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聊胜于无释义)

不愿意培养节目质量,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跟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流量明星和熟脸艺人拉进篮子就是菜”;一些频繁收到综艺预告的明星演员,对综艺节目抱着一种漫不经心

不愿意培养节目质量,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跟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流量明星和熟脸艺人拉进篮子就是菜”;一些频繁收到综艺预告的明星演员,对综艺节目抱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就像《新游记》中的一位艺人直言不讳地说,“只是有个档期,来玩吧。”你可以随意“玩”,当然也可以随意退出...目前这类问题在综艺节目中频频出现,一些节目的口碑急剧下滑,甚至出现“综艺的结局是不是被骂了?”这样一个观众问。

综艺——融合歌舞、声乐、戏剧、影视、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各有所长;用视觉、听觉、感官分享;娱乐和知识结合在一起。综艺领域享誉世界的经典数不胜数。“综艺咖啡”里的“咖啡”不是资本的大牌或拔尖,而是专业的演员阵容。

能演综艺的“大咖”,必须具备全方位的艺术和人文素养。不仅擅长台前主持和表演,还能驾驭节目的风格和制作元素。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个人综艺品牌的“大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阅历,能够聚集品味相近的合伙人和专业制作团队,长期经营综艺品牌。因为他们深谙综艺节目的“综合”二字,也能够举一反三,大胆创造和融合新的文化艺术题材或社会问题,不惧转型的压力。美国已故美食旅行主持人安东尼·布尔丹(Anthony bourdain)走遍世界各地,在各种餐厅、各种餐桌上与人交谈,用最自然、最搞笑的话语讲述各地的人文历史,成就了一档著名节目《未知之旅》,至今仍被粉丝们铭记。英国汽车综艺节目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近两年转型真人秀《农场》,拍摄了《克拉克森的农场》。随着真人秀节目成功续约亚马逊,他获得了跨界全能“综艺大咖”的坚实口碑。

所以问题来了。在忽视节目原创力的前提下,国内综艺投资人自然曲解了“综艺咖”的定位。既然能独当一面的“大咖”很难找(也可能很难驾驭),不如凑合着招一个明星“包”来组团。综艺界的金牌导演亚·敏,在早期创作《极限挑战》时,确实探索过这种制胜之道。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老队员孙、黄磊、、王迅、、雷,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优秀的客队。像孙、黄磊和这样的明星在他们的演员行业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们的表演技巧和个人魅力支撑了这个真人秀的观众,但毕竟不能让专业演员以参加综艺节目为主业。所以这种模式很难长期持续。在亚·敏导演的最新综艺节目《新游记》中,可以明显看出明星嘉宾的气馁和缺乏诚意。导演亲自上阵,亲临现场,讲解规则,鼓舞士气,让人应接不暇。团队越来越差,节目自然也越来越差。即使导演手握从韩国引进的综艺版权和随之而来的游戏规则,依靠这群时不时“半路出家”的明星,似乎连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诚信都难以达到,更别说未来的发展了。

再好的艺人,也经不起各种综艺节目的演出。不像吃流动凉席,蹭嘴抬腿,即兴表演,户外体能竞赛。还需要考验艺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能否支撑频繁的跨界穿梭。宋丹丹成了综艺界的大忙人,总是重复着人们“人人都长大”的风格,最后被观众吐槽。去巡演的德云社相声演员在合奏德云社的表演,不仅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原本缺乏创意的问题,反而暴露出他们作为舞台演员,对纪录片镜头前的表演并不适应。

为了照顾明星们的身心强度,综艺制作人的一个折中方案是设立“明星观察室”。乍一看似乎有几分道理:明星的知名度会成为节目的“自来水”,粉丝会自发为节目转发评论;作为大众关注的对象,名人的生平事迹、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作为观察嘉宾,他们也可以成为观众的代言人,提供某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问题是,一些年轻的流量明星空价值巨大,在知识体系、人生阅历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没有学习过综艺节目,缺乏持续深入工作的兴趣和意愿,反而成为节目的“鸡肋”。比如,一些爱情综艺节目邀请的国内明星艺人和观摩嘉宾中,很少有已婚或有恋爱经历的,而且因为身份的关系,既不能分享爱情故事,也不能从个人经历中提出真知灼见,只能做出夸张、不恰当的回应。至于职场综艺和文化旅游综艺中的一些年轻明星嘉宾,他们缺乏生活常识和对人文历史的认知,实在令人尴尬。幸运的是,一些综艺节目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比如《我们职场新手》,改变了明星在节目中的定位。《法医季》中,观察室被取消,明星们被允许回到演员的工作岗位。通过将明星与案例和工作场所结合起来,明星变成了非玩家角色(NPC),以协助业余嘉宾进行评估。但是,一些明星暴露出来的文化水平低下还是给观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观众是否需要那些装傻、聊胜于无的“明星观察”。

其实我们在呼唤真正的“大综艺大咖”的时候,是在呼唤综艺界能够涌现出一批表演、制作比肩演出、对自制节目有品牌维护责任的灵魂人物。与世界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相比,中国综艺行业的原创力还是有很大提升的空。其实这些问题,比如艺人的趋之若鹜,节目的可持续性差,都不应该出现。此外,期待国外综艺版权被“买买买”,坐等粉丝追捧流量明星快速变现,或者后期剪辑巧妙操纵“热搜”话题,都是饮鸩止渴的行为。总之,不如多花点时间扶持专业综艺艺人,研究内容与“咖”的相关性,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综艺节目的产品格局和娱乐风格。

(作者单位: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

作者:何元音/周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981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