促进了社会进入和平繁荣的时期。

第二,既赢又输,做到有备无患。

无论输赢,都要居安思危,也就是说如果赢了,就要像没赢一样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匈奴大队,并州二十六年,开三千里之地,称霸大江南北,称王称霸。但他并没有在胜利面前得意忘形,坚持内外兼修,整顿军队,做好应对任何危险的准备。他经常用历史上打败殷的故事来鼓励自己。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胜利面前失去了警惕,让兵临城下而不知所措,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在楚庄王的严格要求下,楚军20多年来一直处于戒备状态,所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清朝将军年羹尧听到鹅叫就报警的故事,更体现了将军们在打胜仗后对领兵的高度警惕。公元1723年秋,清朝抚远将军年羹尧率军至青海,平定叛乱,屡战屡胜。但年羹尧非常警觉,认为敌人不灭,不能懈怠。一天深夜,官兵们打着甜甜的呼噜。这时,一群鹅带着悲伤的叫声飞过营地空。年羹尧综合分析判断后,认为这是敌人夜间袭营的征兆,立即埋伏重兵。四点钟,敌人真的冲进来了。年羹尧四处侵略,消灭了大部分敌人,打了一场无计划的漂亮仗。事后,官兵们问起这次战斗的胜利秘诀,年羹尧说:“我没有什么绝招,就是‘戒备’二字。所谓守望者,即居安思危,居安思危。”他还说:“警惕的原则要运用自如,非一日之功。欲知敌之所期,必知天文地理及敌我之长,亦必知动物之生活习性,细心观察,从中悟出道理。”

明代军事家刘基在《百战》中说:“兵败易,胜败难。所以,大获全胜之后,不可自大懒惰。反之,则必输。”他经常讲真话:“知败而防败者,不可败;赢而不防败者必输。”这种观点在历代将领中颇有影响。

第三,结盟,别忘了警惕。

历代名人都认为,联盟往往不会持久。一旦联盟破裂,就有可能把敌人变成敌人。因此,联盟不可掉以轻心。这方面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唐朝的李世民一直坚持为盟军做好准备。隋末,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与匈奴结盟,集中力量打败杨迪,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李世民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提醒父亲学习孙武的《孙子兵法九变》。“所以,他用了打,靠他不来,靠我等的方法。”不靠就不能攻。"果然,匈奴的黎杰汗登基后不到20天,就率领10万大军向长安城进军。因为人们总是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所以他们并不感到惊讶。一边调动重兵,一边带着自己的六骑出现在匈奴人面前。隔江谴责杰汗背靠背入侵,等待援军。不一会儿,唐大军立即赶到,部队旌旗招展,重兵列队,令颉利可汗望而生畏,不得不再次结盟撤退。到了公元629年,派了一个将军,李,带领他的军队到匈奴,抓获了单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西夏统帅袁浩。据《西夏记》记载,公元1031年,元昊继父为西夏王。当时的西夏是一个小国,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中心,周围是强大的邻国,东、南有赵、宋,北有契丹,西有宋朝扶持的吐蕃、回鹘。高瞻远瞩的元昊,巧妙地利用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来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成功地在各国之间周旋,为了避免两线战争而积极与契丹保持友好关系,并与宋朝结成联合同盟。契丹兴宗王将兴平公主许配给元昊为妻。此时掌管契丹的妻子元昊对契丹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在西夏和契丹边境部署了七万大军,连续等待了十几年。后来契丹军果然辜负了信任,突然进攻西夏,但是元昊早有准备,于是从容应战,在贺兰山大败契丹军十万大军,迫使契丹与西夏媾和。从此,原本依附于宋、契丹的西夏的屈辱地位,变成了西夏、宋、契丹三足鼎立的局面。历史学家对元昊的远见卓识印象深刻。

第四,强边强国,积极防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解除北方匈奴对咸阳、秦都的威胁,保证边疆和中原人民的安宁生活,秦始皇亲自视察北方边境,确定了修筑长城的战略。他命蒙恬将军为统帅,杨翁子将军为助理,再派太子辅肃为副将,前往边境指挥设防。蒙恬将军很有能力

看到秦始皇强边固国的意图,他组织指挥得很好。他除了连接和加固原来的赵、燕、秦边境城墙外,还新建了一千多里的长城。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省南部,全长5000多公里。它在历史上被称为万里长城。

在汉代,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为了加强北方边防,防止匈奴骚扰,他综合运用加长城、修长城、建“长城”和“和亲政策”、军事打击、修筑河西走廊、开发西北、断匈奴右臂、组织屯田等多种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西汉帝国,达到了西汉王朝的顶峰。

以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固边固国政策,对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军事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涌现出一大批固边固国的杰出人物。东汉名将班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西域度过了31年,自得其乐,忘我为国。在过去的1900年里,他一直是鼓励他的士兵保卫边疆的伟大力量。西域(西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距离中原千里,气候恶劣多变,生活十分艰苦。诗中说:“轮台在九月的夜晚咆哮,山谷中充满了像啄米一样破碎的巨石,随风向下,向前。”边塞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吓住班超。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取得了进步,并以受苦为乐。从41岁开始直到71岁被朝廷召回洛阳,他不顾个人生死,将西域50多个国家拱手让给汉朝,重新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迎来了“边城关,牛马散野,三世无犬吠,李殊战死沙场”的歌舞升平。

左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是一位不畏强敌,重视封锁防御,调控复辟,建设新疆的著名军事家。1865年,中亚国王帕夏入侵新疆,建立傀儡政权。1871年,俄国夺取了中国的伊犁地区。消息传到清廷,年近六旬的老将左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以艰险边疆为己任”,率军西进,驱逐侵略者,整治祖国大好河山。为了固边强国,防止“强领刺探”,他建议清廷在新疆设省,这对共通西北边防,统一祖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011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